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話和北京話二者的比較(普通話和北京話是一回事嗎)
2023-10-04 19:00:00 1
很多朋友一直以為,普通話就是北京話,其實:
這個說法是錯的
此外,也有一些歷史文化愛好者,從某一些文章讀到,說普通話其實是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老百姓說的話
這個說法同樣也是錯的
今天這篇小文啊,老馮用大白話,跟大家簡單介紹一下,我們中國人的普通話,它是怎麼來的。
當年我們建國了,要在全中國,推廣一種統一的語言,當時立馬就有人提出來,就地取材,直接推廣北京話,就可以了。
但是,馬上有很多人提出異議,為什麼呢?
因為啊,
北京話不適合做普通話
因為兒化音、吃字、土語太多
是的,北京話的兒化音、吃字、土語太多,在建國那會,已經不純正了,已經變得不規範了,老馮我為大家舉一些例子:
例如說,北京人老王家藏了個價值連城的古董,是一個「寶貝」,這種情況,「寶貝」不能加「兒」。
但是呢,老王說「我家寶貝兒剛考上大學」,這裡的「寶貝兒」,指老王的小兒子。
所以,北京話什麼時候加「兒」,什麼時候不加「兒」,這裡面有一整套學問,你讓廣東人、福建人、湖南人拿北京話做普通話,學習哪些場合要加「兒」,哪些場合不能加「兒」,許多廣東人、福建人、湖南人,就會被你逼到想死,想自殺,為什麼呢?因為啊,這北京話的規矩,實在是太難把握了。
可見,早在建國那會,北京話已經變得不規範了,不好學了,不易推廣了。
再舉個例子,北京話還有「吃字」的習慣,也叫「吞音」,舉幾個例子:
例一:「老師好」北京話說成「老兒好」。
例二:「西紅柿炒雞蛋」北京話說成「胸是炒雞蛋」。
例三:「中央電視臺」北京話說成「裝墊兒臺」。
例四:「不知道」北京話說成是「不兒道」。
這裡面的規矩,你讓南方人去學,也是等於變相逼人自殺。
不但如此,北京話還演化出來很多土語,外地人根本聽不懂的,例如說:
例一:規範漢語說「從這裡開始」,北京話說「打這兒」。
例二:規範漢語說「最後」,北京話說「末了兒」。
例三:規範漢語說「丟面子」,北京話說「跌份兒」。
我們再看看下面這些北京話土語,看完,想死的心都有了:太難了。
所以,我國當年準備推廣普通話的時候,就發現了這個問題:北京話,兒化音太多,吃字現象太嚴重,土語詞彙太多太雜。
總之:
作為漢語
北京話不規範
不能作為普通話
是的,當時我們推廣普通話的工作人員,敏銳地發現了這個問題:北京話不能直接做普通話、不能直接在全國推廣學習。
那麼,怎麼辦呢?當年工作人員討論之後認為:
應當對北京話進行提純
然後才在全國進行推廣
是的,提純。
清末,學習正統北京官話(不是北京話)的培訓班
要先把北京話提純了,然後形成普通話,再推廣到全國各地。
提純。就像金子混雜了其他雜質一樣,先把雜質剔除掉,淘出純粹的金子,也就是說,把北京話的雜質排除掉,製作成一整套的「普通話標準語法和發音」,然後再全國推廣。
於是呢,當時有人提出個問題,說咱北京話身為幾百年歷史的正統官話,為什麼會被「說歪」了呢?也就是說啊,在1950年代,北京話裡面的「兒化」、「吃字」、「土語」,都是怎麼來的呢?住在皇城根子下,語言怎麼會「變歪」了呢?
一查,所有的人,都恍然大悟:
都是人口流動造成的
事情簡單地說,原來是這樣的:
原來啊,在過去的幾百年裡,北京是個大熔爐,大雜燴,不斷有外地人湧進來,例如山東人、河南人、山西人、陝西人……等等,這些人扎堆居住在以南城為主的紫禁城外地區,各省各地的都有,各種語言混雜在一起,所以,北京官話經過幾百年,被這些外來人口一代一代「市井化」了、說歪了。
工作組這才明白過來,原來:北京話確實屬於北京官話,但是,已經被講歪了。
所以,要把純正的、規範的北京官話,找回來。
可是,到哪去找呢?
當時我們的工作組啊,去問北京的歷史學家。
歷史學家們告訴工作組:在清朝,有一些八旗駐兵,被清廷派駐到河北一些縣去駐屯、生兒育女,例如灤平縣,那些地方,相對閉塞,人口流動很少,所以,兩三百年以前的純正的、規範的北京官話,在那裡還保存得不錯。
灤平縣位置圖
於是呢,我們的工作組,依據歷史學家的指引,找啊找,找到了位於北京以北一百多公裡的河北省灤平縣金溝屯鎮金溝屯村,果然發現,這裡的人講的北京官話,字正腔圓,沒有兒化音,沒有吃字,沒有北京話的那些市井歪音。
灤平自稱普通話之鄉,但灤平話和普通話仍有區別,只是灤平境內某些方言島完好地保存了規範北京官話
於是,工作組眼睛一亮,終於想出了解決問題的辦法,那就是:
從北京官話
的懷承片和京師片
採集標準語法和發音
編纂成普通話教材下發全國
是的,工作組發現:雖然北京話已經「變歪」了、已經不是標準北京官話了,但是,標準北京官話的發音,還在北京周邊、河北某些地方完好地保存著,所以,只要採集一下,編纂一下,就可以集成一套普通話標準語法和發音,下發全國。
所以,1953年,中央派出了工作組,到北京附近的河北各個縣城,去調查和採集標準北京官話,這些採集地區,既包括了北京城區本身,也包括了河北省灤平縣金溝屯鎮金溝屯村等等一些河北地方城鄉。
好了,說到這,我們就明白了,普通話不能簡單等同於北京話,也不能簡單等同於灤平話,普通話是一個集大成的產品,打個比方說,老王夫妻兩人死了,留下八個孩子,四處流散,各自組織家庭,失去了聯繫,後來,國家把這八個孩子的後代,一一找到,然後,把一整個家族,重新拼湊到一起。
比方也許不太恰當,但普通話的採集,大概就是這麼個意思。
如圖,灤平話不等於普通話
在文章最後,老馮為你簡單總結一下:
總結一:建國之後,我國決定以北京話為基準,推廣全國統一的語言,稱為「普通話」,並成立工作組,負責推行。
總結二:工作組發現,北京話存在大量「兒化」、「吃字」、「土語」等不規範現象,難以直接推廣到全國,必須對北京話進行「提純」。
總結三:工作組發現,在京郊以及河北省存在一些「方言島」,那裡曾經駐屯八旗兵,所以北京官話的發音被保存得較好。
總結四:所以,工作組從北京以及河北周邊,採集正統北京官話的發音和語法,編纂成全國標準普通話教材,推廣學習。
總結五:普通話不是北京話,也不是灤平話,而是工作組盡最大努力嘗試還原明清以來正統規範的北京官話的產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