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小學語文教學讀書筆記

2023-10-04 18:21:39

  讀書筆記是指讀書時為了把自己的讀書心得記錄下來或為了把文中的精彩部分整理出來而做的筆記。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小學語文教學讀書筆記,歡迎閱讀!

  最近讀到一些關於語文教學的文章,學到很多新理念、新方法,但同時也發現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大多與語文教學方法有關,而語文教學方法論是和辯證法分不開的。在這裡我想從辯證法的角度談談小學語文教學方法論。

  一、整體與部分

  有人提出「語文教育整體觀」。所謂語文教育整體觀,除了教材內容之外,在教學上,強調閱讀教學的「整體輸入、整體輸出」。

  如何理解閱讀教學的「整體輸入、整體輸出」?從閱讀一篇文章來說,如果是強調一篇文章的完整意思,不要過多的分析,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作為一篇文章的學習過程,必須處理好整體和部分的關係,因為整體是由部分構成的。一般都是全篇閱讀(整體)——分段閱讀(部分)——全篇整理深化(整體)。因為一篇文章是有結構的,是分段構成的,篇和段是整體和部分的關係;一段之中,是由詞句表達的,段和詞句也是整體和部分的關係。讀文章要一句一句地讀、一段一段地讀。當然,在讀某一段時,必須明確該段在全篇中的地位;在讀某一句話時,必須明確該句在這一段中所表達的意思;最後達到對全篇的理解。從學生的作文來說,一般也要從造句開始練習,再寫片斷,最後寫整篇文章。如果是整體輸出,從一年級就要寫成文章,豈不是要求過高了?

  關於閱讀課要「讀整本的書」。讀書和學習閱讀是否有區別?學生的課外閱讀當然要讀整篇、整本書。但是小學的語文課不能強調讀整本的書,整本書也只能節選作為教材。閱讀教學要教學生學習閱讀,就不能一遍一遍地整體讀。不能因為強調整體而忽視了部分,也不能突出部分而忽視了整體,必須是整體——部分——整體地去讀。

  二、分析和綜合

  有人提出「人的思想具有整體性的特徵,思想的發生是整體的……有機的思想的整體不能真正完全地被分析。」這個問題和前面的問題是相關聯的,認為思想不能分析,因此讀書就要「整體輸入,整體輸出」。這裡將思想與思維方法混為一談。分析與綜合是人的思維方法。分析與綜合是彼此相反又緊密聯繫的過程。學生學習語文離不開分析與綜合的思維過程和方法。

  語文教學的分析方法,就是初讀全篇課文之後,分段學習:讀段時要理解段中的詞句。其優點,可以對字、詞、句、段所表達的思想內涵理解得具體深入。但是分析法也存在不足之處,過多運用分析法往往忽視對全篇課文的理解和運用,容易削弱語文教學的整體性、思想性、情感性。前一時期由於語文教學過於提倡分析,造成語文教學出現支離破碎的語言堆砌傾向,這是我們不贊同的。一篇文章是一個整體,如一隻瓷花瓶,整體觀賞十分美麗,一旦把花瓶打碎了,一堆瓷片就會失去花瓶的美。同樣,一篇文章,只有從整體上把握,才能體現出文章的思想感情和美感。讀一篇文章的目的,從理解的角度講,就是要理解全篇的思想內涵,理解字詞句的目的也是為了能讀懂全篇。從運用的角度講,學了語言就是要會表達,學會說話、作文,學習遣詞造句,也是為了能作文成章。所以小學語文教學必須著眼於整篇,不能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語文教學的綜合方法,就是著眼在篇章的讀寫和積累上。閱讀中,重視對篇章內容、思想、情感的理解和感悟;訓練中,重視全篇的朗讀、默讀、背誦;作文中,重視思想內容的正確性、謀篇的完整性。這是其優點。目前在扭轉過多的分析時,強調整體和綜合是正確的,但是又不能不要分析,更不能把思想看成不能分析的。因為語文教學的綜合法,其不足之處,對字詞句的理解和感悟不夠,往往也影響對篇章的理解,如果連一句話都表達不清,也難寫出通順的文章。就如編織器物,如果原材料質地不好,必然會影響編織器物的完美。所以著眼全篇,還要打好字詞句的基矗不能只見森林,不見樹木。

  最完善的辦法是在語文教學中將分析與綜合結合起來運用:既著眼於篇,又要把字詞句基礎打得牢固。語言訓練,並不是只作語言分解性的訓練,對小學生來說,更重要的是要進行綜合性語言訓練;進行讀書、背誦、作文訓練,積累語言。但是讀書也不能囫圇吞棗,作文有了構思也要一句一句地寫。我還是主張:講讀課要從文章的整體入手,經過必要的詞句段的理解和感悟,最後必須落實在篇章上去理解,去感悟,去欣賞,去運用。

  三、內容和形式

  有人提出語文教學要「淡化形式」。為什麼要「淡化形式」呢?語文的內容和形式是統一的。正如作家老舍先生所講:「思想內容與語言形式是血之於肉,分別不開的,沒有高度的語言藝術,表達不出高深的思想。」從語文的選材來說,除了內容要符合人文性之外,必須要從文章形式著眼。關於語文學科和其他學科的區別,葉聖陶先生早就指出:「除了文法、修辭等部分以外,是拿不出獨立固定的材料來的。」他舉例(項羽本紀),是歷史故事;只有作為文章去學習,理解章句間的法則的時候,才算作語文教材。「所當著眼的不應只是故事的開端、發展和結局,應是生字難句的理解和文章方法的攝取」。從而得出明確的結論:「不論國文、英文,凡是學習語言文字如不著眼形式方面,只在內容上去尋求,結果是勞力多而收穫少。」所以選擇語文教材不能「淡化形式」,必須要內容和形式、思想和語言兼顧。從語文教學來說,也不能「淡化形式」。如果只著重在內容上、思想上的理解,那和思品課、歷史課、社會課等課又有何區別呢?

  在(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課標」)中課程目標的設置有明確要求,既要重視「豐富的語言積累」「注重情感體驗」,又要注意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感」「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這個目標體現在各學段中,尤其在第三學段,關於閱讀的第5條提出:「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在交流討論中,敢於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這些要求既說明閱讀和閱讀教學是不同的,又說明注意文章表達方法和過去教師大講文章表達方法知識也是不同的。我們要正確地理解這句話,是「初步領悟基本的表達方法」,也就是說,對於小學生不能要求過高,重點應放在精彩的、邏輯嚴密的詞句表達上;高年級適當指導學生領悟文章結構的合理性,開頭、結尾的生動和深意。要指導學生「感受」作品中的優美語言,「揣摩」文章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就是說,對「文章表達方法」不能由教師去講知識,而是要求學生自己去「感受」、去「揣摩」、去「體會」、去「領悟」,要有「自己的看法」,要「作出自己的判斷」。這些都說明「課標」是非常重視內容和形式的統一,思想和語言的統一的。

  四、理解和感悟

  自從「課標」制定以後,在語文教學中都很重視學生的語言感悟,這是很正確的。但是大家似乎不願提及「理解」一詞。好像一談理解就給人一種教學的陳舊感。這是有待商榷的。這裡必須明確感悟和理解的關係。

  人的認識是由感知——理解——應用構成的過程。理解是人的認知過程中的一個中心環節。歌德有一句名言:「凡是你未理解的,均不屬於你所有。」學習任何知識,只有理解之後,才能掌握。讀書不理解是毫無意義的。只有在理解語言的基礎上,才能進行語言的感悟、欣賞和運用。因為理解就是將事物內在的聯繫和關係揭示出來,認識事物的本質。語文教學中的理解,就是通過語言來認識事物間、人物間、人與事之間的關係。要明白一段話的意思,就要把一段話中的句子讀通,要讀懂一句話的意思,就要先理解句中的一些關鍵詞語。有的詞聯繫上下文很容易明白,就不必多加解釋。我們反對的是讓學生抄寫辭典上的詞的概念,為了考試去死記硬背那些概念。但是有的詞,尤其是一些成語,就要先把詞的本義弄明白,再結合上下文去理解。

  再說,對語文的理解是有不同水平的,一般有:(1)對字面的理解。初步理解字詞句,使重點詞句的內涵具體化為一種情景,能初步理解文章寫的是什麼。(2)對文章內涵的理解。通過分析、綜合、概括、推理,能理解字裡行間的比喻之意、引申之意、含蓄之意;理清文章的脈絡。通過深入讀書,不但能分析、概括全篇內容的要點,還要能綜合地感受思想內涵,創造性地表述課文內容。(3)對作者情感的理解。通過文章的語言所表達的情語,理解作者的情感,達到作者之情、教師之情、學生之情的共鳴。從而看出理解就是思維過程,理解也是和情感分不開的。

  如何理解「感悟」一詞呢?「感悟」一詞,(辭海)上的解釋:「受到感動而醒悟。」也就是說,有所感觸之後有所領悟。由此可以看出,感悟是以理解為基礎的。理解達到第三種水平,情感上有所感動,同時在理性上有所醒悟或領悟到一定的道理。還以(飛奪瀘定橋)的第三段來講,只有理解了奪橋時的危急情況,才能被紅軍在那「千鈞一髮」之際,「奮不顧身」的英勇形象所感動,從而才能領悟到紅軍長徵的艱難,在情感上感受紅軍的偉大。所以理解和感悟應統一起來,相互促進。

  語文教學中的理解很重要,但是不能停留在理解階段,還要引導學生有所感悟。要觸動學生的感情,使之動情,才能有所悟。學生的感悟具有一定的個性特點,同一件事情,每個學生的感悟不同,所以感悟可以促進學生語文學習個性化發展。

同类文章

《格列佛遊記》讀書筆記

  《格列佛遊記》的藝術特色主要體現在諷刺手法的運用上,尖銳深邃的諷刺是這部作品的靈魂。  當時的英國是作者抨擊和挖苦的對象。格列佛曆險的第一地是小人國。在這個縮微的國度裡,黨派之爭勢不兩立,鄰邦之間不但想戰勝而且要奴役對方。小人國的國王用比賽繩技的方法選拔官員,為獲得國王賞給的幾根彩色絲線

世界因你不同的讀書筆記

  世界因你不同  拿出這本勵志書籍,我立刻被這六個充滿鼓勵的大字所吸引。引文介紹的李開復有著許許多多不平凡的成就: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卡內梅基隆這兩所國際頂尖名校;獲得諸多創新獎項,在蘋果、SGI、微軟、谷歌四大國際網際網路公司擔任重要職位……這些成就鑄造了一個普通人心中成功人士的形象。但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三篇)

  《文化苦旅》是餘秋雨的第一部文化散文合集。作品主要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歷史、文化散文;另一部分是回憶散文。全書的主題是憑藉山水風物以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真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構成。《文化苦旅》獲上海市出版一等獎,上海市文學藝術優秀獎,臺灣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金石堂最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精編

  《三國演義》曹操的狡詐,劉備的謙虛恭謹,孔明的小心,周瑜的胸懷狹小,每獨自一個人物都具備不一樣的性情,筆者塑造的痛快淋漓,細細品嘗,讓讀者似乎進入一種境界。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500字  在高年級,讀原著《三國演義》,它在我心中已是一本飽含人生哲理,有著非凡意義的鴻篇巨作。對裡面的人物也

水滸傳讀書筆記匯總

  水滸傳讀書筆記300字  《水滸傳》為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書中講了宋代的農民起義,揭示了中國封建社會中農民起義的發生。  《水滸傳》中共有一百零八位好漢,他們各有各的技法,而且剛剛英勇無比。殺了好多貪官和壞人,保護正義,寧死不屈,連朝廷都制服不了他們。  如果我是在這一百單八將中的一員,絕

格列佛遊記讀書筆記(匯總)

  《格列佛遊記》是以格列佛船長的口氣敘述週遊四國的經歷。由於暴風雨、上岸找淡水、遭遇海盜、被部下劫持等等種種情況,格列佛共到了四個不同的國度:「小人國」——利立浦特王國,「大人國」——布羅丁奈格王國,有著異想天開卻又不著實際想法人的「飛島國」,最後一個是由一種有智慧的馬管理的「慧駰國」。 

西遊記讀書筆記

  西遊記讀書筆記300字  我看過很多的書,比如:《瞧,這幫壞小子》、《愛的教育》……其中我最喜歡《西遊記》。  《西遊記》講的是唐僧、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和尚去西天取經,途中遇到了九九八十一難,最終他們用自己的智慧戰勝了所有妖魔鬼怪,取上了真經。  《西遊記》這本書有四個主人公,其中我最喜

伊索寓言讀書筆記(精選)

  《伊索寓言》是古代希臘人傳給後世的一部飽含生活智慧的文學作品。相傳,這部寓言集中的寓言為伊索所作,因而稱為《伊索寓言》。伊索是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著名的寓言家。他與克雷洛夫、拉·封丹和萊辛並稱世界四大寓言家。他曾是薩摩斯島雅德蒙家的奴隸,曾被轉賣多次,但因知識淵博,聰穎過人,最後獲得自由。

駱駝祥子讀書筆記

  書中的主人公——一個好強、老實,又富有理想的鄉下人——祥子。來到北平後,幹起了拉車這一行。他的理想就是買上一輛自己的車。為了車,他吃盡了苦頭。被搶、被詐,無奈成親,卻喪了妻,喜歡的人也走了。這一路上起起伏伏,坎坎坷坷。這樣無情的社會就像一瓢冷水,連希望的星火也被澆熄了。曾經向上、不屈的祥

讀《水滸》,品永恆的傳奇

  論古道今說英雄,水滸好漢稱第一。  ——題記  說英雄,說風流倜儻,善良正義;說英雄,說追求勇氣,行俠仗義;說英雄,說肝膽相照,替天行道。  《水滸傳》一部經典之作,是我國首部描寫農民起義的小說。描寫了一群不堪暴政壓迫的好漢揭竿而起的故事。這一百單八將,或身懷絕技,或足智多謀,但他們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