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的三個不可告訴別人的秘密(楊絳是如何成為楊絳先生的)
2023-10-20 02:28:04
正如一直以來人們對於楊絳先生的評價——「最賢的妻,最才的女。他的一生活成了一個典範!」
剛好最近看了許多關於孩子成長以及兒童教育的書,所以當我看到楊絳先生的時候,不禁會想她究竟有過怎樣的人生經歷,才塑造出了後來這位「活成典範」的她呢?
事實上無數個例子都告訴我們,父母教育與家庭環境對於一個孩子的成長有多重要,正如楊絳先生回憶起她的父母來是非常溫暖的。
楊絳的母親身上既具有中國傳統女性的溫柔賢惠,又具有知識女性的文靜優雅。並且她父母的關係非常好,身為子女的楊絳他們從來沒有聽到父母吵過一次架,她的父母之間無話不談,既談家長裡短,也會自我檢討與總結經驗,這種父母相處模式下營造出來的家庭氛圍太棒了不是嗎?
而楊絳回憶起母親時的場景其實也再普通不過,是天冷時她母親的隨口一句,「啊呀,阿季(楊絳)的新棉衣還沒拿出來」,也是在燈光下做的針線活的身影,又或者臨睡時看書的消遣時光。
而楊絳的父親又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他為人剛正,楊絳在念中學時期,因為不想參與學生會舉辦的運動,就想回家請求父親,問能不能以「家裡不贊成」為由推脫,可他父親一口拒絕,他對楊絳說你不肯就別去,但不要拿爸爸來當藉口。
這一點放到我們如今的父母身上來說簡直太少見了,許多父母甚至為了能讓孩子專心學習,巴不得主動去當擋箭牌,但楊絳的父親卻堅持「名器不可以假人」,他是這麼說的,自己也是這麼做的,雖被人稱為不通世故,但我想這或許就是屬於文人的「氣節」所在吧。
而且楊絳的父親對於她的學習教育從來不會焦慮,楊絳直到高中時還不會分辨平仄聲,她父親卻說不要緊,到時候自然就懂了,他交給楊絳知識,但從來不強求楊絳必須學他,而且每次父親拷問楊絳的時候,無論楊絳答對答錯,他父親都會高興而笑。
對比如今在網上經常見到的因為教孩子學習而氣到不行甚至生病的父母們來說,楊絳父親的心態可以說非常好了。但當代父母們是不是也應該靜下心來好好思考一下,即使再生氣,孩子學不會的還是學不會,所以與其在情緒上「無能狂怒」,不如找一找真正適合孩子的學習方法。
那麼楊絳先生的父親是如何培養楊絳的呢?
「這樣順其自然的育人辦法,培養了楊絳廣泛的興趣和深厚的素養。楊絳從小喜歡文學,如果她對什麼書感興趣,父親就會把那本書放在她的桌上,有時他得爬扶梯到書櫥頂層去拿;如果她長期不讀,那本書就會不見了——這就等於譴責。」
正是這樣在愛與包容的成長環境下,在不疾不徐的教育環境下,楊絳長大成人了。
我們是不是也能在楊絳父親的身上學到些什麼呢?
這本書是楊絳先生生前親自審閱過的個人專輯,書中包含了大量楊絳先生的口述資料,包括其童年成長、家庭變遷、求學歷程、文學創作以及她與錢鍾書兩人間動人的愛情故事。
楊絳先生為人善良低調、淡泊名利,不畏戰火、疾病與生離死別,是錢鍾書口中的「最賢的妻,最才的女」,也是如今我們無數人會為之讚嘆的女先生。
讀楊絳先生的一生,不僅能讓我們對於楊絳先生的本人有所了解,也會讓我們對於她身處的時代有所了解,人物傳記的真實性同樣體現在她所處的社會環境裡,有時候甚至比歷史資料還要真實。而通過閱讀這些內容,也會給我們帶來許多人生思考與體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