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的教學設計案例(教學活動中如何實現)
2023-10-09 21:10:18 2
五育融合的教學設計案例?來源:【中國教師報】高質量的教育離不開辦學條件、教師隊伍、辦學理念等基礎性元素,但是教育的主體是學生,教育質量的高低歸根結底還是要看學校的育人方式育人方式是「怎樣培養人」,貫穿於學校各種教學活動之中,「五育融合」理念引領下的教學活動,催生著育人方式的變化,這種變化會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於五育融合的教學設計案例?下面內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五育融合的教學設計案例
來源:【中國教師報】
高質量的教育離不開辦學條件、教師隊伍、辦學理念等基礎性元素,但是教育的主體是學生,教育質量的高低歸根結底還是要看學校的育人方式。育人方式是「怎樣培養人」,貫穿於學校各種教學活動之中,「五育融合」理念引領下的教學活動,催生著育人方式的變化,這種變化會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從追求知識轉向建構關係。傳統教學總是希望儘可能多地把學科知識傳授給學生,努力為學生夯實學科根基。隨著腦科學和學習科學研究的深入,人們發現學習首先是一種關係建構——如果學生與教師之間形成良好的師生關係,學生與學生之間形成良好的生生關係,學生與父母之間形成良好的親子關係——學生就會有安全感,就會心無芥蒂地接納來自老師、同學、家長的各種信息。安全感是學生德智體美勞得到和諧發展乃至一生都能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礎。
二是從被動學習轉向主動學習。如果學生在學習時可以自主把控學習進程,往往就會更加用心學習;如果學習活動是他人安排的,學生自己沒有話語權只能被動接受,那麼可能就會產生消極、敷衍的心理。
三是從注重記憶轉向促進聯繫。如何更好記憶知識一直是教學研究關注的重點,但隨著新知識以指數級飛速發展,以及移動存儲技術的日益便捷,知識記憶已經不再是教學的唯一重點;發現不同知識之間的聯繫,將相互關聯的知識納入合適的框架之中,逐漸成為教學新的著力點。「五育融合」為教師和學生加強知識之間的聯繫,學會從結構性、整體性、系統性視角看問題提供了實踐的新空間、新途徑。學校常見的各種學科並非天生存在而是人為劃分的,分科教學在追求教學可操作性的同時,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不同學科之間相互割裂的現象。因此,促進相互聯繫、相互融合的教學,正是回歸教育本源、回歸生活本源的重要途徑。
四是從間接經驗轉向直接經驗。知識只有與現實生活相聯繫,只有在現實生活中加以運用,學生才能體會到知識的真正價值所在。當下,學生之所以感到課業負擔過重,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學習的內容太過單調,間接經驗的學習活動太多,直接經驗的學習活動太少,兩者之間也缺乏協調。「五育融合」的教學是知識性學習與實踐性學習相協調的教學,既要重視間接經驗的學習,也要努力為學生創設理論聯繫實際的空間,讓學生通過親身實踐了解知識的作用、體驗發現的樂趣、獲得精神的滋養、實現能力的提升、錘鍊完整的人格。
育人方式的轉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教師一方面要對「五育融合」理念擁有非常透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要做好「上下連通」的銜接工作——上接國家和學校的課程方案以及課程標準要求,下連教學評價的相關標準,在明晰上下兩方面基準的情況下,思考如何將「五育」恰當融入教學活動之中,在育人方式轉變上作出積極探索。教學是一項非常複雜、充滿各種變數的活動,也是育人模式、育人方式轉變最難啃的「硬骨頭」,需要在理想與現實之間設置恰當的「臺階」,讓教師拾級而上。學校在踐行「五育融合」育人方式過程中,應該著重在以下幾個領域進行探索。
一是在現有的學科教學中探索「五育融合」。許多教師原本僅僅關心知識的傳授,看到「五育融合」的要求,直觀的想法就是做「加法」,這樣的思維方式是有問題的——「五育融合」並非簡單做「加法」,而是強調在現有學科教學內容中挖掘育人要素。針對一個具體的學習內容,「五育」要素不一定都在其中,可能只涉及其中的兩三種,教師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為了「五育融合」而生搬硬套,甚至讓教學的「味道」都改變了。在教學過程中,還要突出「融合」的特徵,不要給「五育」貼標籤,而是要通過學科知識的教學和訓練,讓學生潛移默化獲得整體素養的提升。
二是在學校的各類特色課程、主題教育活動中落實「五育融合」。因為有課程方案、課程標準、教學進度、教學評價等要求,學科教學的重點是在一定的教學內容中挖掘「五育」要素,通過巧妙設計將其融入學科知識的教學之中。相比之下,學校開發的各類特色課程、主題教育活動,可以在最初的設計時就將「五育融合」理念融入其中,整合各類教育資源,進行一體化的開發、組織、實施。當然,這類教學活動很容易出現的問題是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學的隨意性比較強,往往將教學活動變成了「全民狂歡」,這就需要在頂層設計階段著力解決。在不大涉及學科教學的課程和活動中探索「五育融合」,可以給教師一個較為寬廣的教研空間,能夠讓教師汲取相應的經驗和智慧,再逐漸將「五育融合」的理念和做法遷移到學科教學之中。
三是通過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生態體系落實「五育融合」。美國教育家布魯姆在《教育文化》一書中突出了文化、心靈、教育三個概念,以及三者之間的聯繫,強調教育是社會體制,是文化的自我摸索和自我生產。布魯姆的文化主義教育觀告訴我們,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僅僅依靠學校的教育力量是不夠的,需要著力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生態,「五育」就匯聚於這樣的教育生態之中,通過互相融合、協同作用對學生的成長施加重要影響。
(作者系上海市教育考試院副院長)
本文來自【中國教師報】,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