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第十八章原文和感悟(老子道德經第十六章原文)
2023-10-09 17:36:06 1
《道德經》被譽為「萬經之王」,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曾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它對我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古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
《道德經》作為道教基本教義的重要構成之一,被道教視為重要經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視為至上的三清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稱太上老君,所以應該說道教吸納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81章,全文共約五千字,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澤光書院 計劃用81天時間,對《道德經》中的81章,每天一章節進行解析和譯文,希望能幫助大家學習理解《道德經》。
【原文】
致虛極,守靜篤(dǔ)①。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③,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③,靜曰復命。復命曰常④,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⑤,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⑥,天乃道,乃久,沒身不殆⑦。
【注釋】
①篤(dǔ):極度、頂點。
②芸芸:紛雜茂盛,常用來形容草木的繁盛。
③根:即事物的根本。
④常:萬物運動與變化中的不變的律則。
⑤容:包容、寬容。
⑥天:自然界的天。
⑦沒身:終身。
【譯文】
使心靈空明虛寂到極點,使生活的清靜達到極致。在萬物都蓬勃生長的時候,我從中仔細觀察它們生死循環的道理。天下萬物雖然紛紛芸芸,但最終都將回復到它們的本根。返回本根就叫「靜」,靜叫作復歸本性。復歸本性是萬物運動與變化中不變的律則,認識和了解萬物運動與變化都依循著循環往復的律則,叫作「明」。不了解這個不變的律則,輕舉妄動就會有兇險。了解了這個不變的律則的人,就能做到寬容,做到了寬容就能坦然大公,坦然大公才能無不周遍,無不周遍才符合自然,符合自然才能符合於「道」,體道而』行才能長久,終身可免於危殆。
【導讀】
宇宙間萬物都是由動到靜、由生到死,又由死到生循環往復的。然而只有致虛守靜到極點的聖明得道之人才能看到這種永恆不變的自然規律。老子希望人們從虛寂沉靜的發境去觀看世間萬物,如此才能得到「道」的真諦,才能遵循「道」來對待事物,達到「歿身不殆」。
【解析】
本章闡述的是「道」的本質,揭示了修行的最高境界。「大道」虛是其常,有是其變;靜是其常,動是其變。有、動最終必歸於不有、不動。所以,守定常道,萬物雖紛紛擾擾,只須以虛含有,以靜待動,並且不見其有,不見其動,就不會隨著事物的變化而變化,使自己處於永遠安樂的境地。
老子認為,道的本質和修行的最高境界,就是達到「虛」的極致和虔誠地守住一個「靜」字,因此他提出了「虛極」、「靜篤」、「靜」、「常」、』「明」、「容」等概念。
「致虛極,守靜篤。」致,春秋古義有「委身」之義,即將身置於靜寂無極的虛空中。這是修行中的一種自我醒覺狀態,非修行者是很難理解這句話的真諦的。修道者在修行中,身心融於太虛之中,達到了物我兩忘的狀態。
「復命日常,知常日明。不知常,妄作兇。因靜是根本,是生命的本質,回歸了這個根本就是常。常是虛、靜。知道這個道理就是明。明,就是智慧、通達、得道。而不知道虛、靜,就會大膽妄為,逞兇害己。老子告誡說:「萬物生生滅滅是大道法則,知而不幹涉是睿智,如果憑藉自己的通妄加幹涉,那樣必遭兇險。」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行道時要知道正常合理是什麼樣子,它的樣子就是公正合理,公正合理才能夠保全,保全是至上的信條。知道了天道的規律法則,才可以涵容一切,不倚仗神通妄加幹涉。做到涵容一切才會無私無欲;做到了無私無欲才可能神機博大;神機博大才可能神融太虛;神融太虛才可能同歸生命的本源,只有回歸那生命本源,才會永存不息。
王弼《道德經注》
致虛,物之極篤;守靜,物之真正也。以虛靜觀其反覆。凡有起於虛,動起於靜,故萬物雖並動作,卒復歸於虛靜,是物之極篤也。歸根則靜,故曰「靜」。靜則復命,故曰「復命」也。復命則得性命之常,故曰「常」也。常之為物,不偏不彰,無皦昧之狀、溫涼之象。故曰「知常曰明」也。唯此復,乃能包通萬物,無所不容。失此以往,則邪入乎分,則物離其分,故曰不知常則妄作兇也。
極致的虛無,是萬物最終的發展方向;守持寧靜,是萬物最真確的選擇。要以空虛寧靜的狀態去觀察萬物的周而復始。存在都是由虛無而來,運動都是由靜止而來,所以雖然萬物同時變化發展,但最終都要歸於空虛寧靜,那才是事物發展的終極。回歸了根本就會寧靜下來,所以說靜。寧靜了就能回歸生命的本質,所以說復命。回歸了生命的本質就順應了我們的本性和命運中最根本、最永恆、最普遍的規律,所以說永恆、普遍。永恆的道作用於具體事物,不偏向、不彰顯某一具體事物,不會形成明暗、冷熱的分別,所以說了解永恆不變的規則,人就明智了。只有如此才能包容、通曉萬物。不了解這種規則而去做事,妄加的不正常、不正當的改變會摻雜進來而使事物偏離了它們的本分,所以說不明了宇宙普遍永恆的法則,輕舉妄動就會招來災禍。
知常容,無所不包通也。容乃公,無所不包通,則乃至於蕩然公平也。公乃王,蕩然公平,則乃至於無所不周普也。王乃天,無所不周普,則乃至於同乎天也。天乃道,與天合德,體道大通,則乃至於極虛無也。道乃久。窮極虛無,得道之常,則乃至於不窮極也。無之為物,水火不能害,金石不能殘。用之於心,則虎兕無所投其爪角,兵戈無所容其鋒刃,何危殆之有乎!
得道的人沒有不包容、不透徹的,就能對萬物一視同仁地公平;能對萬物一視同仁地公平,所以他的恩德惠及所有事物,因此萬物都擁戴他作王;恩德惠及所有萬物,他就具有了天的品格;具有了天的品格,就完全徹底地體會了道,大徹大悟,就能夠實現完全的虛無;內心完全虛無就掌握了抽象的、永恆的、本質的道,就能讓自身沒有覆沒、滅亡之時。如果把不存在作為一種存在物來看待,那麼這種東西水火都不能損害它,金石那些堅硬的東西都不能使它破損。如果這種虛無成為人的心理狀態,那麼猛獸的尖牙利爪都無處施用,兵器的鋒刃都無從近身,哪裡還有什麼危險呢?
蘇轍《老子解》
致虛不極,則有未亡也;守靜不篤,則動未亡也。丘山雖去,而微塵未盡,未為極與篤也。蓋致虛存虛猶未離有,守靜存靜猶限於動,而況於他乎?不極不篤,而責虛靜之用,難也!
虛極靜篤,以觀萬物之變,然後不為變之所亂,知凡作之未有不復也。苟吾方且與萬物皆作,則不足以知之矣。萬物皆作於性,皆復於性,譬如華葉之生於根而歸於根,濤瀾之生於水而歸於水。
追求虛無沒有達到極致,就是還有欲望雜念存在;守持寧靜不夠專心,就還有妄動的企圖。山雖然不在了,但是還有塵土剩下,沒有達到極致和專心一意。追求虛無、保持虛無仍然未能脫離存在;爭取寧靜、持守寧靜仍然是在與動的對比中才能體現寧靜,只是動的因素減少了一些而已,何況其他的更進一步的追求了?不追求極致、不一心一意就妄圖虛靜發揮它們的作用,難啊!
追求虛無和寧靜的極致,來觀察萬物的變化,這樣之後並不被萬物的變化擾亂,凡是一件事情發生了,必然有與它性質相反的事物存在,一種改變必然會導致另一種相對應的改變。所以我如果和萬物都在作為、施加作用,我是不會認清萬物的變化的。萬物的作為、作用都是根源於它們的本性,最終還要恢復它們的本性,就像是花和葉子從根上生長出來,最終還要變成土壤中的養分回到根,還像是浪花從水裡湧出來,又落回水中。
苟未能自復於性,雖止動息念以求靜,非靜也。故惟歸根,然後為靜。命者,性之妙也。性可言,至於命則不可言矣。《易》曰:「窮理盡性以至於命。」聖人之學道,必始於窮理,中於盡性,終於復命。仁義禮樂,聖人之所以接物也,而仁義禮樂之用必有所以然者,不知其所以然而為之,世俗之士也,知其所以然而後行之,君子也。此之謂窮理。
人如果還沒能恢復自己的本性,雖然克制自己的行為、收斂自己的慾念來求靜,終歸達不到靜。只有回歸自己的本性,然後再做求靜的努力。命,是本性的根本和奧妙。本性是可以言說的,命就不能言說了。《易經》說:「窮究道理,發揮本性,然後能認清、順從命運。」聖人學習道,一定是從學習事物的原理開始,然後認識和發揮自己的本性,最終回歸、認同自己必然的命運。仁義禮樂,這些是聖人與外物接觸所遵循的原則,而仁義禮樂發揮如此的作用有必然的原因,不知道其中的原因而按這些去做,是世俗的人;知道是為什麼,然後去做的是君子。這就叫做窮究事物的原理。
雖然,盡性必窮理而後得之,不求則不得也。事物日構於前,必求而後能應,則其為力也勞,而其為功也少。聖人外不為物所蔽,其性湛然,不勉而中,不思而得,物至而能應,此之謂盡性。雖然,此吾性也,猶有物我之辨焉,則幾於妄矣。君之命曰命,天之命曰命,以性接物而不知其為我,是以寄之命也。此之謂復命。
雖然這樣,在了解了事理才可能認識和發揮自己的本性,本性若不去追求,人是不會自然得到的。只著眼於事物構造和原理,就必須對它施加作為它才能回應,這樣做費的力氣也大,收到的效果也差。聖人不被事物的表象蒙蔽,本性深沉清明,不刻意為之就能恰到好處,不用絞盡腦汁就能有所得,對事物的變化、發展能夠從容應對,這就叫做發揮本性。雖然這樣,這樣地回歸本性還是局限於我自己,在意識裡我和外物還是截然分開的,這樣就接近虛妄了。君王的命運叫命,天的命運也叫命,以本性來處理自己與外物的關係,而沒有自我意識,讓自己完全服從於萬物發展的必經之路。這就叫做復命。
方其作也,雖天地山河之大,未有不變壞、不常者。惟復於性,而後湛然常存矣。不以復性為明,則皆世俗之智,雖自謂明,非明也。不知復性,則緣物而動,無作而非兇。雖得於一時,而失之遠矣。方迷於妄,則自是而非彼,物皆吾敵,吾何以容?
苟知其皆妄,則雖仇讎猶將哀而憐之,何所不容哉!無所不容,則彼我之情盡,而尚誰私乎?無所不公,則天下將往而歸之矣。無所不懷,雖天何以加之?天猶有形,至於道則極矣。然而雖道亦不能復進於此矣。
命運運作起來,雖然天地山河那樣大,也要變化、毀滅並且永無休止地運轉下去。只有回歸本性,然後才能深遠地存在。不以回歸本性為明白的,都是世俗的智慧,雖然自己覺得明智,但其實差得遠呢。不知道回歸本性,就會執著於物質的東西而為追逐外物展開行動,而不作為才不會有災禍。雖然一時可能得到利益,但其實反而差得遠了。沉迷於虛妄就會覺得自己對而別人錯,除我之外的人與物都成了自己的敵人,這哪裡是包容呢?
一旦知道這些都是虛妄的,雖然跟別人有仇怨也會哀憐他,那還有什麼不能包容的呢?沒有不能包容的,那麼自己和別人、外物的分別就沒有了,誰還只關注自己、為自己謀利呢?對所有的人與物都公平,天下都會來歸順你。能包容、關懷一切,天也不能包容得更多了。天還是有形態的,能達到無形的道那樣就算極致了。這樣已經達到極致,之後即便是道自身也不可能更進一步了。
【經典解讀】
本章老子指出了萬物生生不息的根源,就是在道的支配下,由靜至動,由動至靜地無止息循環著。這種規律在世間永恆,卻是不可名狀的,我們只能「強容之」,即「道」為萬物的本源,萬物從這裡開始,從這裡結束,「萬物之始」(是這不斷地循環的大圈中的「個點」,可它又是最特殊的一個點,因為它在周圍紛紜的「動」中達到了真正的虛空和寧靜。然而正是這種虛,產生了世萬物的「實」,正是這種靜,變化為紛紜錯亂的「動」。而「實」和「動」最終又將歸於此處的虛靜。在整體上看,世間萬物是動的,因為它們都在無止息地循環著,可它們又都是靜的,因為無論如何動,最終總會歸於原始。
老子的哲學帶有明顯的循環色彩。但這種循環是「道」的循環,是規律的循環,和因果、靈魂不死等並不相同。正如《列子.天瑞》中所言:「萬物皆出於機,皆入於機。」認識這循環往復的「道」最重要的方法就是保持內心的虛空和寧靜,思考萬物循環往復的道理。保持內心的虛空即時刻懷著「不盈」的心,不自傲自滿;保持內心的寧靜,即清淨節慾,抵禦酒肉聲色的誘惑。認識到「道」的人,都是包容的,因為他們有著敬畏、虛空的心。包容萬物,才能無所偏失,才能達到真正的公正,然後才能達到天地一樣順應自然規律,這樣的行為才算是符合道,才能長久。而不明白這種規律,對事物妄加幹擾,只能帶來憂患和禍害。
本章給人們的啟示很多,如要用動靜循環發展的眼光去看待事物,要懷著虛空、包容的心:,要公正、無所偏闢:要回歸自然,追求安靜的本性,做事要順從事物發展的規律,不能妄為.......
【哲理引申】
世間的萬物都是有規律的,都是依著「道」而運作,人們做事前應該先弄清其中的規律,依規律做事則能事半功倍,否則必然要事信功半。《鬼谷子。持樞》中言:「持樞,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天之正也,不可乾麵逆之。逆之者,雖成必敗。故人君亦有天樞,生養成藏,亦復不可幹而逆之,逆之雖盛必衰。」就是對老子這種思想的一種繼承和解釋。那麼如何才能掌握世間萬事的發展規律呢?老子本章所說得「致虛極,守靜篤」就是其途徑。只有通過放空心靈、修身養性,才能悟到世間的大道,才能真正看清事物的發展規律。這也正是儒家所說的「自天子至庶人,一是以修身為本」。
《列子》中也記載了詹何垂釣的故事,說明靜以悟道、依道而行的效果。詹何是楚國的著名隱士,他以獨繭絲作為魚線,以芒針作為魚鉤,細竹子作為魚竿,剖開米粒作為魚餌,在高達百丈的深淵急流之畔釣魚。不足一天,就釣到了一車的大魚,而魚線、魚竿魚鉤都保持完好,毫無損壞。楚王聽到了這件事,覺得很奇怪,就將詹何招來,問其中的緣故。詹何說:「我聽說以前的賢人說過,蒲且子射獵,用力量很弱的弓箭,乘風拉開,一箭射中了兩隻在雲間高的鴿鳥,這都是因為用心專一、手力恰當的結果。我根據這件事來修煉釣魚之術,五年才悟得其中之道。當我持著釣竿之時,心中毫無雜念只想到淵下的魚,投下魚線魚鉤後,手上不知輕重如何,外物不能使我擾亂絲毫。因此水中的魚,見到了我的鉤餌,就像見到塵埃和泡沫一樣,毫不疑惑地吞食。就是因為這樣,我才能以弱制強,以輕制重,用如此細弱的魚線、魚竿,釣上來這麼多的大魚。大王如果也能通過靜心使心中毫無雜念,來掌握事物的本來規律,則天下可運用於掌上,更遑論其他的小事呢?」詹何釣魚的修煉之道其實就是老子所說的「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然後才能找到其中的奧妙,達到心中無雜念,近於「物化」。
紀昌學射的故事也說明了同樣的道理。戰國之時,有個叫紀昌的人,他想學習射箭的技術,於是拜了趙國邯鄲著名的射箭大師飛衛為師。紀昌向飛衛請教射筒的竅門,飛衛對他說:「你先要學會盯住一個目標不眨眼,然後才談得上學射箭。」紀回去就躺在他妻子的織布機下邊,用眼睛盯著織布機密排的錐刺。就這樣堅持了兩年以後,就算錐子碰到紀昌的睫毛了,他的眼睛也不會眨下。於是紀昌又去找飛衛。飛衛說:「這樣還不夠,你還要學會用眼睛去看東西的技巧。要練得能把小的東西看成大的東西,能把細微的東西看得清清楚楚,然後再來告訴我。」紀回去後,就在自己家的南窗下用馬尾毛掛一隻蝨子,自每天都注視著這隻蝨子,在十天裡,紀昌看見蝨子慢慢變大了。這樣過了三年以後,在紀昌眼裡蝨子已經變得像車輪那麼大了。再看其他的東西,就好像山丘一樣大。於是,紀昌就用箭向那隻蝨子射去,箭穿過了蝨子的中心,懸掛蝨子的馬尾毛卻沒有斷。紀昌趕快去告訴飛衛。飛衛高興得跳了起來,拍著胸說:「你已經把射箭的功夫學會了!」
飛衛是個真正的射箭大師,他並沒有教紀昌如何持弓、如何瞄準、如何發箭,而是他在那些看似平常,卻是最基本的技巧中靜靜思悟、磨鍊,故而成為一一名出色的射箭大師。不僅僅是釣魚、射箭這些小技巧,天下所有的事都是這樣的,只要找到其中之道,其中的規律,就沒有什麼辦不好的。
修身不僅僅是為了讓身體保持健康、心情保持愉悅,這也是萬事之本、悟道的途徑。儒家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身不修就不可以做其他的事情。故而老子認為只有盡力使心靈的虛寂達到極點,使生活清靜安寧到極點--即修身,能悟得萬物循環往復的大道,掌握其中的規律,不認識這種自然規律而輕妄舉止,就會導致災兇。
歡迎關注@澤光書院 ,讓思想充實生活。閱讀可以讓人得到智慧啟發,讓人滋養浩然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