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郎墓被挖出(專家發掘武大郎墓)
2023-09-24 03:45:12 2
河北挖出武大郎墓?1992年,有專家學者對書中武大郎和潘金蓮的身世進行了考證,沒想到小說中的武大郎原來確有其人。
經過反覆勘查,專家最後在河北邢臺清河縣找到了真正的武大郎之墓。
只是令專家們沒想到的是,墓中武大郎的棺材用鐵鏈懸掛,長度竟然達到了1.9米。
書中所說的武大郎「三寸丁谷樹皮」,為何死後會有這麼長的棺材呢?
考古專家們懷著疑惑好奇將棺材打開,沒想到就此揭開了一個長達800多年的歷史騙局。
武大郎身高1米8?專家們經過反覆勘查和確認後找到的武大郎之墓,位於河北邢臺市清河縣武家那村。這個村子以前並不叫「武家那村」,而是叫「孔宋莊」。
圖:清河縣
據說在清朝的時候,乾隆皇帝下江南曾經從孔宋莊附近經過,聽手下人介紹說,這座孔宋莊裡有為數眾多的武姓人家,卻唯獨沒有一個姓孔的,感覺又奇怪又有些名不副實。
於是乾隆皇帝便下令,將這個大部分都是武氏族親的村子改名為「武家那村」。
雖然有皇帝金口改名這樣非常榮光的事,但是這份榮光畢竟不能蔭蔽這個村子到永遠。到了1946年,因為戰亂和饑荒等原因,武家那村裡的人為了謀生想盡了辦法,最後連村裡的祖墳也刨了。
他們本想尋找一些金銀珠寶的陪葬品,但是墓中是用鐵鏈懸掛著的懸棺,並沒有什麼值錢的東西。村民們大失所望,只好再將祖墳埋回去。
等到1992年,有專家在研究《金瓶梅》中人物生平時,有些意外地發現裡面的潘金蓮和武大郎在歷史中確有其人,而且祖籍就在河北邢臺的清河縣。
於是專家們循著史書中的相關記載尋找過來,果然在清河縣武家那村這邊找到了武大郎之墓,根據墓志銘上的記載,這位武大郎本名其實是武植。
不過可惜的是,位於武家那村村南的祖墳早些年已經平了,據說武大郎的墓也曾再次被人挖開,好在武大郎墓的護林石碑至今猶在,上面經過歲月磨損,多出斑斑痕跡,但是至少上面的字還能分辨清楚。
村裡有些老人在1946年的時候,曾經目睹這座武大郎墓第一次被人挖開的情景,一位名叫武雙福的老人,自稱是武大郎的第24代傳人,清楚地記得當年在武大郎墓被平整之前,人站在墳頂上可以看得很遠。
武雙福老人還說,當年他看到過墓中的懸棺,而且棺材似乎很長。
考古專家花了些時間找到了被平的武大郎墓,也找到了其中的棺材。正如那位武雙福老人所說,這位武大郎的棺材很長,經過測量,足足達到了1米9,用的還是材質不錯的楠木。
這不禁讓專家們產生了好奇。
因為按照《水滸傳》和《金瓶梅》小說中的描述,武大郎只是個身材矮小、靠賣燒餅為生的男人,而楠木雖然不像頂級的金絲楠木又貴重又稀有,但是武大郎只靠賣燒餅還買不起這樣的棺材,更不可能讓棺材長出那麼多。
懷著這樣的疑惑與探究之心,考古專家們將棺材打開,其中的發現讓所有人大吃一驚。
由於先後遭到多次挖掘,棺材中的遺骸缺失了很多,但是考古專家們在其中發現了一截遺留下的非常完整的小腿骨。而根據這截小腿骨的長短來判斷,它的主人生前至少有1米8,絕非小說中所描述的「三寸丁」。
這樣的發現一下顛覆了大家此前對武大郎的固有印象,而隨著專家們對武大郎生平的進一步調查,讓人震驚的真相漸漸浮出水面。
雖然無法從武大郎的墓中尋找到更多有價值的線索,來推斷他生前的為人,但是來都來了,考古專家們決定在武家那村一帶調查一下,順便試試看能不能從當地的文獻中獲得新的線索。
有趣的是,雖然每當有外地人當著清河縣人的面說起同樣出身自清河的武松時,清河人心中會立刻生出幾分自豪來。
而一說起賣燒餅的武大郎,清河縣人的臉上或多或少會出現幾分尷尬,但是從來都不會迴避說自己與武大郎是同鄉。
這是因為在清河縣人心中一直堅定著一個認知:武大郎是一個被歪曲、被顛倒黑白的形象,他的真實生平絕非小說中那樣。
青年才俊,名門淑媛根據當地的縣誌記載,武大郎原名叫做武植,字田嶺。他們武家人似乎是從山西晉陽搬遷過來的,還是殷武丁的後代。
武植小時候就被人喚作「大郎」,不過在族中他實際上排行老四,因此也有人將他稱為「武老四」。
在小說中,武大郎和潘金蓮是山東省聊城市陽穀縣人,而根據武植墓志銘上的記載,武植年紀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母親辛辛苦苦將他拉扯長大,但是他們的生活還是時常陷入衣食短缺的窘境中。
不過好在武植自幼聰敏過人,而且並不是只會讀死書的書呆子,而是能文能武,最喜歡的是詩文。後來武植參加科舉考試後,考中了進士,成為了陽穀縣的縣令,官拜七品,隨後他就帶著妻子潘氏去了陽穀縣做官。
武植在為官期間,興利除弊,清廉公明,為當地百姓做了很多的好事,獲得了百姓們的尊敬愛戴。據說陽穀縣的百姓還自發做了一把萬民傘送給他,以表達自己的敬重之情。
從墓志銘和縣誌的記載中就能看出,武植絕非小說中描述的那樣,顯然他的妻子潘金蓮也是確有其人。
在《水滸傳》中,潘金蓮是一個裁縫的女兒,她在與西門慶私通後毒殺親夫,等到惡性曝光後,兩人都被武大郎的弟弟武松殺死。
《金瓶梅》則在這樣的故事基礎上,又對潘金蓮的生平進行了二次創作,她依舊是個美豔的毒婦,不過對她的嫉妒、潑辣和陰險的個性描寫得更加詳細了,而且在毒殺親夫後,她還成為了西門慶的五房小妾。不過結局倒是與《水滸傳》中一致,都是死於武鬆手中。
那麼,既然武大郎的生平並不屬實,那麼真實的潘金蓮又是如何的呢?
在武植的墓志銘上,關於他的妻子,有這樣一句話:「公之夫人潘氏,名門淑媛。」
能擔得起「名門淑媛」這樣形容的女子,必然是一位端莊賢惠的大家閨秀。
根據當地縣誌記載,武植的妻子潘金蓮祖籍就在清河縣黃金莊村,與過去的孔宋莊都在清河城東,兩地之間相距1.5公裡。
據說截至現在,武家那村的人還時常會到黃金莊村趕集擺攤,而黃金莊村也會因「老親」之名予以優惠,且不收攤位費。若是有外地人跑來這裡給兩村人說唱《水滸傳》,會被兩村人聯合趕出去。
歷史上,潘金蓮並非裁縫的女兒,她的父親曾擔任過貝州知州,她是名副其實的千金小姐。
年少時,潘金蓮便才貌俱佳,而且德性賢淑,知書達理,當地很多大戶人家都曾向她提親,但是潘家人誰也不答應,因此得罪了一些人,附近開始流傳一些無中生有的淫詞。
據說潘金蓮年少時與武植相識,在他窮困潦倒,還沒有考中舉人之前,潘金蓮還時常瞞著家裡人,託人給武植家送些銀錢接濟。等到後來武植金榜題名後,他與潘小姐自然就成就了一段金玉良緣。
但是既然武植是個難得的才俊和好官,潘金蓮是名副其實的「名門淑媛」,他們夫妻倆又是怎們變成了《水滸傳》和《金瓶梅》中那等模樣的呢?
這一切的原因跟武植的交友不慎有關。
「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裡」武植在年輕的時候有過一個「盟兄弟」,也就是所謂的結拜兄弟。
這個盟兄弟家比較有錢,經常接濟武植,武植這才能夠堅持到考取功名。後來武植當上了陽穀縣令,而這個盟兄弟家卻不幸遭遇了火災,房子和家財都被燒毀了。
盟兄弟想到人家都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自己以前幫助過武植,而武植現在又發達了,他又是個文人君子,肯定願意幫助自己。
於是這個盟兄弟就跑去陽穀縣,投靠了武植。得知盟兄弟的來意後,武植和妻子潘金蓮果然十分熱情地招待了他,讓他住在自己家中,每天好酒好菜,沒有斷過。
但是盟兄弟此次來投靠武植,其實是想要他給自己個一官半職,或者出一點重建房子的錢,可是武植為人正直、為官清廉,不願給人「開後門」,又遲遲不提幫助盟兄弟重建房子的事。
時間久了,盟兄弟心中惱火,認為武植忘恩負義,就想報復他。
盟兄弟在回家鄉的路上編造了大量抹黑武植和潘金蓮的謠言,還將其寫在紙上,張貼上牆,力求傳得越遠越好。他還沒到家,武大郎與潘金蓮就成為了那一帶的「焦點人物」。
而等到盟兄弟回到家中時,卻意外地發現了一棟嶄新的房子。他的妻子迎出來告訴盟兄弟,原來武植早就派人送錢過來,幫助盟兄弟重建好了新房,當時一直不提可能是想給盟兄弟一個驚喜。
盟兄弟當下又震驚又羞愧,連忙狂奔出去,將一路上張貼的紙張都撕毀了,還不斷向人澄清真相,但是為時已晚。畢竟不管是哪個年代都是「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裡」,壞事永遠比好事傳得更快更遠,盟兄弟想要挽回時,已經太晚了。
可能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武大郎與潘金蓮的故事就被寫入了各種小說當中。
不過由於施耐庵在元末明初,也就是武植中進士之前便已經去世,所以關於武大郎與潘金蓮的故事如何寫進《水滸傳》,專家學者們有兩個觀點。
一個觀點認為,我們現在看到的《水滸傳》並不是施耐庵當年創作的原版,是後來人在流傳中又將武大郎和潘金蓮的故事添加進去的。
另一個觀點則認為,縣誌上關於武植考中進士的時間可能寫錯了。
但無論是哪種原因,作為武大郎原型的武植和潘金蓮的確存在於歷史,施耐庵的後人、畫家施勝辰在得知武大郎墓被發現後,還特意趕來武家那村,為武植和潘金蓮繪製了16幅畫作,並配以詩文。
其中有一句是:「武氏祠堂斷公案,施姓欠帳施姓還。」
自此,800多年前的真相浮出水面,歷史最終還是還了武大郎一個清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