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江浦古城範圍(清江浦的由來)
2023-10-23 10:28:57 2
清江浦,是一個充滿著水靈水韻般詩意的名字。對於不熟悉淮安的人來說,知曉這是個地名的途徑可能來自一本暢銷書——《明朝那些事》,其中記述了明正德皇帝南巡在清江浦落水而一命歸西的故事。事實上在明清時期,清江浦曾以一時的繁榮而聞名於世。
今天淮安市中洲上,在綠樹成蔭的環抱中,矗立著一座狀如城堡的紅色塔樓,古色古香,巍峨壯觀,面朝運河的門匾上赫然寫著三個大字——「清江浦」。
清江浦本是水名。京杭大運河介於長江和淮河之間的河段,又稱裏運河。裏運河流進淮安清浦區的一段為清江浦。
春秋時期,吳國開鑿了連接長江、淮水的邗溝。
隋煬帝時,連接黃河與淮河的通濟渠挖通。至此黃河、淮河、長江三水相通。
北宋轉運使喬維嶽為了漕運方便,開闢了從末口到泗口的沙河,但至元末已是河床淤塞,閘壩湮廢。
明永樂十三年(公元1415年),正是平江伯陳瑄任督運總兵官期間,他走訪當地群眾,尋找沙河故道並加以疏浚,改其名為清江浦。
清江浦與古邗溝相通,共稱裏運河。
陳瑄還就河築堤,建築了新莊、福興、清江、移風四道閘。後來新莊閘以下日漸淤塞,航不能行,於是在清江閘下遊築壩,稱仁義壩(今水渡口)。
由於清江閘扼運河之咽喉,是跨運河的唯一陸上通道。而每年從江南運往北京的漕糧達400萬石,必經清江浦轉運京師。由於過往人員眾多,昔日少有人煙的「閒曠之地」,很快變成了「僑民宿賈,巨室鱗次」的通商大埠,稱清江浦鎮。
清江浦在行政上原來屬於淮安府山陽縣(今淮安市淮安區)。1760年,由於清河縣縣城(今淮陰區碼頭鎮舊縣村)毀於洪水。於是將清江浦一帶由山陽縣劃歸清河縣,作為清河縣的新縣治。
來源:淮上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