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制度講解(上下五千年32封建社會由來)
2023-10-23 02:37:42 2
#大有學問#
這一期主要給大家介紹一下周朝的社會制度
第一個就是分封制,在周朝時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所有的土地都是周天子的,天子通過分封土地的形式,把各地的土地分封給自己的同族至親和功臣,以及前代王朝的後裔,建立諸侯國。因為是分封建立的諸侯國,所以又稱封建社會。
中央政府周朝王室對諸侯國分區管理,諸侯國輔佐周天子,通過這種逐級分封,下級對上級承擔繳納貢物,軍事保衛,服從命令等義務。目的是為保證王室的強大,拱衛王室。對各諸侯國有效控制,加強統治。
各諸侯國還可以按這種禮法繼續向下分封,分封給諸侯國的卿士等不同至親。
其實商朝就已開始分封諸侯,周滅商後,便大規模地以封地連同居民分賞王室子弟和功臣,諸侯在其封國內享有世襲統治權,也有服從天子命令、定期朝貢、提供軍賦和力役、維護周室安全的責任。
春秋戰國時,適應中央集權的郡縣制逐漸取代分封制。秦始皇統一全國,普遍推行郡縣制,廢除分封制,建立了第一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王朝。
第二個講一下井田制。
井田制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土地國有制度,出現於商朝,到西周時已發展很成熟。到春秋時期,由於鐵製農具的出現和牛耕的普及等諸多原因井田制逐漸瓦解。
西周時期,道路和渠道縱橫交錯,把土地分隔成方塊,形狀像「井」字,因此稱做「井田」。井田屬周王所有,分配給庶民使用。領主不得買賣和轉讓井田,還要交一定的貢賦。領主強迫庶民集體耕種井田,周邊為私田,中間為公田。而其實質是一種土地私有制度(夏商西周,一切土地屬於國家)。
《孟子·滕文公上》 載:「方裡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方裡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後敢治私事。」其基本特點是實際耕作者對土地無所有權 ,而只有使用權。土地在一定範圍內實行定期平均分配。先耕種公田,公田耕種完畢才能耕種私田。公田收穫的物資是國家和地方財政的主要來源。
第三個兩一下「國人」和「野人(鄙人)」
西周時期,人因為居住地的不同,分為「國人」和「野人」,地位也不同。所謂「國人」是指居住在城裡的沒落貴族,而「野人」是住在城外或者荒野的人。主要是被徵服地區的傳統居民,及諸多古老部族的後裔,還有遷徙到內地的周邊民族成員與流亡人口等。
「國人」是有參政議政的權力的,是最基本的權利和義務是執幹戈以衛社稷,他們是甲士的主要來源,是軍隊的主力。「野人」是沒有這樣的權利的,野人也稱為庶人,居住在郊外的野鄙之中,因此又稱為鄙夫,野人的義務就是農業生產,他們是井田制下的勞動者,以助耕公田的方式為國家負擔勞逸地租,雖然他們受到比較強的人身束縛,但能不同於完全失去自由的奴隸,他們的地位雖然低下,但是能夠組織家庭並隨土地被賞賜給貴族,不會被任意的殺死。
簡單的來說,「國人」屬於上層統治階級,而「野人」屬於被統治階級。除了野人還有奴隸,他們比野人更低一個等級,直接就屬於生產工具,不把奴隸當人看,可以自由買賣甚至殺戮。
第四個講一下做官等級
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其實周天子下面還有諸侯王,然後才是上面的五種爵位。
這裡看一下孔子,老子,都是屬於子爵,是對他們的尊稱。而也有很多跟著開國皇帝打天下的異性,最後封王的,雖然異性封王可以世襲,但是皇族不可能讓異性發展強大,所以三代以後異性為王基本沒有好下場,都是以各種理由把土地收歸國有了。漢朝的異性封王下場最為明顯。
今天就聊到這裡吧。下期再見。
歡迎大家關注轉發和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