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卦的卦辭和爻辭(易經六十四卦卦爻辭詳解)
2023-10-09 17:53:45 3
爻辭和卦辭有什麼區別?
卦辭和爻辭
周易原文裡,對六十四卦都有解釋,它的內容由兩部份組成,一叫「卦辭」,是專門討論卦的意思。
例如「火水未濟」卦的卦辭就是「未濟。亨。小狐汔濟。濡其尾。無攸利。」汔,意思是幾乎。濡是沾溼的意思。整句意思:未濟即是未完成,如果能行之有方,最終都能成功。辭中以小狐狸做比喻,小狐狸過河,雖然勇敢,不過缺乏經驗,故而沾溼了尾巴,還未能到達彼岸。可是當小狐狸有了周詳的計劃與經驗,就會成功。各位可以到《周易原文與註解》查閱你所佔得卦象的卦辭。
另一部份叫「爻辭」,爻辭其實是由孔子進行註解的「易傳」,是孔子對六十四卦裡,每一卦中每一個爻的專門討論與解釋。當我們求得變卦後,可以參考該爻辭來輔助分析卦象。
例如「火水未濟」卦,求得第六爻為「變爻」,一方面可以參考由「火水未濟」變為「雷水解」的卦辭,同時亦可以參考「火水未濟」卦中第六爻的爻辭,這個爻辭是這樣寫的「貞吉。無悔。君子之光。有孚。吉。」意思是:佔卜是吉利的,沒有使人後悔的事物,由於有誠信,一如君子的作風,結果是吉利的。各位可以到《周易原文與解釋》查閱你所佔得卦象的爻辭。
卦辭和爻辭是什麼意思?
「卦辭」是對64卦各自含義的精練概括,「爻辭」是對386爻各自含義的精練概括,兩者通常都結合爻、位、應、比、乘等易理來表示判斷、取捨。易家認為,聖人見到了天下陰陽的運動,觀摩意會後打通它,以推行各種基本的禮儀行為,並聯繫卦辭來推斷吉兇,就產生了「爻辭」。
所以《易經》兼取天、地、人「三才」而將它們重疊起來,以六爻畫成一卦而各自成章,每卦中都包含陰爻與陽爻,重迭應用柔與剛的性質,再系上「卦辭」、「爻辭」而命義它們,易理的運動規律和易德也就在其中了。
闡析天下最大的奧秘和變動的斷語,這就是《易》評議模擬天道的變化,以促成事物發展變化的「卦辭」和「爻辭」。
卦辭具體可分為:
先敘事而後斷吉兇,先斷吉兇而後敘事;單敘事而不言吉兇,單言吉兇而不敘事。或敘事、斷吉兇,再敘事,再斷吉兇等不同體例。涉及到狩獵、旅行、經商、婚姻、爭訟、戰爭、飲食、享祀、孕育、疾病、農牧等內容。還記載西周初期以前的歷史事件,如離宗伐鬼方、帝乙歸妹、康侯用錫馬蓄庶等故事。據研究反映了奴隸制的社會生活。不少卦辭具有深刻的哲理。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卦辭
易經卜卦斷爻的方法,卦辭爻解
這種說法在古籍中有所流傳,但個人認為不對,因為這是一種僵化的看法,掩蓋了周易卦爻辭用法的本源。採用卦爻辭斷卦,雖然是上古之法,但僅在那個時代流行,漢代以後,並不流行——這是因為卦爻辭只是文王、周公等人對易理的一種運用而已,而那時的易理學術遠沒有漢代以後發達。所以那時的易理、卦理的發揮都有限;那時還是易學的早期、相對比較落後的發展階段。近現代卦爻辭斷法的實踐,好像比較有名、有大量真實斷例的,也就只有日本的《高島易斷》了。
再說的那種朱熹的斷法,為什麼是僵化的認知?個人認為,那不符合《周易》卦爻辭的功能。周易的六十四卦,僅僅是64個原始「靜卦」,而不是全部「卦」。爻動,指的是在某一個靜卦基礎上派生出的一個「動卦」,但這個動卦不等於就是變卦的那個靜卦——動卦也就是靜卦之間的中間形態。比如,乾卦初爻動,變卦為天風姤,那麼乾卦初爻動=天風姤嗎? 絕對不等於,這是不同的卦。所以朱熹那個說法裡面,當變爻超過3個,就看變卦卦爻辭的說法、以及五爻變以靜爻爻辭斷的說法,均屬狗屁不通。
比如說,乾卦初、二、五爻動,變卦是火山旅。這是一個「動卦」,既不是乾卦也不是旅卦,不應該看乾卦和旅卦的卦辭;而應該綜合乾卦初、二、五爻的爻辭做出一個綜合判斷。朱熹不明白這個道理,但發明這套用法的文王、周公人家是明白的,所以乾卦六爻都動的判斷,人家給了一個「用九」的斷詞——「見群龍無首,吉!」。什麼是「用九」?就是乾卦六爻都動時的綜合斷詞,這個絕對不等於坤卦靜卦(乾六爻動的變卦為坤卦),也和坤卦的爻辭沒有關係!
周易八卦的卦象以及爻辭
六爻不變,以本卦卦辭斷;
一爻變,以本卦變爻爻辭斷;
兩爻變,以本卦兩個爻辭斷,但以上者為主;
三爻變,以本卦與變卦卦辭斷;本卦為貞(體),變卦為悔(用);
四爻變,以變卦之兩不變爻爻辭斷,但以下者為主;
五爻變,以變卦之不變爻爻辭斷;
六爻變,以變卦之卦辭斷,乾坤兩卦則以「用」辭斷。
《易經》中的卦畫卦名,卦辭,爻辭有什麼區別,什麼意思
易經中的卦名是上下二個單卦組合在一起的名稱,如上巽下坤叫風地觀卦。而卦辭是指這個組合在一起卦的意思,如觀卦有觀察,觀望,等待。。。。而爻辭是指這個觀卦每個爻動變之後所代表的信息提示。
爻辭和卦辭的區別是什麼?
卦辭乃一卦之旨,爻辭乃是圍繞卦旨分門別類的評述。
共有六十四條卦辭,內容主要有:(1)自然現象變化;(2)歷史人物事件。(3)人事行為得失。(4)吉兇斷語。或分為象佔之辭、敘事之辭、佔兆之辭三類(李鏡池《周易筮辭續考》)。
其通例為先舉出暗示意義的形象,或舉出用於譬喻的事例,然後寫出吉兇的斷語。具體可分為:先敘事而後斷吉兇,先斷吉兇而後敘事;單敘事而不言吉兇,單言吉兇而不敘事。
或敘事、斷吉兇,再敘事,再斷吉兇等不同體例。涉及到狩獵、旅行、經商、婚姻、爭訟、戰爭、飲食、享祀、孕育、疾病、農牧等內容。還記載西周初期以前的歷史事件,如離宗伐鬼方、帝乙歸妹、康侯用錫馬蓄庶等故事。據研究反映了奴隸制的社會生活。不少卦辭具有深刻的哲理。
爻義的文辭,《周易》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共三百八十四爻,加上乾、坤兩卦各有一用爻,總為三百八十六爻,故有三百八十六爻辭。
每爻先列爻 題,後為爻辭。爻題皆為兩字,一個表爻的性質,陽爻記為"九",陰爻記為"六";另一個表爻的次序、位置,自下而上,分別記為初、二、三、四、五、上。
爻辭是組成各卦內容的主要部分。其體例內容、取材範圍與卦辭相類。有很多哲理性格官,如:"無平不肢,無往不復"(泰·九三),"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 得其友"(損·六三)等。
爻序號後面的話就是"爻辭"。《易經》六十四卦每卦有六個爻,每個爻都有一段爻辭,共六段爻辭。爻辭是對各爻下的斷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