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 建造之謎
2023-10-10 11:45:44 2
秦始皇13歲即位時,便開始為自己修建陵墓。但是,直到他死時,修了近40年,陵墓還未修好,可以想見秦始皇陵墓的規模及豪華程度。
關於秦始皇陵的建造,還有許多問題需深入研究,如秦始皇陵的建築有沒有設計藍圖?是誰主持了這一宏大的工程?秦始皇陵究竟有多深?秦始皇陵地下墓穴結構是怎樣的?
秦始皇陵究竟有沒有設計藍圖
從史書記載的「使丞相斯將天下刑人徒隸七十二萬人作陵,鑿以章程」來看,秦始皇陵的修建是按設計圖修的,絕非任意建造,這在中國古代帝王陵建造史上也是一個規律。
又《呂氏春秋》雲:「世之為丘壠也,其高大若山,其樹之若林,其設闕庭,為宮室,造賓阼也若都邑,以此觀世示富則可矣,以此為死則不可也。」即秦始皇陵的建造是仿照都城的形制設計的,這一點符合古人「事死如事生」的禮制,即生前所有死後也要有。把自己生前用過的、看過的都隨葬在陵墓中。
目前,在秦始皇陵園中發現的四百多個陪葬坑、陪葬墓都是按其生前的要求建造的,既有表現生前軍隊的兵馬俑,表現其車駕巡行的車馬坑,生前狩獵的珍禽異獸坑,又有供應其膳食的食宮,供祭祀用的寢、便殿,用來養馬的馬廄坑等。其地宮中更是豪華無比,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真是生前所有、所看的東西都跟隨他進入冥國。
呂不韋和李斯先後主持營陵
據《漢舊儀》雲:「使丞相斯將天下刑人徒隸七十二萬人作陵」,說明當時是丞相李斯主持督建這個浩大工程的。由丞相主管皇陵工程,但具體操作者應為少府。少府為秦的九卿之一,據《漢書·進官公卿表》雲:「將作少府,秦官,掌治宮室」。漢承秦制,由將作少府?後改為將作大匠 負責宮室陵墓工程。
《通典·兇禮》雲:漢代「每天子即位,明年將作大匠營陵地」。少府是主管建築的,國王陵墓的營建當由他管理。當然最高的管理上級是丞相。只是丞相日理萬機,由少府具體操作辦理。這裡還有一個問題,「少府」一官是秦統一後命名的,在統一之前有無這一官職無從考證,但無論有無,肯定有一種機構專管宮廷的土木建築工程,稱之為「司空」。
秦始皇的陵墓修了近40年,而秦的丞相又不只有李斯一人,因此在李斯之前,還應有人主持陵墓的修建工作,而呂不韋在秦始皇即位後曾擔任過秦的丞相,且當時秦王政年幼,「委國事大臣」。因此,秦始皇陵從開始的選擇墓地到後來的修建,呂不韋當是主要的決策者,而呂不韋的觀點是主張薄葬反對厚葬的,因此,前期的秦陵工程規模肯定不大。呂不韋被罷官後,還應是丞相主持這一工程,只是史書未有記載。
秦始皇陵的主要修建時期應在統一全國後,而這時的李斯勢尊位重,他參與了秦始皇時期的一系列土木工程,如修阿房宮、築馳道等。《史記·李斯列傳》雲:「同文書,治離宮別館,周偏天下。明年,又巡守外攘四夷,斯皆有力焉。」因此,秦始皇陵的整個修建工程,李斯是出了大力的。
秦始皇陵究竟有多深
對於這個人們比較關心的問題,《史記·秦始皇本紀》說是秦始皇陵「穿三泉」;《漢書·楚元王傳》說是「下錮三泉」;《漢書·賈山》說是「下徹三泉」;《漢舊儀》說是「已深已極」、「深極不可入」。
那麼「三泉」的含義是什麼呢?我們認為是第三層地下水。根據秦始皇陵周圍的水文地質材料,第一層地下水距地表為16米,而第二三層地下水距地表有多深還無從知曉,況且兩千年前此地的地下水位與今天又不相同,因而對於秦始皇陵地宮的深度目前的觀點不一樣。
有人認為秦陵地宮不淺也不深,書中提到的「三泉」只是個形容詞,正像人們經常說的「九泉之下」一樣。根據《呂氏春秋》記載:「淺則狐狸揚之,深則及於水泉」,即最深到泉水,因為古代要在泉水之下施工是太困難了。而且若地宮位於地下水位之下,地下水的長期滲透作用,定會使潛水浸入地宮之內。這樣一來,地宮在地下水長期浸沒、淹沒及其所產生的一系列的物理化學作用下,宮內的建築物、文物寶藏,就會受到侵蝕破壞,秦始皇及其皇陵的設計者是不能不考慮到這一點的。
但有一些學者則認為秦始皇陵比較深,其理由是當時已能解決地下水的排出問題。早在戰國時期的湖北大冶銅綠山的古銅礦豎井深度已達50米,並解決了通風排水問題;秦時巴蜀人清是開礦採丹的,肯定會把地下水的排除辦法介紹到秦始皇陵工程的,因為他備受秦始皇的青睞。那時,遇到地下水,往往採用石塞銅錮的辦法。《史記·秦始皇本紀》雲:「下銅而致槨」。《史記·集解》徐廣曰:一作「錮」,錮,鑄塞。是採用冶銅鑄堵滲水之處。《漢舊儀》雲:「錮水泉絕之,塞以文石,致以丹漆」。塗丹漆的目的是為了防潮。
綜上所述,對地下水的處理辦法,是先用冶銅錮其內,再塞以文石,其次塗漆,最後塗丹。此外,秦始皇陵地下水還有可能採用排除的辦法,即修水道向低處排去。
目前,對秦始皇陵的鑽探已達地下26米深,但仍然是夯土層,未進入地宮,說明地宮是比較深的。我們推測秦始皇陵的地宮深度當在50米左右比較合適。
秦始皇陵墓穴結構
秦始皇陵地下墓穴的結構如何呢?大多數人認為是鬥室墓形制,這可從發掘的秦公1號大墓、漢代的馬王堆漢墓看得出來。這些墓葬的形制和秦始皇陵一樣,規模都比較大,都是呈階梯狀的鬥室墓穴。
也有人認為是洞室墓,因為秦時已出現了洞室墓。在秦始皇陵東側的上焦村就發現了六座洞室墓,且《漢舊儀》記載,修秦始皇陵時「旁行三百丈乃至」,因此李鼎鉉先生在《秦始皇陵考古談片》一文中認為:洞室結構比豎穴結構是一個進步,是先進事物,它在戰國晚期的出現必為統一六國後的秦始皇所重視採用。
秦始皇要把生前的宮室、山河及其它一切都帶到地下世界去,非廣闊的墓室面積是不能容得下的,而「旁行三百丈」的洞室可以綽然利用。
又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大事畢,已臧,閉中羨,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臧者,無復出者」。這裡的羨門既有中羨、外羨,想必肯定有內羨門。這已表明地宮中有通往主墓的通道,工匠只能閉在中羨門以外的地方,內羨門以內才是秦始皇棺槨的置放地,這麼長的墓道也非一般豎穴墓所能具有,證明了「三百丈洞室」的存在。
《史記·秦始皇本紀》認為,秦始皇陵地宮的洞室就在現在人造封土以南直達驪山中心主峰——望峰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