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有哪些民俗活動(扒一扒二十四節氣那些有趣的小民俗)
2023-10-19 03:08:19 3
還記得我們小時候都會背的那首二十四節氣歌嗎?「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二暑連。
秋處白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曆法的國家之一。在古代,人們用「二十四節氣」來指導生產和生活,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是古代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
下面我們就來講一講關於二十四節氣的那些事
立 春
立春為二十四節氣之首,這一天後,草木復甦,萬物始生,春天到來。立春時節,此時的陽光不再像以前那樣清冷,而是逐漸變得溫暖,俗語就有「立春一日,水熱三分」之說。
雨 水
如果說立春時節是乍暖還寒,那麼到了雨水節氣就真正的進入氣象意義的春天,氣溫開始回升,降雨量增大。
在川西地區,雨水這一天有一項特別有意思的民俗活動,叫做「拉保保」,保保是四川方言,就是乾爹的意思。舊時,人們有為自己的兒女求神問卦的習俗,看看孩子的命理如何,需不需要找個乾爹庇護一下,讓孩子健康的長大成人。在雨水節氣拉乾爹,取其「雨露滋潤易生長之意」。
驚 蟄
「春雷響,萬物長」,「到了驚蟄節,鋤頭不停歇。」我國勞動人民自古視它為春耕的重要日子,此時,我國的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的農忙時節。
驚蟄日還有「打小人」的習俗。驚蟄時節往往平地一聲雷,喚醒了冬眠中的蛇蟲鼠蟻,有時會鑽到家中,所以驚蟄當日,人們會手持清香,艾草,燻家中四角,用香味來驅趕它們。久而久之,演變成驅除黴運的習俗。
春 分
一場春雨一場暖,春雨過後忙耕田。這時,我國的大部分地區越冬農作物已進入春季生長階段,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忙時期。農諺說「驚蟄早、清明遲、春分播種正當時」。
春分日「豎蛋」是比較有意思的習俗,這一天,人們通常選擇光滑勻稱,剛生下四五天的雞蛋,小心翼翼的在桌子上把它豎起來。雖然雞蛋比較難豎,但是成功的人也不少。
據史料記載,這個豎蛋的習俗在四千年前就有了,人們以此慶祝春天的到來,故有「春分到、蛋兒俏」的說法。
清 明
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水增多,所謂「清明前後,種瓜點豆」,提醒著人們及時進行春耕春種。此外,清明時節還是遠足踏青,尋春的好時節,親近自然,驅散積鬱的寒氣和壓抑的心情,有益於身心健康。
清明節還有放風箏的習俗,人們不僅白天放,夜裡也放。在風箏的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星星,被稱為「神燈」,人們把風箏放上天后,任憑清風把它送到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消病除災,為自己帶來好運氣。
谷 雨
穀雨時節,南方的氣溫升高很快,即便是在寒冷的北方,基本上也看不見 霜了,故有「清明斷雪,穀雨斷霜」之說。所謂「有雨百穀生」,此時節的春雨滋潤著萬物的生長。
在南方,穀雨是採摘春茶的好時節,這天採的鮮茶葉做的幹茶才算是真正的穀雨茶。傳說穀雨當天採的茶有清火,闢邪,明目等功效。所以這一天不管是什麼天氣,人們都會去採一些新茶留起來自己喝或用來招待貴客。
立 夏
立夏是一個萬物並秀,充滿生機的節氣,草木生長至此而愈加蔥翠,繁盛。田間勞作也日益繁忙。
立夏時,民間每家中午都會煮雞蛋,而且這些雞蛋一定要完好無損,不能有瑕疵。他們會把煮熟的雞蛋用冷水泡上一段時間,然後放進事先準備好的絲網袋子裡面,把這個掛在孩子的脖子上進行鬥蛋遊戲,就不會苦夏。
小 滿
小滿是指夏熟農作物到了農曆四月中旬的時候,儘管籽粒變得很飽滿,當並沒有完全長成,所以叫「小滿」。在這個節氣,全國各地漸次進入夏季,南北溫差縮小,降雨量增多,是適宜水稻栽插的時節。
在北方的一些地區有烤麥子的習俗,小滿時節麥子將熟時,農民會摘下一些半青半黃的麥穗,放在爐火上烤熟,用雙手搓掉麥芒和青皮給孩子吃。烤熟的麥子有一股焦味和香味,嚼起來還有一絲的韌勁。在北方,烤麥子不僅成為許多人童年的珍貴回憶,還承載了農民祈求豐收的美好願望。
芒 種
芒種是農民一年中最忙碌的時節,「芒"是指禾科的有芒作物,如小麥,大麥等,這些作物到了芒種就成熟可以收割了;」種「是指谷黍類作物的播種,比如玉米,豆類、花生等秋熟作物。既要收割,又要播種,所以,農民在這一天是最忙的。
古時,送花神是芒種時節最為盛大的節日。此時百花凋零,枝上綠肥紅瘦,地上落英繽紛。民間多在芒種日舉行祭祀花神的儀式,把二月十二花朝節上迎來的花神歸位,表達對花神的依依惜別之情,盼望來年再次相會。
夏 至
天文學上認為,夏至才是北半球夏季的開始。夏至過後,北半球的白天將會越來越短,古人認為是陰氣初動,所以稱」夏至一陰生「。
自古以來,中國民間就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說法,夏至吃麵是許多地區的重要習俗,南方有陽春麵、肉絲麵、幹湯麵、三鮮面等,北方則是打滷面和炸醬麵。因夏至麥子已經收割,所以磨麥吃麵也有嘗新的意思。
小 暑
小暑是一個體現天氣炎熱程度的節氣,」小「自然就表示還不是最熱,一般情況下,小暑節氣的標誌是入伏和出梅。入伏是進入伏天的意思,出梅則是指江南梅雨結束。
民間則在六月六這一天曬各種各樣的物品,氣溫高,日照時間長,陽光輻射強的天氣裡很適合曬東西。如果天氣晴好,家家戶戶都會不約而同的選擇這一天」曬伏「,把存在箱子柜子裡面的衣服,書籍拿出來接受陽光的照射,去除潮溼之氣。
大 暑
大暑是一年中溫度最高的時節,大暑節氣一般處在」三伏「裡的中伏階段,是我國一年中日照最多的時期。所謂有「冷在三九,熱在中伏」之說。
大暑所在的陰曆六月也稱「荷月」,此月民間多有賞荷的習俗。那一天人們多結伴遊湖賞荷,若遇雨而歸,常蓬頭赤足,故有「赤足荷花蕩」的戲稱。
立 秋
立秋標誌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天隨之而來。立秋後天高氣爽,月明風清,氣溫逐漸下降,穀物成熟,收穫的季節就快到了。
民間流行立秋之日「貼秋膘」的習俗。人們在立秋這天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是對比。因為夏天炎熱,人們往往吃飯沒有胃口,兩三個月下來,體重就要下降。秋風一起,人們胃口大開,想吃點好的東西補償一下夏天的損失,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在立秋這天做各種各樣的肉菜,如燉肉,烤肉,紅燒肉等,吃的滿嘴流油,稱作「以肉貼膘」。
處 暑
處暑是一個反映氣溫變化的節氣,處是終止的意思,處暑表示炎熱的暑天即將結束。到了處暑時節就已經出伏了,每當秋雨過後,人們會感到明顯的降溫,故有「一場秋雨一場寒」之說。
處暑節氣有出遊迎秋的習俗,處暑之後,秋高氣爽,正是人們暢遊郊野賞秋景的時候,此時暑熱消散,天上雲捲雲舒,民間向有「七月八月看巧雲」之說。
白 露
白露,八月節,寒氣漸重,水土溼氣凝結而為露,白露表明氣溫已經降低到可以使水汽在地面上凝結成水珠了。
舊時南京人有喝「白露茶」的習俗。此時的茶樹經過夏季的酷熱,白露前後正是它生長的好時機。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樣鮮嫩。不經泡,也不像夏茶那樣乾澀味苦,而是有一種甘醇清香的味道。因此深受人們的喜愛。
秋 分
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秋分的「分」是「半」的意思。秋分時節,我國大部分地區秋高氣爽,丹桂飄香,蟹肥菊黃。
秋分日設立秋社,祭祀地神。農家割新稻,以新米飯祭獻土神,穀神,祭畢聚集安飲,依年齡列座,分享祭品。男女做投壺遊戲,善作詩的可以飲酒吟詩。飯食由各家拿出少許新米,比較優劣後燒煮做飯。另有集資請戲班唱戲的風俗。
寒 露
寒露時節,氣溫比白露是更低,由白露的涼爽轉為寒冷,地面的露水快要凝結成霜了。
此時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雲紅葉;南方也秋意漸濃,蟬噤荷殘。
重陽節一般逢著寒冷節氣,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一般有出遊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的活動。
霜 降
霜降節氣含有天氣漸冷、初霜出現的意思,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古時秋獵常在此時舉行。因為樹木葉子盡落,鳥獸不易躲藏,山澤路徑也容易辨認,非常適宜打獵。
立 冬
立冬是冬季的第一個節氣,這時候秋季作物全部收曬完畢,收藏入庫,動物也已藏起來準備冬眠,規避寒冷。
民間有「入冬日補冬」的食俗。古人認為天轉寒冷,要補充身體營養。勞動了一年,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順便犒勞一家人的辛苦,而且此時最宜進補。食補可以補充元氣,抵禦冬天的寒冷。俗語說「立冬補冬,補嘴空」、
小 雪
小雪節氣由於天氣寒冷,降水形式由雨變為雪,但此時由於土地還不是很寒冷,故雪量還不大,所以稱為小雪。
小雪時節,人們開始準備過冬的物品,家家戶戶開始醃製、風乾各種蔬菜,以及雞鴨魚肉等,延長蔬菜,肉類的存放時間,以備過冬食用。
大 雪
大雪,表示雪下大了,到了這個時段,往往會降大雪,甚至暴雪。北方出現「千裡冰封,萬裡雪飄」的景象,進入隆冬時節。
在南京有「小雪醃菜,大雪醃肉」的習俗。大雪節氣一到,家家戶戶忙著醃製「鹹貨」,用來迎接新年。
冬 至
冬至這天,北半球白晝達到最短,黑夜最長,過了冬至以後,白晝將逐漸變長,俗話說:「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
民間流傳著冬至吃餃子的習俗,每年冬至這一天,不論窮富,餃子都是不可少的節日飯。所謂「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
小 寒
小寒,從字面意義上看,表示小的寒冷,還沒到最冷的程度,大寒應該最冷,但是我國大部分地區最冷的節氣卻是小寒。俗語講「冷在三九」,三九就在小寒之內,因此有「小寒勝大寒」的說法。
小寒節氣探梅、訪梅是一件雅事。此時臘梅已開,紅梅含苞待放,正是觀賞梅花的好時節。小寒時節有涮羊肉火鍋,吃糖炒慄子,烤白薯等食俗。
大 寒
大寒是最後一個節氣,在大寒至立春這段時間,有很多重要的節日,如尾牙祭、祭灶、小年和除夕等,有時甚至連春節也處在這一節氣中。
廣東佛山民間有在大寒節瓦鍋蒸煮糯米飯的習俗,糯米味甘,性溫,食之具有滋補驅寒的功效。
以上便為二十四節氣的相關知識和習俗,很是有趣,不得不嘆服勞動人民的偉大智慧。
註: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