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全國各地那些不太正經的地名(遼海泛舟開原肥地)
2023-10-20 22:07:04 2
[遼海泛舟]開原「肥地」地名的由來
人們一直在猜測,開原的上肥地、下肥地、肥地溝中的「肥地」,是什麼意思,又是怎麼來的。單就「肥地」二字,諸多猜測都是關於此二字的,結果沒有一個為人信服。我對此也思慮很久,因無合理答案而深感惶慚。
後來讀《開原縣誌》《鐵嶺縣誌》,發現黃旗寨鎮的肥地溝村,清代曾名「飛地裡」,比如「飛地裡,距城百裡,旗下」或「飛地裡,城東一百裡」等記載,感覺在理解上似乎向前進了一步,但仍不得其要領。
今在我2016年2月20日《開原費德裡》一文基礎上,再作闡述。近讀諸史籍,發現費德裡山,也作費德哩山、斐得裡山、飛得力山,「費德裡」系滿語,「倚傍」也。《吉林通志》(光緒)卷十八「輿地誌六」353頁記載:「費德哩(倚傍也)山,(吉林)城南五百裡,高二十裡,周四百餘裡。」費德裡為倚傍之義,仍需深入理解。
費德裡山的所在,在吉林城南五百裡,即今開原一帶。《嘉慶重修一統志》《盛京通志》《吉林通志》一致記載:「費德哩山,城南五百裡,高二十裡,周四百餘裡。」《水道提綱》「斐得裡山,即西幹西行之大山,東去長白山頂二百六十裡。」《盛京通志》「飛得力山,城南五裡裡,高二十裡,周圍四百裡。」稱其在開原一帶,重要參照系是明朝海西女真哈達部:
(1)《滿洲地名古今參照》記載:「費德裡:海西女真哈達部屬地,又作哈達費德裡。」海西女真哈達部,即明朝末年扈倫四國軍事聯盟長哈達國,王城位於開原東部山區清河流域,今開原市八棵樹鎮古城子。
(2)《滿洲人舊居分布》記載:「費德裡,今遼寧省西豐縣小清河流域,本屬哈達部,又作哈達費德裡。」
(3)《滿族世居地古今對照》記載:「費德裡哈達:海西女真哈達部屬地,伊爾根覺羅氏世居地……」
史料通常認為:費德裡,也稱哈達費德裡,為滿洲女真本部世居之地;哈達納喇氏、瓜爾佳氏、佟佳氏世居地,今遼寧省西豐縣小清河流域。不管怎麼說,這個費德裡山,就是哈達國領地之內。哈達國,在明長城尚陽堡、松山堡、柴河堡一線以東,輝發河一線以西,清河以南,柴河溝以北,這個區域,正是開原柴河流域,今上肥地鎮、下肥地鎮以及黃旗寨鎮肥地溝村一帶。
費德裡山地圖
史料中多提費德裡山在「西豐縣小清河流域」,這種提法多受「哈達部在西豐縣小清河流域」舊說影響,一是不在西豐縣而在開原市,二是不在清河流域而在柴河流域,三是有肥地溝、上肥地、下肥地等地名文化遺存。
當然,滿語地方「費德裡」在其他地方也有出現,但都不似開原「費德裡」,最為符合在吉林「城南五百裡」的方位與裡程,更有明代哈達部作為其範圍,且有一系列「肥地」地名的文化遺存,這是最直接的證明。歸納其地名演變情況:費德哩→費德裡→斐得裡→飛得力→飛地裡→肥地(上肥地、下肥地、肥地溝)。
發生在費德裡山最著名的事件,就是皇太極曾來費德裡山打獵,據《皇朝通志》卷四十五記載:「(天聰)六年十月,上行獵至新哈達地方,翼日獵於費德裡山上。」《滿文老檔》第五十九頁也記載,天聰汗皇太極於「天聰六年十月初一日,抵開原……初六日,獵於費德裡山。時汗離獵隊行在前,有御前侍衛詹土謝圖距汗二十步外前行,突遇一虎,詹土謝圖即以射狍矢射之,中虎,虎即撲詹土謝圖墜馬,將噬之。時汗未退,大呼直前,虎未及大噬,即驚卻,其虎為汗之眾侍衛射死。是日,正白旗之華善牛錄下詹拜射狍,箭著物躍起,墜於額爾克楚虎爾貝勒所乘馬下,下眾議,鞭責詹拜五十」。
2021年12月17日劉興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