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講的是什麼(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2023-10-20 21:39:26 1
這是淨意道人寫作的第1年
第105篇原創文章
《淮南子·人間訓》裡面有這樣一個故事: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為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讀音bì,股,大腿)。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為禍,禍之為福,化不可及,深不可測也。
看看此故事的發生後,人的認知過程,特別有意思,用佛家的角度解釋一下人面對發生一件事情時的認知層次。
塞翁失馬,是禍。
當得知馬匹無故丟失後,眾人吊之,也就是對這件事感到悲觀,丟了東西,眾生認為是一件挺痛苦的事,站在佛家的角度,就是人有了好壞心,稱之為邊見有二,什麼是邊見?是偏於一邊的惡見,也就是墮入二邊。將事情的發生看作是矛盾對立的兩面,非好即壞。這是普通人認知事情時最低緯的認知,也是痛苦的來源,無知、無明。
塞翁失馬,是福。
幾個月後,馬兒回來了,還帶回來一匹駿馬,此時眾人又升起歡喜心,這時眾生的認知也是處於低緯的階段,和馬兒剛丟失時的悲觀心態形成了對立,事物矛盾對立的兩個維度。雖然是歡喜的事,但是沒有脫離認知的第一維度,好壞,悲喜,聚離等等,都是此事發生後,眾生心理的評判標準。
二元對立是人類正常的思維,也就是說普通人都是活在二元世界觀裡的。而佛家認為二元並不存在對立,是完整和諧的統一體,進而引申出「去二歸一」的思想。然而就佛家究竟義上講,「一」也不究竟,還著在「一」上,這才又引申到了「去二不著一」,也就是葉子農所講的「空」。那麼「去二不著一」就究竟了嗎?非也!既便「空」也不究竟!
塞翁失馬,禍福相倚。
在這些眾生中,他的父親認知,處於認知的第二維度:去二歸一。當馬兒丟失時,他父親說:雖然眼前丟了馬,可是未來可能有好事。果不然,幾個月後,馬兒回歸還帶回來了另一匹馬。他的父親看到一件事時,丟掉了好壞,禍福的對立心,而是將福禍相依的心呈現出來。他父親認知到了事物矛盾的對立同一性。老父親對事情的認知,進入了高階段的認知,但是不是最高認知階段,因為看到禍時,還抱有福的心;看到福是,還有禍的心。老爺子還是有自己的立場,去二著一,就不究竟。塞翁失馬,是客觀的丟失;馬兒回歸,是客觀地歸巢。無需人的悲,更無需人的喜。如何看待塞翁失馬,我們需要用一面鏡子去看待此事,丟了馬,鏡子裡面就客觀呈現馬丟了;馬兒回來了,鏡子裡又顯現了馬兒的景象。但是鏡子無悲無喜。實事求是,如實觀照。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認知這件事的最究竟層級是啥樣呢?回歸到前半句,扔掉後半句。塞翁失馬,塞翁是因,外部世界是緣,失馬是因緣結合的果。佛家講: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要想不失馬,就必須覺察失馬的因緣,不要陷於失馬的果引起的非福的痛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