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人謝媒人風俗是什麼(民間風俗為啥請媒人吃鯉魚)
2023-10-18 07:40:47 1
媒人是舊式婚姻中的橋梁和紐帶。古時婚姻講究的是明媒正娶,若不媒而婚,就是野合之類,禮不允,法不容。即便男女之間私訂終身,也會再託一個媒人登門說媒,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結婚的必然條件。《孟子・滕文公》說:「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鑽穴除相窺,逾牆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賊之。」媒人從到兩家登門說親開始,到相親、女到男家相門戶、代雙方送換庚帖、和男方一起去女方送彩禮、訂婚、娶親,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結婚之後,夫妻不合時,也要媒人負責調解。無媒不成婚,已成為中國的一種風俗。
媒人有很多叫法,最早、最通用的叫法稱媒人。如《孔雀東南飛》中:「阿母白媒人:『貧殘有此女,始適還家門。』」再一種稱呼稱「紅娘」。唐代元稹作《鶯鶯傳》,寫張生與崔鶯鶯相愛,經侍女紅娘從中撮合,兩個人終成夫妻,元代王實甫又據此改編為雜劇《西廂記》,此劇影響廣泛,「紅娘」就成了媒人的代稱。第三種稱呼為「伐柯人」。《詩經·豳風·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娶妻如何?匪媒不得。」其意思就是:「怎樣方能砍下大的樹枝?不用斧頭砍不斷。怎樣オ能娶到妻子?沒有媒人成不了婚。」後來,便稱媒人為「伐柯人」。宋代吳自牧的《夢錄·嫁娶》中就有「其伐柯人兩家通報,擇日過貼」的記述。第四種稱呼為冰人。《晉書·索紞傳》記載:「孝廉令狐夢立冰上,與冰下人語。紞曰:『冰上為陽,冰下為陰;陰陽事也。士如歸妻,迨冰未泮,婚姻事也。君在冰上與冰下人語,為陽語陰,媒介事也。君當為人做媒,冰泮而婚成』。」意思是說,孝廉令狐策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站在冰上,同冰下的人說話。索解釋這個夢說:你在冰上同冰下的人說話,這象徵著你在調和陰陽,調和陽陰就是做媒介,將會給別人做媒,但這媒不容易做,要用你的熱情把冰融化了,男女雙方才能成婚。後來,便把媒人稱為「冰人」。第五種稱呼叫「月老」或「月下老人」。據唐李復言《續玄怪錄·定婚店》記載:「唐代韋固旅次宋城南店。遇一老人倚囊坐,向月下檢書。固問所檢何書,雲婚牘耳。又問襄中何物,雲赤繩子耳,以系夫妻之足雖仇家異域,此繩一系,亦必好合。」意思是說,唐代有個叫韋固的讀書人,夜行經過京城,碰上一個老人,靠著一個大口袋,坐在路邊,在月光下翻看一本大書。固好奇地問他看的什麼書,老人回答說,這是天下人的婚姻簿。韋固又問那口袋裡裝的什麼東西,老人回答說:「裝著紅繩,用它去系男女的腳,只要把一男一女的腳系在一根紅繩上、即使他們是兩家仇人。或者是兩家相距遙遠,也定能結成夫妻。」於是,便稱媒人為「月老」或「月下老人」。
在開封一帶的媒人叫「媒紅」,是把媒人和紅娘兩詞合併而來,又因「紅」和「哄」諧音,暗示說媒需要好多技巧,全都實話實說成功率就低。得多說優點,不說缺點「哄」著點兒オ行。俗語說:「媒紅媒哄,不哄不成。」
做媒人非常不容易。俗語說:「不做中,不做保,不做媒人三代好。」婚煙被稱為「大事,成婚不易,說媒也不易。所以,一旦婚成,都要感謝媒人,地域不同,感謝媒人的方式也有區別。特別是杞縣一帶,謝媒人方式與各地都不同,是請媒人吃鯉魚。
相傳請媒人吃鯉魚的風俗與蔡邕嫁女謝曹操有關。蔡是東漢時期的大文學家、大書法家,家就在現在杞縣圉鎮鎮的鎮政府對面,有條街叫蔡伯街,因蔡家在此而得名,蔡府遺址尚在,其花園中的井,至今清澈見底。蔡邕的女兒蔡文姬,從小就是才女。蔡邕夫人死得早,為怕女兒受委屈,蔡邕就沒再娶。在父親的薰陶下,蔡文姬琴棋書畫詩無不精通。蔡邕和曹操是好朋友,曹操常到蔡府來,很喜歡蔡文姬,就認她作了乾女兒,並對蔡邕說,這閨女長大後,找婆家得由我保媒,要是我看不中的女婿不能嫁。史載:「邕素為鄉邦所親」。蔡邕是當地最有影響的大文人,他的一舉一動都有人效仿。蔡喜歡吃鯉魚,於是朋友們逢年過節也都給他送鯉魚。曹操更喜歡吃鯉魚,每次有了好鯉魚,蔡邕常讓蔡文姬做給他倆吃。
曹操吃魚的故事很多。有一次,曹操正吃著鯉魚,夏侯惇到帳中問他,今天夜裡軍中用什麼口令,曹操就隨回答道:「鮮魚」。夏侯惇聽成「限娛」,限制娛樂之意,傳令眾官。當口令傳到行軍主簿楊修那裡,知道是「限娛」二字,當即命令隨行軍士們披麻戴孝,準備返程回京。夏侯惇問他為什麼這樣穿戴?楊修說,當下只有皇帝駕崩才限娛,今天的口令為限娛,一定是皇上沒了,所以要回京奔喪。此為楊修一生中最大的笑話。
蔡文姬到了二八年華,不少士族子弟渴望能給文姬成百年之好,但因曹操放話在先,沒人敢出來保媒。河東衛家是士族大家,二公子衛仲道才能雙全,與文姬男才女貌,門當戶對。衛家書法舉世聞名,連蔡邕對衛家書道書風也非常仰慕。一天,衛家登門求婚,但不是派媒人,而是給蔡邕送了一對鯉魚,把衛家的書信放在魚的肚子裡。等客人走後,文姬烹魚時才發現衛家的文書。蔡邕寫詩道:「客人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於是蔡邕拿著衛家文書去見曹操。曹操見了衛家文書,很是樂意。曹操也是個文人,對衛仲道讚賞不已,於是答應做媒。衛家如願以償,與蔡文姬成婚。為了表示對曹操這個大媒人的感謝,衛家特意送去一雙黃河鯉魚。曹操身為乾爹,又作為媒人,和好多達官貴人一起吃蔡家、衛家的謝媒宴。從此以後,請媒人吃鯉魚就漸漸成了風俗。
傳說未必可信,結婚吃黃河鯉魚,有文獻記載的始於西周時期,《詩經》中云:「豈其食魚,必河之鯉?豈其取妻,必齊之子?」古代中國有四瀆:江、淮、河、濟。河,專指黃河,這句詩說明西周時,黃河鯉魚與婚煙已聯繫在一起,不但婚宴吃鯉魚,還延伸到舉行拜天地結婚儀式時,還要撒魚的鱗片,讓在場所有的人分享吉樣,誰撿到了鯉魚鱗片,就是得到了吉樣。後來,沒有鯉魚鱗時,就用形狀像鯉魚鱗的小銅錢代替,稱為灑喜錢。鯉魚成為人們盼子、祈福的象徵。
鯉魚之所以能有如此高的地位,是因為在人們的心目中,鯉魚是吉祥幸福的象徵。「鯉」與「利」諧音,「魚」與「餘」同韻。在春節的年畫中,金娃娃抱鯉魚,喻示著年年有餘,成為家家戶戶必貼的年畫。在遠古時期,先人們生產的彩陶上就有魚紋裝飾。到晚清和民國時期,瓷器鯉魚盤成為最流行、收藏最熱的器具。1991年,魚盤的圖案被印成郵票在國內外發行。
鯉魚還走進了許多文人的詩中。唐代戴叔倫《蘭溪棹歌》云:
涼月如眉掛柳灣,
越中山色鏡中看。
蘭溪三日桃花雨,
半夜鯉魚來上灘。
揚州八怪之一的李方膺《詠鯉魚》:
三十六鱗一出淵,
雨師風伯總無權。
南阡北陌槔聲急,
噴沫崇朝追綠田。
在岑參的詩中更有:
側聞陰山胡兒語,
西頭熱海水如煮。
海上眾鳥不敢飛,
中有鯉魚長且肥。
這裡的鯉魚在開水中生長得很肥,實在讓人難以置信。
正因為鯉魚是吉祥之物,才能承擔起感謝媒人的重任。平時媒人的形象在人們的心目中並不高大,總把媒人和不務正業、好逸惡勞聯繫在一起,所以在戲曲中,媒婆一般都是丑角,是彩旦行當。但在結婚宴席上,這鯉魚的頭必對著媒人,媒人不動筷先吃,任何人都不能動筷子。鄉謠說:「磨破嘴,跑斷腿,吃著鯉魚香香嘴。」只在這個時候,做媒人才顯示出其人生的價值。(圖片多來自網絡,有刪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