顧頡剛哪個時代(中華民族的形成)
2023-10-23 10:24:39 2
1.打破兩個錯誤的觀念人們對於中華民族的來源,有兩個不科學的錯誤觀念,必須打破。
第一個錯誤,說中華民族自從三皇五帝以來,一直是統一的;又一直是封建帝王世代相傳下來的。
其實不然,三皇五帝是許多民族在悠悠的遠古時期的不同的神;後人才把這些神聯繫起來,成為許多民族共同的神,稱作「三皇」和「五帝」。古人說自己是「三皇」、「五帝」生出來的,是黃帝的子孫。其實,這是不對的。
這個說法鐵板釘釘般地定下來,就使得科學的民族史無法研究。
第二個錯誤,以為中國民族是在四面八方之中央,其他少數民族在四邊,東方的民族叫做夷,西方的稱為戎,那在南方的就叫蠻,而北方的則呼為狄。
實際上並非如此,古時,夷人、狄人各方都有。夷、狄、戎、蠻並沒有某種固定的地域分配。
現今,我們知道的有「北京人」,山西「丁村人」,廣西「柳江人」。這都是新發現的五十萬年前到四五萬年前的古人。這些古人,與今日之中華民族,究竟有何聯繫?還不知道,沒有研究清楚。
今天的中華人,只不過四千年。而人類整個歷史異常漫長,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才數千年。可是,考古,可到達一萬年;古生物學可到一百萬年;地質學可以到幾百萬年。真不知,人類史從何時起始。
現在的有文字記載,又有文物為佐證的人類歷史,仍舊是太短太短了。
(1)商
古老的中華民族歷史,有文字資料的,自商代的甲骨文起始,算來不過只有三千到四千年。
商人,是中華民族。它的東邊為鳥夷人。
鳥夷人把鳥作為自己的圖騰。鳳鳥氏、玄鳥氏和爽鳩氏都是鳥夷。
鳥夷人所佔地域極為廣大。大概以山東為中心,最北到東北地區;南到江蘇;西到河南。這些都有考古的根據。鳥族文化是黑陶文化。黑陶在山東、河南、東北、江蘇等區域發現很多。黑陶的特點是薄,上面都有鳥頭。這些是近些年才發現知曉的。
商的西邊是羌人。羌人佔地有陝西、甘肅一帶。商人在河南、河北地區。同其他部落比起來,當時已算是很大的了。
商的南邊是越,在甲骨文中無越的資料。因商同越的交往少。那時,商與南方、北方的關係少,而與東方、西方的關係多。
商的北面,仍是夷。夷人沿海而居。另外它的北邊還有狄,但關係不多。
商代的中華民族大概如此。
(2)周、秦
商之後為周。周是羌人。羌人分成兩支,一是姬姓,一是姜姓。都起源在渭河流域,陝西一帶地方。姬姓同姜姓聯姻。羊加男人為羌,羊加女人為姜。他們都以羊做圖騰。
周人後來向南、向東方擴展。向南方擴展的是太伯。他沿漢水向東南發展到湖北、江西、浙江、江蘇,建立了吳國。這當然不是太伯一人、一次行動所達成的,而是慢慢地逐步形成的,從而吳國為周所統治。那個地方原本是越人。
另外,周人向東擴展到了山西,再往東南到了河南。這一來,周人便同商人起了衝突,發生戰爭。結果,周滅了商。
周的地方大了。最初周武王時候,他們擴充到河南、陝西、山西三省,地域就很龐大了。周武王死了以後,他的子侄起來叛亂。這就引發了周公的東徵。東徵名義上是平叛,實際上則大大開拓了疆域。河北、山東都被吞併了。這個地帶原是鳥夷的居留地,鳥夷人被迫分散,有的留下,有的逃到南方,有的逃往西方,有的跑往北方。所以周公東徵的地方愈大,鳥夷人的分散也愈廣。
後來的秦人,姓嬴,是鳥夷的一族。周公把秦人從東方趕到了西方。後來的越國,也是鳥夷人,嬴姓。犬戎滅了周,東方的鳥夷人姓嬴的自東方搬遷到西方。總之,東方和西方的各族混合了。到了秦代,東方的各族的人,則為來自西方的人(秦人)所統治了。
狄,即犬戎,以犬為圖騰,商時已有。到周時,同犬戎就近了。狄在西、北方,勢力很大,地域很廣。西部的在陝北地區,北部的在山西、河北地區,內蒙古全是狄人。戰國以後變為匈奴。歷史上的匈奴,來自狄人。
到了春秋時代,狄人分為白狄和赤狄兩支,用旗的不同來劃分。赤狄佔地在陝西、山西、河北一帶。白狄在河北的定縣。
晉人滅掉了山西與河北的很多白狄和赤狄。到戰國時期,秦又滅了陝西白狄。於是,狄更往北去。所以,戰國到秦、漢,狄人都到長城以北去了。秦、晉、燕各國都營造長城。到戰國時,晉國亡了之後,趙國、秦國、燕國全都造長城,為的是防禦狄人。
秦、漢以後,匈奴力量大,地域比中原還要大,佔有了蒙古和新疆。匈奴人善於騎馬射箭,善於打仗。所以秦朝特別派了大將蒙恬去抵禦匈奴。可是,仍然被匈奴人搶去肥沃的河套地帶,直到漢武帝時候才奪回。
秦、漢時代,在北面以長城阻擋匈奴的戰馬。在南方,就開拓越。西周時吳太伯已到了越,這時又到南海郡和桂林郡(即廣東、廣西),還到了閩中郡(即福建)和象郡(就是越南)。
越南的越人,在古代原本和浙江的越人是相同的。浙江的越有甌人,東甌人在溫州,西甌人在廣西。南方的越人,用船向南方去,十分便利。如同北方的匈奴用馬,能開到遠方。越人,矮小的身子,黝黑色的皮膚,所以也有人稱其為馬來種族。因為體格和馬來人相同,這一種族,也許是中原人。再往南,則到了東南亞,好像匈奴人之到了西伯利亞。
所以,古代的中華人,分為三:
①在中間地區,中華先人,是東方的人和西部的人所合併起來的。
②在北邊地區,匈奴人,向北擴展。
③在南部地區,越人。
因此,可以這樣說:全亞洲,在遠古的歲月裡,曾是三族共同開發。古日本、古朝鮮可能是鳥夷人。因為鳥夷人說,其祖先是鳥卵所生。在朝鮮,現在有許多證據。
從商、周到秦代,許多民族合併起來,漢代以後就叫中華民族,這其中包括了許多少數民族。例如,貴州的夜郎國,雲南的滇國都併到一起。夜郎國,在漢武帝以前是獨立存在的,到武帝時把它合併了。「夜郎自大」是怎麼回事?漢朝使者到夜郎國,夜郎國王問道:「漢朝,比起我夜郎國來,孰大?」所以留下這個典故。比喻一個人不知天高地厚,而妄自尊大,人們就說他是「夜郎自大」。其實,他本不大。
中華民族的形成、壯大和發展,要歸功於三個人:
①周公,他並下鳥夷,一直到了東方,到了海邊。
②秦始皇,他並下了南方的越,到了福建、廣東、廣西。
③漢武帝,他發展到了雲南、貴州。
四川,戰國時,秦國就加以開發。四川,一是巴,在重慶;一是蜀,在成都。秦始皇之能夠統一全中國,和開拓四川大有關係。因為,四川有米,打下巴和蜀之後,有了三個大地區,就可以攻取東方,東方卻不能打四川。
內地的小種族有許多許多。如蠻,它分很多個種族。對於蠻的開發,要歸功於楚。
楚,本為東方的人,同鳥夷很近。楚人姓芊。楚以羊為圖騰。原先在河南的東部,被周公一打,遷徙到漢水流域湖北一帶。到了荊山,周公的力量達不到了,以後,它壯大起來。接著,南方的許多小種族都為它所合併。包括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等各區域。楚曾派人打雲南,沒有成功。但南蠻的大部分是被楚所同化。
戰國時,越國滅了吳國之後,楚國把越國滅掉。所以,楚在春秋、戰國時代,地域最大,其周圍有五千裡。其次,才是秦。當時,許多人以為楚是要統一全國的;可是,楚卻為秦滅掉。
春秋時代,有四個大國。即齊國、晉國、秦國、楚國。
齊國佔了山東的大半(東北部),及河北的南部。
晉國佔了山西的全部及河北的西部。晉國本在山西的南部,它向北發展,到了雁門關以南一帶地方。
秦國,原先是在甘肅的東部——清水縣。後來它擴充到陝西中部,再擴充到陝北以及陝南,加上甘肅的西部。到戰國年間,秦國擴展到四川。秦始皇時,已經達到了福建和兩廣,這時的版圖同當今的領域,就已經差不多了。
說到燕國,很有味道,它本來很小,可是到戰國時期卻大起來。它到了遼寧及內蒙古的東部。燕昭王向東北發展,到達熱河、遼寧。這一擴充,主要是打擊了朝鮮。原在遼寧、熱河、河北、東北之一角的朝鮮人,便移到了現下的朝鮮。
朝鮮人稱大河為灤。「灤」字變音成「遼」,又變為「凌」,這在韓音中,都是河。朝鮮人東遷,但是有一部分朝鮮人仍然留居在東北,這就是原名稱的高麗。到唐朝,唐太宗又去打高麗,當時主要在今之鞍山一帶區域。所以戰國時的燕國很大。
戰國時候有七個國家最大,即齊、楚、燕、趙、秦、韓、魏。
當時韓國、魏國在他們各國中間地方,被擠得無法向外擴大。韓國就是河南的中部和西部;魏國是山西、河南與河北的各一部分,這是最小的兩個國家。
趙國往北發展,它原來在山西的北部和河北的西部,建都在河北的邯鄲。
(3)漢
漢代武帝時候,到達河西走廊,又擴大到新疆及朝鮮半島的中部和北部;再加上貴州(夜郎國)同雲南。漢武帝的疆土大極了,中華民族壯大了,凡漢疆域內的人都說是漢人。實際上,人的血統很亂。
漢人不是單一的血統,是許多族的混合。漢武帝打敗了匈奴,單于(即王)呼韓邪就向漢朝投降。漢宣帝時,匈奴來朝拜。漢元帝時,就把王昭君匹配給呼韓邪。在這個時期裡,匈奴是投降,不是壓迫漢人。
這時,匈奴分為一南、一北兩支。向南的匈奴投降了漢朝。這一支中有一部分後來到了山西。向北的一支,北匈奴,到東漢中葉被大將竇憲打敗。它向西發展到了中亞,再向西到了歐洲。現在的芬蘭和匈牙利是北匈奴後人。
自此以後,匈奴沒有了。南匈奴,變為漢人,北匈奴,變為歐洲地域的人。
(4)三國、兩晉、南北朝
發展到三國時期,統一的中國分為三。這也有好處,可以再發展。
曹操打敗了烏桓。烏桓是鮮卑人,鮮卑人原是西伯利亞人,鮮卑是西伯利亞的變音。他們佔有熱河一帶,把烏桓強遷到內地來。曹操打敗烏桓,就向東北擴充。
劉備的西蜀向南擴充到雲南,把雲南和四川連成一片。
東吳向海上發展,派了朱勝駕上戰船去清剿海盜,發現了臺灣。這是大陸和臺灣有關係的開始。公元三世紀,吳國派人到了臺灣,佔有並加以統治。只是吳國被滅掉之後,臺灣就無人去管了。吳又開發了廣東,名謂廣州和交州(廣東之西部)。本來,秦和漢代就已經到了廣東,但無大開發。到三國時代,同化了。
晉統一了三國。但時間很短,不多久就鬧起五胡十六國之亂。
五胡亂華,一個是南匈奴,在山西地帶,起來鬧。二是羯,這是由南匈奴分化出來的一支,也在山西(山西匈奴人多);還有鮮卑人(原是西伯利亞人)起來鬧,他們在熱河地帶;再是氐人,戰亂發生在四川;又有羌人,在甘肅、青海起來作亂。
五胡,都想搶佔中原。所以,這時他們先後立起十六個國來。這十六國都在黃河以北,黃河以南的區域,屬於東晉,都城在南京。
北朝的後魏最是強大,他們是鮮卑人。北魏開始在山西大同建都,後來發展到黃河以南,就遷都洛陽。北魏孝文帝下令,使自己的民族全部漢化。衣服穿漢服,語言、文字一概用漢語、漢字,於是北魏完全漢化。這個族的姓也改了,如姓拓跋的改姓元。他們不再姓兩個字,只姓一個字。
同時,鮮卑族的一支由首領吐谷渾率部人到達青海,從事遊牧,用漢文,並以他自己的名字作為族名。他們原先在東北,以後漸漸到達西北。
(5)隋、唐、五代
隋統一了南北朝。隋煬帝做了一件好事。他把運河連接起來,使南方同北方的文化易於交流。中國自古以來,所有的河流全都是東西向的,自從運河開通並聯繫起來以後,就有了南北運行的河道,南北經濟得以大暢通,使蘇州、杭州、揚州成為全國的商業中心。運河把木材、糧食、鹽、絲品運往南北,方便快捷。
到了唐代,唐太宗時候,疆土大大擴張。例如新疆,漢代已經開發,但沒有設立郡縣,所以仍有三十六國。到唐代,改設郡縣,加強統治,進一步開拓。唐代在東北,設立了安東都護府,為的是治理朝鮮。又在新疆設置安西都護府;在越南,設立安南都護府,從此,越南就一直叫安南;在內蒙古設置安北都護府。這一來唐的聲名大極了。全世界能來的,全來了,阿拉伯、波斯、東南亞的人都來了。唐代的疆域,比起漢代來,更大。
唐代開始同西藏有了關係。藏人原是羌的一支,本名發羌。藏人讀「發」為「撥」的音。讀「大」為「吐」的音。所以稱作「吐蕃」。這個「蕃」應讀為「撥」的音。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藏王,有許多工匠隨嫁而去,還帶了不少種子,以幫助吐蕃建設工業、農業。又有些樂人,搞音樂,所以布達拉宮至今有唐樂。這一下子,唐和西藏成了甥舅之國。此後,西藏同中央有了親誼。
唐代,外國人來得多,他們來中國,第一先登上廣州,廣州就繁榮起來。所以後來廣東話中唐音最多,廣東人自稱為唐人,華僑在外國聚居自稱唐人街。唐時,開發疆土極大。到五代就不行了。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是為五代。漢人朱溫篡唐,建立了後梁;沙陀(在今新疆)人李存勖滅梁,建立了後唐;沙陀人石敬瑭借著契丹(在熱河)人之助,推翻後唐,建立了後晉;沙陀人劉知遠乘契丹滅了後晉,建立了後漢;漢人郭威推翻後漢,建立了後周。五代前後不過五十三年。
說起來,五代時期倒也沒有什麼破壞。只是亂七八糟。此時,文化有一點進步!把古書刻在木版上,印出來。有個人叫馮道,他是三朝元老,辦了這件好事。
(6)宋、遼、金
宋朝的疆域縮小了,是統一朝代中最小的。比之於秦和漢,比之於唐,數它最小。宋放棄了東北,放棄了河北的北部,即燕雲十六州,都棄給契丹人(熱河為其原居地)。宋太祖把南方的,大渡河以南的土地,從地圖上以御斧砍去,全部放棄給大理國。宋最怕遼。遼是契丹人,這時已經佔有了東北。每年宋都得送些金、銀、絲等財物給遼。於是契丹愈加強大,常常要和宋打仗。所以楊家將的故事就發生在山西一帶。
遼前後約有百年。宋、遼常開仗,宋常敗北。遼成為大國,佔有全東北。
金人起來了,金人是滿人的祖先,是當地人,在吉林等處。金人受遼壓迫過甚,就起來反抗,滅掉了遼。這也就是滿人滅了鮮卑人。金人接著又去攻打宋。宋徽宗時,皇帝只喜歡字畫和玩樂。最後北宋亡了國。北宋原在開封,宋高宗被迫到南方建立南宋,都城在杭州。宋和金,以淮河與秦嶺為界,後來宋向金稱臣。金先後不及百年,也就完了。
(7)元
不久,蒙古起來。成吉思汗原在外蒙古。人越向北方越勇,馬越靠北邊越驍。蒙原本還是個小部落。經成吉思汗東戰西打,成為大國。
成吉思汗不打中國,他往西去打西夏,即寧夏,這裡當時是藏族、羌人,一下子滅了西夏。他又打到中亞,打到俄羅斯,打到莫斯科。早先俄羅斯本不是統一的,蒙古人去攻打,倒使它統一起來。成吉思汗立了四大罕國,罕即王,就是王國。在東北,立一個罕國;在蒙古有兩個罕國;在中亞,也立了一個罕國。
這就把北冰洋以南(包括西伯利亞),長城以北,東到東北(除朝鮮之外),西到東歐的廣大幅員的領土,全都統一在成吉思汗的統轄之下。
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才打到中國來,並建都於北京,國號稱元。另外那四個大罕國不在它的管轄之下。它有中國和東南亞(印尼除外)、印度支那半島和朝鮮,通通包括在它的領域之內。元朝的地方,實在太大了。
在元代,蒙古人為首,色目人第二(一切外國人如波斯人、阿拉伯人、義大利人等),漢人屬第三,南方人(即淮河以南的人)列為第四。由於元人種族壓迫至甚,漢人的反抗亦最甚。八十多年以後,漢人朱元璋起事,滅了元朝。
馬可波羅發現了中國,把歐、亞兩大洲聯通起來。總的說,元朝好處:一是戲曲的發展;二是歐、亞相通。
(8)明
明朝的國名,來自明教。明教即波斯的摩尼教。朱元璋把元人趕回蒙古去,建立了明朝。
朱元璋的兒子明成祖重造萬裡長城。從前的長城都用土,宋以後改用磚,明成祖完全用磚。明代疆域比元代小。這時期沒有朝鮮了,沒有內蒙古了。長城以外,全非明的領土。西藏明稱為烏思藏,置烏思藏都指揮使司。西藏的喇嘛教自元代傳入到漢人中。
明代沒有新闢的疆土,只有十八個省。雲南設土司治理,安南、緬甸只是進貢。
明代移民是大事,從內地各省遷徙大量人民去雲南。所以雲南話到現在還很好懂。
明朝另有一件大事,鄭和太監下西洋,就是到南洋去。南洋的各個島國他都去了,去過印尼很多地方。這給華僑開了路,此後廣東、福建移居去南洋的更多。
(9)清
清朝地方大,元以後數清代地域最廣大。
清時有了新疆,新疆地方自宋朝之後放棄了,到清朝重新開拓,所以名叫新疆。這一地區,是康熙時重開,乾隆定名。清時又開拓西藏。從明代以後,西藏實行政教合一,喇嘛管政治,沒有藏王。到清代在喇嘛活佛死去以前,最後用手一指,照此方向的遠處尋找這時出生的小孩,抽籤決定哪一小孩可繼承活佛。而抽籤人是清人,於是清人取得宗主權。清朝並不直接管理,設有駐拉薩的辦事大臣管大事。西藏只有廟沒有王。
對蒙古也這樣,清對蒙古也取得宗主權。蒙古有王。清政府在蒙古也設辦事大臣,分設於兩處。蒙古的盟族管政事,清政府不派人去管旗內的事。清人推行懷柔政策,常以公主嫁予蒙王。此外,又設都統,管軍事,一設在綏遠;二設在察哈爾。這兩區在清代時候,都在蒙古範圍。
清人對新疆,設伊犁大臣。清人即金人,他們自稱是後金。在入關之前,努爾哈赤之子清太宗時,改名為清。清人把「清」「明」二字聯起來,「清」在「明」之上。
滿洲,不是地名,是佛教中的尊號。就是「曼殊」,變音成了滿洲。
清代統治甚是巧妙。所管臣民漢人排第一,滿人排第二,其次為回,再次為蒙、為藏。漢、滿、蒙、回、藏,五個族。對於滿以外的各族統治都實行懷柔政策。滿人作為統治者,容易當官,卻不能經商、務農、做工。只靠官糧。其大臣可以自己任意圈地成為地主。滿人進關是大量的,以為不勞動可以吃飯。但到後來,當官的還行,普通旗人沒有生機,就很苦了,其婦女當妓女的頗多。
清朝對於漢人採行科舉制度,以保護他們的利益,對待心懷不滿者,則大興文字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所興文字獄多極了。在經濟上,清人不大管,著力在政治上壓迫。對於蒙、藏,儘量提倡喇嘛教,家中有兩個男性就送一人去當喇嘛。所以,蒙、藏人口越來越少。蒙古少到百十萬;藏人才二百萬。
自唐朝開始,回教隨阿拉伯人來而傳入。唐以前,只信佛。回紇族,在南北朝時就多,他們也就是後來的維吾爾。他們先信伊斯蘭教,所以名曰回教。阿拉伯人,最早先到新疆一帶。突厥。唐代突厥強大,佔有蒙古地帶。後來很快就變化了,分為東、西突厥。一部分同化到蒙族中,一部分同化在維吾爾族。土耳其,原是突厥,所以,外國人曾稱新疆叫做土耳其斯坦。新疆人的長相,有些像西方人,因為他們是突厥的後人,先在西方建立了土耳其國。
匈奴族,究竟屬於什麼族,有爭論。有人說是蒙古族,有人說是突厥族。
蒙古族本身只是一個小部落。他在成吉思汗以後,發展起來,容納了許多民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