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三角粽的傳說(韋小寶都誇過的湖州枕頭粽)
2023-10-17 13:34:26
蔣瞰
1.
作為一個湖州人,我從小吃的就是長條枕頭形粽子,便以為全天下粽子都這樣。直到後來去杭州上大學,給朋友帶粽子,才知道只有我們湖州的粽子包成這樣。一開始還覺得丟人,因為和別人不一樣。好在朋友們都很喜歡,甚至總央我帶給他們吃。在他們看來,湖州粽子不同於四方粽,形狀細長,口口有餡,尤其是豆沙粽,不膩,清爽,我才漸漸自豪起來。
自豪的還不只是朋友們的肯定。後來發現,帶粽子的不只是我,還有《新白娘子傳奇》裡的保安堂掌柜。他是湖州人,端午回家過節,回來後給許仙夫婦帶了特產粽子。
「我們湖州的粽子跟宜興的紫砂壺一樣,天下有名」,掌柜說。許仙立馬接:「好,那你快去快回啊!」
金庸雖是嘉興人,卻偏愛湖州粽。他在《鹿鼎記》中誇讚道,「粽子整隻用粽箬裹住,韋小寶要偷吃原亦甚難,但他總在粽角之中擠些米粒出來,嘗上一嘗」,還借韋小寶之口說,「這倒是像湖州粽子一般,味道真好」。
唐魯孫在《故園情》裡專門寫湖州粽子:「湖州粽子分甜鹹兩種,甜的是脂油細豆沙,這種甜粽子最難包,弄不好靠近豆沙一圈的米,會發生夾生的現象,所以包豆沙一類甜粽,必須用網油先把豆沙網起來,就不會夾生的毛病了。至於鹹粽,火腿鹹肉雙包、分包都好。只要是湖州粽子,一定是鏟子頭包法,一頭扁平一頭凸出,也可以說是湖州粽子的特別標記。湖州粽子最講究火功,肉糜米爛,滲透均勻,同時對粽葉的選擇也特別精細。尤其包甜粽所用粽葉,最好採用帶有青色的新竹葉,吃的時候另有一種清遠的幽香。」
說的都是幽香,和湖州人的性格一樣。
2.
湖州粽子最有名的是諸老大。
誕生於1887年的諸老大是枕頭粽的老字號,被列為非遺名錄,也是湖州「四大名點」(諸老大粽子、周生記餛飩、丁蓮芳千張包子、震遠同玫瑰酥糖)之一。
除了紮實、好吃,百餘年前,它還有個獨門秘訣:三伏天也可保存七天以上。
當時,茶食鋪夥計諸光潮17歲時已熟識茶食糕點製作技藝,可謂茶食行業青年師傅中的佼佼者。獨立門戶後,首創「火肉粽」和「豬油洗沙粽」,引來民間跟風無數。隨後,諸光潮獨闢蹊徑,將司空見慣的三角粽整形成瘦長條枕頭四角粽。
這種整形,不只是外形上變個樣子,更多的考慮是食物本身,受熱均勻、不易夾生,每一口都有餡料。這一改,一直延續到了現在。
上世紀初,諸老大粽子設攤在彩鳳坊瑞源珠寶商店,也就是現在的湖州大廈門前。而後,府廟(城隍廟)前的清屏巷口,開設了諸老大粽子茶食店。
3.
一個多世紀過去了,如今人們走在離湖州大廈不遠處的衣裳街口子上,不管本地人外地人,總能被開放式窗口裡粽娘們忙碌包粽子的場景吸引。
「粽娘」是對裹粽工人的尊稱,不論男女。過去人家都有自己的粽子作坊,且裹粽的多為女性。而且,用吳儂軟語湖州方言叫「娘」,軟糯親切,所以「粽娘」這個叫法就一直傳承了下來。
頭巾、口罩、手套、圍裙,所有人都全副武裝,桌上擺放著包粽子需要用到的原材料:清香的粽葉,醃製過的黑豬肉和肥膘。還有稱重器,粽娘填完餡料之後會在稱重器上稱重,達標的粽子才有資格被包裹起來。
合格的枕頭粽,最主要的標準是不漏,其次要裹得緊,然後,線要繞得均勻,一個粽子9道線,差一道都不行。而且,湖州粽選用的是高山伏箬,質地柔韌,葉片寬大。
但箬葉一面光滑,一面毛糙,裹枕頭粽時要將毛面朝外,特別傷手。裹得久了,粽娘們的指紋也逐漸被磨平。每一個都得純手工製作,一點都不容易。
諸老大粽子有四種不同規格,分別是100、130、170、200克,門店賣的一般都是130克。按照行業標準,一分鐘可以包4-5個粽子。枕形粽稍微難一些,一般是3個多一點,克重誤差不相差1克。
「消費前置」是轉型後的諸老大的變化之一。早年,人們就在自家把粽子包好放到小筐,拿到街上去賣;後來,工廠流水線做好後送到門店;而現在,工廠將原材料送到門店,粽娘現場包,再蒸煮,吃客不僅看得到粽子的包法,知道自己吃的是新鮮的粽子,而且,物有所值。
為什麼這麼說?
五花肉粽13元,經典洗沙7元,蛋黃肉粽9元,諸老大粽子不便宜,正因為此,還不得更得讓消費者知道裡面都有什麼?
黑豬肉,老恆和最貴的醬油,東北一級原糯,是五花肉粽紮實的餡兒。
洗沙粽有著43%的餡料比,真的是口口有餡。
真材實料更應被人看到,也是設置開放式窗口的初衷之一。像這樣的門店,現在佔到一半多(以湖州為主22家門店包括7家高速公路店,其中15家設置開放式窗口)。
4.
在這之前,和很多老字號國貨品牌一樣,諸老大的日子也不好過,家族繼承人對於「老字號」沒興趣,就算有手藝人堅守,卻不合市場的胃口,消費者對於粽子也有點審美疲勞。
將老字號做出改革的是80後夏紅梅女士。
在她看來,老字號之所以面臨困境,很大程度上是把握不好「歷史包袱」和「現代創新」之間的度。
老字號帶有老百姓生活基礎,無法輕易脫離原本的根基,不能像做全新品牌那樣太過新銳。只能在穩步的同時,做一定的增長。
挖掘歷史、優化品牌、利用電商、營銷升級。新零售場景下,夏紅梅發起了一場「復興枕頭粽計劃」。
從傳統的10來款口味增加到現在的80款,不同口味的粽子再根據不同場景組成不同產品。比如走高端路線的「茶經粽禮」和「狀元禮」,前者將茶葉和粽子組合,具有濃鬱的湖州本地文化特色;後者借用民國政治家陳立夫當年的稱讚「粽子狀元」——也因此,有著高考和中考的六月,也成了粽子的旺季。
還有「諸事經典」禮盒,用的是「諸」字的諧音,諸事大吉、諸事大利、諸事大順……送粽子還討彩頭,很快擊中了人們的心理。
「國潮系列」做的則是聯名款,這兩年,諸老大的聯名對象已經有超級文和友、蔚來汽車、陶陶居酒家等,通過雙方的故事和力量去銷售,所謂共享和借力。
5.
六月是粽子旺季,除了上面說的中高考要「高粽」外,還有端午這個粽子節。
夏紅梅說:「平時一個月賣二三百萬,六月要做一個多億,爆發性特別大。」大家都在加班、趕貨。而粽娘這個行業又有一定的專業性,臨時招工難,也不利於管理。夏紅梅索性養她們半年,忙完這陣子,大家回家休息,領基本工資。
但在整個過程中,讓夏紅梅感到欣喜的是,其實年輕人並沒有那麼排斥老字號,但不能還只是一百年前的樣子。如果有顏值和亮點,他們從內心深處還是很驕傲的,覺得「配得上我」。
6.
說完百年老字號諸老大,端午節來臨前,再說下湖州本地人常買的另一個粽子品牌——國芳。創始於1980年的國芳和諸老大最大的區別就是「便宜」。本地人過日子,就不講究包裝和名氣了,實惠是老百姓過日子的準則。
我小時候,媽媽接我放學回家的路上,就在橋下國芳粽子的一個極為簡單的攤位上帶幾個粽子——說是攤位,其實就是一個人守著一個裝了粽子的泡沫箱子。因為父親是夜班編輯,粽子既合他胃口也扛餓。有時候他自己去買,周日,一次買10個,為下一周的夜宵做準備,每天2個,正好5天工作日。
說來也奇,成年後總是講究碳水不能攝入過多的我竟然發現,把粽子當夜宵那麼多年,我爸既沒有胃不舒服,也不胖。只能歸結為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吧。
這幾年,國芳粽子也做了很多創新,粽子的品種也遠不是唐魯孫描繪的時代裡只有「鹹甜」兩種。在國芳粽子,還能吃到青豆玉米香腸粽、咪咪粽、排骨粽。有一次還買到了全肥肉粽子,儘管總是不被理解口味那麼重。
(聯繫我們/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蔣瞰,作家,媒體人,著有《山居莫幹》《晚上好,親愛的陌生人》等)
責任編輯:徐穎
校對:張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