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居有度臥居有常(留與居人作偉觀)
2023-10-26 11:36:32 2
大慈閣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以「市閣凌霄」之勝景,名列「上谷八景」之首。作為有著800年歷史的古蹟,初建與重建,金碧燦然,驚豔歲月;歷經維護修繕,較好地保留了原貌。在我市建設品質生活之城的今天,更當珍視「國寶」,讓大慈閣永續傳承——
對古城建築文化滿懷摯愛的李松欣先生,雖年逾八旬,說起中國歷史文化名城評審專家來保考察的經歷,仍記憶猶新:1986年夏,陪同評審專家委員會秘書長王景慧參觀大慈閣,從一層到頂層,儘管天氣炎熱,樓梯狹窄,觀者興致盎然。下樓時,王景慧擦著額頭上的汗水,由衷地感慨,大慈閣體量之大,結構之嚴謹,造型之美,令人嘆服。
古樸壯觀大慈閣。王芳 攝
視頻攝製:保定日報記者韓蒙 穆言 劉飛
位於蓮池區裕華路北側的大慈閣,是市區最高的古建築,以「市閣凌霄」之勝景,名列「上谷八景」之首(保定古稱上谷),故有「不到大慈閣,何曾到保定」之說。2006年,大慈閣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誠然,大慈閣不負盛名。自元初至今,歷代文人作詩讚頌,較為著名的是宋末政治家、文學家文天祥(號文山)的《過保定》。詩云:「通衢誰建凌虛閣,留與居人作偉觀。」詩中的凌虛閣,便指大慈閣。追問大慈閣的創建史,自然要說到保定城的重建者張柔。張柔(1190—1268),字德剛,易州定興(今河北定興)人,元晉封蔡國公。1227年,任保州都元帥等職的張柔,由滿城移鎮保州(今保定)。1213年,遭蒙古軍屠城的保州,時隔十多年仍是一片廢墟。張柔以極大的魄力重建保州,令副帥賈輔、大名毛正卿等主持設計施工督造。東、西大街為橫軸,南、北大街錯位相對為縱軸,構成城內主要交通線。城內中心制高點建大慈閣,始建時逢戰亂,主要作軍事瞭望之用。
歷經多年重建,保州城規模空前,氣勢宏大,功能齊全。1250年秋,和張柔同齡的元朝著名文學家、史學家元好問,來到煥然一新的保州城,寫就《順天府營建記》,將所見所聞予以記載,對大慈閣的讚美躍然紙上:「獨大慈閣出侯新意,尤為殊勝,金碧燦然,高出空際,唯燕中仁王佛壇成於國力,可等而上之耳。」
大慈閣是一組雄偉壯觀的古建築群,主要建築有山門、鐘樓、鼓樓、大慈閣、方丈院和關帝廟,因主體建築大慈閣而得名。陽春三月,走進大慈閣,感受到這裡的幽靜與莊嚴,仿佛與世間的喧囂隔絕。古樹參天,殿宇巍峨,布局巧妙,別有一番景致。
據大慈閣管理所工作人員劉天介紹,始建時只有大悲閣一座獨體建築,清乾隆年間遭雷擊被燒毀,隨後進行重建,並更名大慈閣。原整體佔地面積為1600平方米,2005年擴建後,增至3400平方米。1956年和1982年,大慈閣兩次被列為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首先映入眼帘的一座單簷歇山頂建築,便是原來的山門。因其中有四大天王塑像,又稱天王殿。門楣上嵌「真覺禪寺」橫額,在清道光二十六年就有了這個名字。山門內簷及梁架上遺存有清嘉慶年間繪製的龍錦枋心墨線小點金彩畫痕跡,是較為珍貴的彩畫資料。穿過山門,鐘樓、鼓樓對峙,兩樓高度造型相同,頂為十字脊,上下兩層,小巧玲瓏,古樸典雅。令人遺憾的是,樓內的鐘和鼓早已不見蹤跡。
拾級而上,移目大慈閣內,觀音菩薩木雕金身像神態安然,高5.5米,42隻手臂,手持各種法器。兩側有壁畫十八羅漢及經變故事,是清末作品,為閣內藝術珍品。壁畫下部已殘破模糊,上部色彩鮮豔,較為清晰。
大慈閣豪華而不失古樸,高大而不失剔透。木結構歇山式屋頂,重簷三層,通高25米,四周做玉石欄板,望柱,構成外簷通道。二、三層皆面闊三間,進深一大間。每層殿內裝飾各有特色,巧奪天工的檁、梁、柱及天花板,官式和地方手法相結合的旋子彩繪,獨具藝術特色,令人賞心悅目。我國古建專家祁英濤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來保考察,對大慈閣評價道:「結構複雜,古建中通天柱很少見,大慈閣能做到這一點很不容易。」
作為有著近800年歷史的古蹟,大慈閣幾經修繕。天井內尚存4通石碑,分別記載了清順治四年(1647年)、五年(1648年)、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修繕大慈閣的經過。兩通深色的石碑字跡較為清楚,兩通白色的石碑碑文已難以辨認,好在有拓片保存。
查閱有關資料發現,大慈閣殿門兩側門柱上原有抱柱聯,為保定人樊榕於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維修大慈閣所作。上聯「建此閣自元代何年 名冠畿南上古八景」,下聯「保古蹟亦我輩之責 時為光緒戊申重修」。該對聯主要提醒人們注重保護文物,至今仍具現實意義。
據原市城市建設局副局長李松欣回憶,上世紀七十年代後期,主要是歷史原因,大慈閣一度較為慘澹,門窗破舊,一派荒涼。從小在大慈閣附近居住的他,上學前在這裡讀私塾,對大慈閣感情深厚。參加工作後,他每天上班路過此地,看在眼裡,急在心上,在保定日報發表了《為大慈閣呼救》的文章。像李松欣這樣關愛大慈閣的保定人,還有很多。
市委、市政府同樣高度重視,當時主管城建的市領導王俊起會上動情地說:「不能把大慈閣毀在我們這代人手裡!」從1983年到1990年,由保定文物部門負責,省、市先後撥款40餘萬元,對大慈閣進行了大規模維修。1991年11月,以古建文物形式對外開放。
在大慈閣工作了20年(2000年至2020年)的郭蘭通,是大慈閣第四任管理所所長,對大慈閣的保護盡心盡力。20年,他沒休過一個年假。可以說,文物的有效保護,離不開眾多文物工作者的付出,郭蘭通只是其中的一個。「市委、市政府珍視大慈閣,2005年,市政府投入460萬元,經過幾個月的施工,維修工程完工。至今,各級政府已先後投入近1000萬元,用於大慈閣的維修與保護工程。」郭蘭通倍感欣慰。
日月如梭。最後一次大規模維修大慈閣,距今已十幾年。當前,大慈閣的修繕工作較為迫切。在我市著力建設品質生活之城的今天,市委、市政府更加重視「國寶」,強調通過古城保護利用,推動高質量發展,促進文物古蹟保護,滿足群眾新時代文化需求。
文物保護,任重道遠。大慈閣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大慈閣管理所所長康廣河使命在肩,倍感壓力。他說:「保護好大慈閣義不容辭,我們正在積極努力,爭取早日修繕,使其在新時代展現新風採。」
史巧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