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第45篇解讀(品讀不一樣的詩經第三篇)
2023-10-18 00:09:50 1
傳承經典、從詩經開始,以文會友。
在經典的文字裡慢慢走,以一顆沉靜的心,一種沉思的姿態,共同穿越一段孤獨、寂靜但又無比豐盈的讀書時光。
《詩經》第三篇卷耳是名篇中的名篇,郭沫若詩經譯本曾用卷耳作為書名
《卷耳》是《詩經》中名篇的名篇,現代注本一般都釋義為一位婦人為思念他的丈夫而做的一首民歌,但實際上這首詩歌的含義卻是非常複雜的。
第一句「採採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置彼周行。」「周行」相當於現代的工作調動,而這整句話的意思是:「形容女子在採野菜,想起自己的夫君被徵調走了,不知道情況怎麼樣,所以無心採摘,只採了半筐子野菜。」從這一句看,這首詩的主角應該是一位女性,
而從第二句話開始,裡面描寫的場景應該是坐著馬車,去登山喝酒,有些借酒消愁的意境,據此推論,這應該是一位男子的行為。
所以就出現了很多種不出版本的猜想:
第一種猜想:來自於錢鍾書先生的一種說法「話分兩頭,雙管齊下」的表現手法,第一節是以一位正在思念夫君的婦人的口吻,第二節以被思念的男方的口吻來寫。如王維的《隴頭吟》有兩句:「長安少年遊俠客,關西老將不勝愁」,詩篇以老將為國徵戰的生活描寫為主,以少年樓上看星吹笛為引,相互照應,是一種新穎的藝術手法,《卷耳》也是如此,分別寫了一對男女的思念之情,各自抒發自己的感情,然後合成了一首詩。
第二種猜想:詩經源於生活,後又被採納至宮中進行完善,用來當教育后妃的思想品德的課件,所以每首詩都能影射到後宮的生活中去。詩經裡有很多採摘勞作的場景,但是用在教育后妃時,肯定也不是讓后妃去身體力行的勞動,於是這首詩便釋義為:后妃輔助周文王以求賢士等等。從此就有了一個「明君任用賢良」的主旨。
第三種猜想:這首詩是合二為一,原本是兩首詩,在流傳的過程中出現了錯簡,把本來的兩首詩混合成了一首詩。《卷耳》的第一節和後三節似乎存著明顯的矛盾,讓後人大費猜想,而如果第一節原本是單獨一首詩,主旨就是女子思念徵夫,而後三節是另一首詩,主旨是徵夫思家,這個矛盾便迎刃而解了。孫作雲在《詩經與周代社會研究》一書中承襲了這個觀點,並推測這兩首詩的原始形式如下:
第一首:
採採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置彼周行。
採採卷耳,不盈** 。嗟我懷人,置彼** 。
採採卷耳,不盈** 。嗟我懷人,置彼** 。
第二首:
陟彼崔嵬,我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維以不永懷。
陟彼高岡,我馬玄黃。我姑酌彼兕觥,維以不永傷。
陟彼砠矣,我馬瘏矣,我僕痡矣,云何籲矣。
陟彼崔嵬,我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維以不永懷。 陟彼高岡,我馬玄黃。我姑酌彼兕觥,維以不永傷。 陟彼
除了這些有趣的,作者是男是女的猜想,《卷耳》同樣包含著許多當時的人文器物的描寫。
如:
1,卷耳:一般人都認為卷耳就是如今的蒼耳,但是顯然這是不對的,蒼耳並不是野菜,不能採來吃的,另一種解釋是山西這邊的野菜地蔓,形狀象木耳,可以曬乾後存放起來,吃的時候泡到水裡就會像木耳一樣舒展開。2,金罍:是金飾的一種酒具,大肚小口,是諸侯上卿宴享時用的貴重禮器,「我姑酌彼金罍」用得起這種器物的就不是平民百姓,所以《卷耳》應該是西周早期的作品。3,兕觥:兕是犀牛,兕觥是用犀牛角做的酒具,一說是木刻的,做成犀牛角的造型,這種酒具容量特別大,所以推測為一般用於宴會上的罰酒,後考古發現的罍和兕觥大都是青銅製品。4,周行:在普通釋義裡應該是形容遠徵的丈夫的,但是根據《鹿鳴》有「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大東》有「佻佻公子,行彼周行」,來看都是大道的意思。據《大東》記載:「周道如砥,其直如矢」,這是形容周代的國道又直又平。可見周代時期人們很重視道路建設,有相當高的水平,周建成後有「幫畿千裡」的說法,所以「周行」極可能是對道路的形容,一條筆直寬闊的官道。圓渦紋罍,牛首鑄有菱形族徽銘文,罍與兕觥都流行於商代中期至周代早期。
小結:從詩歌中,我們可以發現卷耳描述了兩種不同層次的百姓生活,所以也可以解釋為,一個皇孫貴族,受到了官場排擠被遠遠調任,心中煩悶,借酒消愁,在路途中,他看到一個採卷耳的女子,只採了半籃子的卷耳坐在官道邊哭,他一時好奇就詢問了因由,這個女子因為思慕被遠徵的夫君而發愁,讓這位貴族觸景生情,同病相憐,寫下了這首詩,所以詩裡就包含了兩種不同的思想情感和生活場景。
《詩經》被尊為儒家六經之一,地位尊貴,雖然形式上是詩歌,實質上卻是講政治的,裡面除了這些簡單的表面意思,都還隱隱包含著一些影射之意,是臣下向君主的勸諫之書,很長一段時間被用於在后妃的德行教導之上,就是所謂的「后妃之德」,儒家特別重視榜樣的作用,所以周文王便成了男人的最高榜樣,而他的妻子作為第一夫人自然就成了女子的榜樣,於是政治統治者不但是統治者,更是人民的道德楷模,而他的皇后「母儀天下」,也成了女性們效仿的對象:樹典型,學典型,沒典型,立典型。
政治和道德統一,政治領袖總要身兼道德導師的角色,久而久之,老百姓也就習慣仰望,習慣效仿了,這實在是一個源遠流長的政治技術。
同樣的在《卷耳》裡「置彼周行」原意為:徵夫被棄置在那條大路上,引申為徵夫久在軍旅,遲遲不歸。這裡的置應該解釋為:廢棄。
《晏子春秋》「置大立少,亂之本也」, 是說一國之中廢棄嫡長子而立少子為君,這會在將來引發動亂,這裡的置就是廢棄的意思。《國語》也有「以小怨置大德」,是說因為一點小小的怨憤就棄大德於不顧。
「置彼周行」也是同樣的用法,是說棄置了平坦的大道,後面才有了辛苦的登山之途。第一句話也可以翻譯成:「茂盛而鮮豔的卷耳菜呀,裝不滿一個淺筐。可嘆我這個傷心人啊,放著平坦的大道不走,偏偏去走崎嶇的山路。接下來的三節全是在寫登山,山越登越陡,人和馬也越來越累
《詩經》以小見大,以底層仰視貴族,流傳千年,包羅萬象,需要沉下心來細細品讀。今天就講到這裡了,如有所幫助歡迎關注評論,謝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