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動了我的奶酪學習筆記精選
2023-10-10 21:17:10 1
《誰動了我的奶酪》是美國作家斯賓塞·詹森寫的一個寓言故事,每頁都配有主人翁滑稽可愛個性鮮明的漫畫形象。小編整理了一些讀書筆記,快來欣賞吧。
誰動了我的奶酪學習筆記一
這一周,我讀完了美國著名作家斯賓塞?詹森寫的《誰動了我的奶酪》一書,受益匪淺。
《誰動了我的奶酪》講述了嗅嗅、匆匆、唧唧和哼哼在迷宮裡尋找奶酪的故事。由於奶酪突然的消失,使他們失去了生存的源泉,繼而各自做出了不同的反應:嗅嗅和匆匆立即採取行動,迅速適應了新環境;唧唧剛開始不能適應環境變化,可經過一番思想鬥爭,也加入了尋找奶酪的行動;而哼哼的思維始終定格在最初狀態,怎麼也無法適應環境的變化。結果是:除哼哼以外,其他三位都在奶酪N站找到了自己需要的那份奶酪,而哼哼卻始終不願接受事實,拒絕了變化,永遠停留在奶酪C站……
在現實生活中,我覺得「奶酪」更像我們要追求的目標。我們只有通過不斷學習新的知識來鞏固舊的知識,善於運用豐富的知識對自己的大腦進行武裝,才能找到值得我們細細品味的新鮮「奶酪」。想想以前,我其實非常害怕學習,在工作中不思進取,總希望在工作中不要遇到任何疑難問題,不喜歡花太多心思去思考,所以學習顯得非常機械。讀完這本書,我恍然大悟:在以後的工作中,要努力適應新環境,及時發現並且解決問題,才能使工作業績不斷提高。
「奶酪」是人生的資本,一個人假若沒了「奶酪」將無法繼續生存。如果自己捨不得丟棄舊的「奶酪」,也不願去追求新的「奶酪」,他將失去奮鬥的目標,失去人生的意義。
我們應該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改變生活態度,通過不斷學習來
獲取新的知識,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必將收穫更多的快樂!
誰動了我的奶酪學習筆記二
今天我讀完了美國著名作家斯賓塞.詹森寫的《誰動了我的奶酪》一書,真是受益匪淺!作者斯賓塞·詹森博士是美國知名的思想先鋒和暢銷書作家,此外,他還是一位醫生、心理問題專家,也是將深刻問題簡單化的高手。在他清晰洞徹當代大眾心理後,便在該書中製造了一面社會普遍需要的鏡子———怎樣處理和面對資訊時代的變化和危機。
《誰動了我的奶酪》講的是兩個小矮人和兩隻小老鼠的故事。文章主要圍繞「奶酪」的獲得、擁有、失去,不同的人產生的不同心態,由此產生迥異的行動策略。是像嗅嗅和匆匆,迅速開始行動?還是像哼哼那樣害怕變化,否認和拒絕變化?還是像唧唧那樣看到變化會使事情變得更好,並能夠及時地調整自己去適應變化?其實,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說,生活和工作中有太多的變化,變化無時無處不在發生,無論我們是否害怕變革的到來。如果我們能夠儘快調整自己適應變化,我們完全可以做得更好。當我們面對變化時,我們會害怕,會感到無所適從,這很正常。只要我們能夠認真科學的對待畏懼,它甚至可以幫助我們避開真正的危險。我們無須拒絕變化,我們完全可以改變對變化的態度,在變化中享受變化,擁抱變化,迎接變化。生活在這樣一個快速、多變和危機的時代,每個人都可能面臨著與過去完全不同的境遇,人們時常會感到自己的「奶酪」在變化。各種外在的強烈變化和內心的衝突相互作用,使人們在各種變化中茫然無措,先是追問———到底是誰動了「我的奶酪」?然後對新的生活狀況無所適從,不能正確應對並陷入困惑之中難以自拔。如果你在各種突如其來的變化中,總耽於「失去」的痛苦、「決定」的兩難、「失望」的無奈……那麼生活本身就會成為一種障礙。生活的迷宮很大,你會滯留在其中一角安身立命,久了,年紀漸長,就「懶得變動」,或者是「沒有勇氣和激情」再去變動和追尋。
從另一方面來說,「奶酪」是一種通過艱辛努力而獲得的優越狀態。「奶酪」是一種機遇,也是一種擁有的核心能力。我們該如何把握和擁有呢?作為一種換位思考,我們對於常常嚮往著孟郊的「春風得意馬蹄急,一日看盡長安花」的輕狂和喜悅,卻難以體會「小樓昨夜又東風」的李煜傷感情懷。作為這種對比,我們就需要把握今天,把握機會,學會細心保護和精心呵護,不要等手中的「奶酪」變酸、變壞,在無可奈何之中又驚羨別人的擁有。變化是永恆的。儘管還有如同嗅嗅一般因害怕變化而否認變化,怨天尤人的人在,但如唧唧一樣及時調整自己去適應變化的人是越來越多了,這是時代和社會的發展所致。原有的「奶酪」總有一天會消耗,我們該如何面對?卡奈基在「人性的弱點」中說,不要為打碎的玻璃杯而傷心,我們也不要為記憶中的「奶酪」而嚮往,那只會是「白頭宮女話玄宗」的無奈和一廂情願的神往。我們需要的是發現適合自己的道路,擺脫安逸,超越恐懼,恃機而動,尋找新的「奶酪」。
生活並不會遵從某個人的願望,改變隨時會降臨,但積極地面對改變卻會讓你發現更好的奶酪,不管我們是否意識到,新的「奶酪」總是存在於某個地方。
誰動了我的奶酪學習筆記三
《誰動了我的奶酪》號稱全球第一暢銷書,銷量超過2千萬冊(當時的確如此)。在很短的時間內贏得了這麼多的讀者,在人類歷史上大概算得上前所未有了。而當這本書正值風靡之時,我不甘人後亦買了一本回來。不過當時我剛踏進社會,心浮氣躁,未能從書中學會在工作、生活中處理變化的好方法。若干年後學校發了一本精裝版<誰動了我的奶酪》。趁著空暇時間,讓我靜坐燈前心平氣和地把它看完吧!
「誰動了我的奶酪」這句話是小老鼠哼哼聲嘶力竭吶喊出來的,因為它在沒有任何心理準備的情況下發現了奶酪沒有了!它是在問自己,同時也似在問每一個讀者:奶酪去哪了?
這本書主要講的是一則寓言,那麼我們不僅是閱讀故事文字的本身,更主要的是領略其間的寓意。就像學習《揠苗助長》時,不單是知道不要拔高禾苗幫助它們成長,而是明白要遵循規律,不可急於求成的道理是一樣的。而《誰動了我的奶酪》的寓意不複雜:社會在變,你也要變。「奶酪」只是一個具有象徵意義的意象,它代表一份工作、健康、人際關係、愛情、金錢......你怎麼理解都可以,反正是你在生命中最想得到的任何東西。
我們只是小人物,不是大領袖,想的也就是最簡單的事,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誰不好逸惡勞?真正居安思危的人應該不多吧?惰性是人與生俱來的本性之一,這是毋庸置疑的。常言道: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正因為如此,我們的沉浮起跌也成為了司空見慣、見怪不怪的事情。正如羅伯特.彭斯說的那樣「再完美的計劃也時常遭遇不測」,何況我們的所欲所為也不一定會是十全十美的,那遭遇滑鐵盧的機會自然也是很大的了。
在這本書中有一細節讓我看後很有感觸:有一個很成功的商人叫蘿拉,她問自己的同學有人害怕改變嗎?只有一個人舉了手,其他的人則選擇逃避自己的真正想法。我誠實,我承認我自己極其害怕改變。但怕不是辦法,我們生存的地球都在無時不刻地運動變化著,宇宙萬物也是天天換樣的。《聖經》有云:你叫山過來,它不過你就自己走過去吧!讓我們試著調整自己去適應變化吧!
世上大多數的道理都是知其易,行則難。也許我們明白變化隨時可能降臨,我們還預見了變化的到來,甚至改變著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儘管這樣仍達不到目的那又如何是好?且看卷首處A.J克朗寧先生的一席話:「生活並不是筆直通暢的走廊,生活是一座迷宮我。我們時常會陷入迷茫,在死胡同中搜尋。但如果我們始終深信不疑,有一扇門就會向我們打開。它或許不是我們曾經想到的那一扇門,但我們最終將會發現,它是一扇有益之門。」對呀!「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重頭再來好了!我們與其害怕失去,不如通過努力改變現狀以期待獲得,須知「天道酬勤」啊!
當然了,在《誰動了我的奶酪》裡所講的道理人們早就知道了。不知多少年前的達爾文就在其著作《進化論》中提到: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八個精彩絕倫的字道盡了赤裸裸的事實:你不改自己去適應環境就將被無情地淘汰出局!而人類幾千年歷史血跡斑斑,其根源不就在於「奶酪」嗎?
既然是人盡皆知的真理,為何時至今日又被擺上桌面成為了大家關注的焦點呢?其實說穿了,原因就是——全世界的人們都在有意識無意識地受到了「變化」的困擾。正如有了可怕的「沙士」後人們就去研究「沙士」疫苗一般,《誰動了我的奶酪》這本書不是「因」,而是「果」。它帶給了我們解決問題、處理變化的絕妙方法,它讓每一個閱讀者從中獲得前進的力量,所以它當之無愧成為億萬人的「心靈雞湯」。
不過據我所知有些企業把書中的道理做出歪曲的理解,並利用這塊「奶酪」代替了辭退預告:第一天給員工發《誰動了我的奶酪》,第二天就接著發辭退通知。感覺如同先告訴那人活著很好然後毒酒賜死。好險我的「老闆」——校長大人發這本書只是讓我寫讀後感,謝天謝地!
一滴水在陽光下能映出七種色彩,人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本人智慧有限也只有這些領悟,姑且讓我「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吧!
記得很小的時候聽過一首歌,講的是竹子開花了,熊貓咪咪躺在媽媽的懷裡問:明天的早餐在哪裡?當我們看完《誰動了我的奶酪》後,親愛的朋友,你找到屬於自己的「奶酪」了嗎?
而我的「奶酪」就在我的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