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二月二龍抬頭是哪一天(今天二月二龍抬頭)
2023-10-20 11:21:53 1
今天(2月24日)農曆二月初二,民間廣泛流傳有「二月二,龍抬頭」的諺語,表示春季來臨,萬物復甦,蟄龍開始活動,預示一年的好彩頭。
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龍抬頭日,亦稱春龍節。在南方叫踏青節,古稱挑菜節。據史料記載,大約從唐朝開始,中國人就有過「二月二」的習俗。上千年來,經久彌新,已成為我國一重要傳統節日。
二月二龍抬頭的來歷
二月二龍抬頭的來由有多個版本,其中兩種版本流傳最廣。
一是民間傳說。我國民間認為,龍是吉祥之物,主管雲雨,而農曆「二月二」這天是龍欲升天的日子。所謂「龍抬頭」指的是經過冬眠,百蟲開始甦醒。《禮記》有言:「蟄蟲鹹動, 啟戶始出」,春回大地,人們希望龍出降服百蟲,來年風調雨順。故俗話說「二月二,龍抬頭,蠍子、蜈蚣都露頭。」因此,這天也叫「春龍節」。
一朵酷似龍形的雲
從節氣上說,農曆二月初,正處在「雨水」、「驚蟄」和「春分」節氣之間,春雷啟鳴,我國長江流域以南很多地方已開始進入雨季。這是自然規律,但古人認為這是「龍」的功勞。而且,龍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有著極高的地位,不僅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風化雨的主宰。因此,便有了「二月二,龍抬頭」之說。
「二月二,龍抬頭」還有古代天文學方面的解釋。說我國古代用28宿來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並劃分為東西南北4宮,東宮7宿由30顆恆星組成,被想像成一條南北伸展的青龍,其中角宿恰似龍的角。每歲仲春卯月之初,「龍角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升起,呈生發之大象,故稱「龍抬頭」。自古以來人們亦將龍抬頭日作為一個祈福納祥、驅邪攘災的日子。
近期還有民俗專家表示,在我國古代,尤其是秦漢及其以前,凡像一月一、二月二、三月三之類的「重日」多被認為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因而,在這樣的日子裡人們就需多做祈福、祭祀或是紀念活動,以求得幸福、安康和吉祥。此外,像「五月五端午、七月七七夕、九月九重陽」,也因重日,而寄予不同深意。
願山河無恙,萬物向陽
民俗專家認為,正月過後,陽氣生發,雨水增多,大地返青,萬物開始萌動,春耕由此開始。民諺「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寄託了人們祈龍賜福的強烈願望。那祈求一年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重要日子,當然定在二月二這個「重日」最為合適了。
二月二為何要理髮
二月初二,民間習俗南北都有很多,如「剃頭、炸油糕、爆玉米花、吃麵條、吃糖豆、吃豬頭肉」等,來博取一年好兆頭。其中,流傳至今最大的習俗要數「剃龍頭」。
有民諺為證:「二月二,龍抬頭,孩子大人要剃頭。」這天民間一直有「理髮去舊」的說法。為孩子理髮,叫「剃喜頭」,借龍抬頭之吉時,保佑孩子健康成長,長大出人頭地;大人理髮,叫「剃龍頭」,辭舊迎新,希望帶來好運。
二月二,「剃喜頭」
這一習俗的形成還有另一個原因,按照過去的風俗,正月裡是不能剃頭、理髮的,有種說法叫做「正月剃頭死舅舅」。
而實際上,「正月剃頭死舅舅」的說法純屬誤傳。不剃頭的含義是「思舊」,這是從明末清初開始流傳的風俗。1644年清朝入關後,清朝政府曾頒布剃頭令: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要求所有男子留"沙壺頭",即剃掉前額的頭髮,在腦後扎一條辮子。有人為懷念明朝,就在正月裡不剃頭以表示「思舊」。但又不能公開與清政府對抗於是就借「思舊」的諧音「死舅」,編造出正月剃頭死舅的說法,以堅持正月裡可以不理髮。
這種說法流傳開來,雖然沒有什麼道理,但老百姓為了圖個心安,都儘量避免不在正月裡理髮剃頭。據報導,甚至還有人曾迷信「正月理髮死舅舅」這一說法,28歲的男子偷偷理髮被母親罵不孝。網上也並一度引發了對這種沒有科學依據、帶有迷信色彩的民俗糟粕應該摒棄的討論。
二月二龍抬頭的習俗:
舊時這天早晨,人們要敬奉碾子,傳說碾子是青龍的化身。有的還把磙子支起來,表示「龍抬頭」,以顯尊貴、圖吉利。婦女忌做針線怕「扎瞎了龍眼」;不磨麵,不碾米,不行大車,怕「砸斷了龍腰、龍尾」。
二月二這天大多數農家都吃「鼓撅」(手搓麵條),俗稱「頂門棍」。為什麼吃「鼓撅」?有人說,吃了「頂門棍」,把門頂住,邪祟不入,一年太平。有人說,過春節大家都吃悶了、玩昏了,吃一頓「鼓撅」頂靈性,就開始幹活過日子了。
也有在二月二這天吃攪團的,說是給龍糊鱗整甲,使龍抖擻精神升天降雨。有幾句諷刺懶婆娘的民謠說:「過了正月二十三,懶婆娘愁得沒處鑽。又想上了天,沒鞋穿;又想鑽了地,沒鏵尖;又想上了吊,丟不下二月二那頓油攪團。」
還有在這天炒豆子的習俗,民謠曰:「二月二,龍抬頭,家家鍋裡嘣豆豆,驚醒龍王早升騰,行雲降雨保豐收。」有人還在附近的藥王廟裡燒香叩頭,祈保平安。
除了剃龍頭這些習俗你也該知道!
吃龍食
二月二在飲食上也是有一定的講究的,這一天的飲食多以龍為名。吃春餅名曰「吃龍鱗」,吃麵條則是「扶龍鬚」,吃米飯名曰「吃龍子」,吃餛飩名曰「吃龍眼」,而吃餃子名曰「吃龍耳」。這一切都是為了喚醒龍王,祈求龍王保佑一年風調雨順,獲得好收成。
當然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吃食,可吃春餅卻是普遍習俗,明《酌中志》一書中就有記載:「二月初二日,各家用黍面棗糕,以油煎之,或白面和稀攤為煎餅,名曰『燻蟲』」。
理髮
二月二這天,理髮店裡特別忙。這一天人人都要理髮。有「正月裡不理髮」的說法在民間流傳,很多人在臘月理完髮後,一個月都不會再理,而是等到「二月二」。
人們為什麼都要在「二月二」這天理髮呢?傳說在這一天剃頭,會使人鴻運當頭、福星高照,因此,民諺說「二月二剃龍頭,一年都有精神頭」,似乎這一天理了發,便討了好彩頭,一年都順風順水呢。
接「姑娘」
二月二還有一項重要的習俗就是接「姑娘」,即娘家人接回已出嫁的女兒,故有「二月二,帶姑娘」之說。蘇北人的禮數多,其中正月裡「姑娘」是不能住在娘家的,初二到娘家拜了年後也必須當天趕回婆家。但到了二月初二,娘家人就來接女兒回去,住上幾天,一是正月裡忙活了好長時間,比較勞累,接回娘家好好歇一歇;二是新的一年剛開始,又要忙碌了,所以要犒勞犒勞她。
在被接回來的日子裡,「姑娘」除了吃喝,就是串門聊天兒,輕鬆而愉快。而城裡人「帶姑娘」則是姑娘、女婿一起帶回來吃一頓豐盛的中飯。此習俗在我國北京及北方大多地區也很流行,不少地區一直沿續至今。
引龍
在山西,最重要的習俗是「引龍」,在晉西北叫「司錢龍」,二月二早上太陽沒出山以前,家家戶戶都要提桶到河邊或井邊取水。汲水時桶裡放著銅錢,提上水後邊走邊灑,到家後將剩下的水倒入水缸,這樣就把「錢龍」引回來了。引錢龍時不準說話,以免嚇走錢龍。
在豫東一帶,農曆二月二的早晨家家必用爐膛裡的灰在院子裡及大門外打囤,即把草木灰放在長柄鐵鍁上散落成圓圈,然後圓心處放上不同的糧食,這實際上是莊稼人對糧食豐收的一種祈願。
祭社
南方「二月二」仍沿用祭社習俗,如在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等地區;此外就是形成了既有類似龍抬頭節習俗,又以祭社習俗為主的新「二月二」習俗,如在桂東客家地區。
土地神古稱「社」、「社神」,傳說是管理一方土地之神。由於「地載萬物」、「聚財於地」,人類產生了對土地的崇拜。進入農業社會後,又把對土地的信仰與農作物的豐歉聯繫在一起。我國南方普遍奉祀土地神,又稱「土神」、「福德正神」,客家人稱「土地伯公」。「二月二」社日習俗內容豐富,主要活動是祭祀土地和聚社會飲,借敬神、娛神而娛人。
不能做針線活
婦女們在這一天不能做針線活,因為蒼龍在這一天要抬頭觀望天下,使用針會刺傷龍的眼睛。婦女起床前,先念「二月二,龍抬頭,龍不抬頭我抬頭」。
起床後還要打著燈籠照房梁,邊照邊念「二月二,照房梁,蠍子蜈蚣無處藏」。有的地方婦女停止洗衣服,怕傷了龍皮,等等。
五大禁忌
1、女子結婚後,忌在娘家過二月二。 2、婦女不得在娘家分娩。 3、不動針線,不用剪刀。會傷「龍目」 4、從春節到二月二不得空鍋。 5、忌說「吃醋」,叫「用忌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