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洋務運動不能挽回王朝(技不如人怎麼辦)
2023-10-17 14:58:30 1
1864年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後,社會的主要矛盾便是中華民族與帝國主義列強的矛盾。當時中國正開始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西方的大炮轟開了中國的大門,以太平天國為中心的大起義衝擊著滿清王朝的頹垣殘壁。
李鴻章(1823年—1901年)
一部分頭腦比較清楚的官僚開始認識到西方堅船利炮的威力。於是,為了解除內憂外患,實現富國強兵,以維護清朝統治,如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以及在中樞執掌大權的恭親王奕訢等人,他們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他們開始學習西方文化及先進的技術,這樣一部分人被稱為洋務派。
晚清中興四臣為首的地方代表人物: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圖片來源自網絡)
經過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以及太平天國的打擊,清朝內外交困,在面對經過資產階級革命後的現代國家和工業文明的英國的挑戰時顯得不堪一擊。
在戰場上,以大刀長矛和騎兵為主的清帝國的精銳面對強大的炮火只能接受連連的失敗。特別是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攻入北京,火燒圓明園,在政治上和心理上對清帝國造成了嚴重的陰影。
在經貿上,西方的工業產品在大機器、專業化、規模化的生產經營模式下,對傳統農耕文明的經濟造成嚴重衝擊。清政府長期以來的貿易大國地位和國際貿易上的優勢漸漸喪失,經濟發展遭到了嚴峻挑戰。
恭親王奕訢(圖片來源自網絡)
1861年1月11日(鹹豐十年十二月初一日),恭親王奕訢,會同桂良、文祥上奏的《通籌夷務全局酌擬章程六條》,推行了一項以富國強兵為目標的洋務運動。
洋務運動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企業軍事工業和民族工業。(圖片來源自網絡)
洋務派以「自強」為旗號,採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創辦了一批近代軍事工業。在李鴻章等人的主持下,江南機器製造總局、金陵製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機器局等一批大型近代化軍事工業相繼問世。北洋海軍的建立,是洋務運動軍事方面的最高成果之一。
隨著軍事工業的創辦,洋務派又提出了「求富」的口號,要求能源、鋼鐵等工業與之配套。於是,民用工業和新式交通運輸業也發展起來了。
輪船招商局是中國近代第一家民用企業。(圖片來源自網絡)
1872年,李鴻章在上海建立了輪船招商局。這是洋務派創辦的第一個民用企業。招商局開辦僅三年時間,就為清政府回收了一千三百多萬兩銀子,還將業務發展到外國,打破了外國航運公司的壟斷局面。
蘭州織呢局是左宗棠委派人員創辦的官辦民用企業。(圖片來源自網絡)
1880年,左宗棠創辦蘭州織呢局,成為中國近代紡織工業的鼻祖。
恭親王奕訢、軍機大臣文祥於1861年1月奏請開辦京師同文館。(圖片源自網絡)
1862年,恭親王愛新覺羅·奕訢和文祥,首次創辦京師同文館,開創了中國近代化教育的篇章。
1872年8月11日,三十名幼童自上海駛往美國舊金山,開始了長達十五年的留學生活。這在中國二千年歷史中,特開新紀元」之事被譽為「中華創始之舉,亦古來未有之事」。
在洋務運動的推動下,中國的民用工業得到了迅速發展,奠定了中國近代化工業的基礎。推動了中國生產力的發展,促使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與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資本主義的經濟輸入,促進了中國教育的近代化和國防的近代化。
洋務運動是一次非常大膽的舉措,在這次運動中雖然並沒有改變半殖民地的國家性質,也因為清朝表面上這種繁榮西方國家才看到了一定的假象,從而使他們加快了侵略的步伐。
1894年(光緒二十年)7月25日豐島海戰爆發,甲午戰爭開始,這場戰爭以中國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告終。北洋海軍全軍覆沒,標誌著清朝海軍實力的完全喪失,也標誌著35年的洋務運動宣告破產。
洋務運動中,洋務派雖然自我標榜「自強新政」,但他們始終代表封建地主階層,他們不會從根本上學習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制度,只主張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極力反封建制度的變革,他們只是封建統治階級的衛道士,最終也沒能在外國侵略者面前貌似「自強」、「中興」。而真正面對列強侵略勢力的進攻時,這些封建思想的衛道者們所進行的轟轟烈烈地「變革」必將歸於失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