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看什麼人才能成功(什麼是一生懸命)
2023-10-31 09:24:44 4
日語中有一個詞叫「一生懸命」。什麼叫「一生懸命」呢?意思就是將自己一世之命,託付給一件事。當一個人把自己的全部智慧、時間、精力、資源,甚至是生命都交給某件事情的時候,這件事就一定會取得成功。
這個世界什麼力量最強大?用自己全部生命的力量去做一件事情,這個力量是最強大的。當我們遇到一件自己喜歡並且堅信有未來有價值的事情的時候,如果我們只用全部生命的力量的50%,那這件事可能就只有50%的成功率;如果我們用全部生命的力量的80%,那這件事就有了80%的成功率;當我們用全部生命的力量的100%,那這件事的成功率就達到了100%,這不是偶然,而是必然,這不是概率,而是定律。
當我們找到人生中最重要,最適合自己的事情時,就要全身心投入,就要用全部的熱情和愛去迎接,就要全力以赴去做。不去關注會遇見什麼,也不在乎結局。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將此事做到極致,死磕到底。
福耀玻璃創始人曹德旺說,從1976年開始,他一直在做玻璃,開始的20多年,從不會做玻璃到學會做玻璃,再到後面經受住誘惑,專注做玻璃。
他說,到了2000年以後,我堅定信念只做玻璃,什麼都不做。再賺錢的東西,再大的業務我都不做,企業要有所為,有所不為。
人生進步的秘訣之一,是去關注你想要的,而不要關注於你不想要什麼。人生所能想像並且相信的,終必會實現。
將目光聚焦興趣所在,放棄可有可無的事物,專注一件事,看似是彎路,其實是人生最大的捷徑。
成功看似偶然,實則必然。沒有無緣無故的躺贏,也沒有隨隨便便的成功。專注一個領域深耕,才能從量變到質變,收穫碩果。
人生沒有急功近利,也沒有高歌猛進。妄圖快速成功的人,很可能半途而廢。只有將時間和精力,用於每一個當下的專注,聚沙成塔,匯聚成向上的能量,必能成就一番偉業。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老師在2022年五四青年節來臨之際,給全國青年朋友寫了一封信。寫這封信是回答青年朋友:「如果人生中遇到艱難時刻,該怎麼辦?」
莫言老師說:「我無法告訴你一個適合所有人的標準答案,但可以與你們分享兩個小故事」。其中的一個故事是這樣的。
莫言老師人生中的第一個至暗時刻是童年輟學。小夥伴都在學校裡上學,無憂無慮學習和玩耍,而他只能獨自一人割草、放牛,終日與孤獨相伴。
一次偶然的機遇,莫言得到了一本《新華字典》。手捧《新華字典》,他如獲至寶,幾乎每天都帶在身邊,沒事就翻幾頁,學習幾個新字。他認識的大部分漢字,都是輟學後通過翻閱《新華字典》自學得來的。這本《新華字典》也陪伴他走過那段最艱難的歲月,為其以後創作小說奠定了堅實基礎。
《新華字典》是啟蒙老師,引領莫言走上文學道路。莫言老師幾十年筆耕不輟,專注寫作,終獲諾貝爾文學獎,走上人生巔峰。
莫言老師的故事告訴我們,有一種力量堅不可摧,這種力量就是專注的力量。
很多人喜歡捨近求遠,拼命想抄近路,其結果往往是適得其反,與夢想漸行漸遠。
馬雲曾說:「一個人為什麼遲遲沒有成就,關鍵就是心比天高,認為自己能力大於天,但又不願沉下心來腳踏實地,專注做事。總是這件事沒完成,又想著去做另一件,於是每件事都沒結果!如果不能頓悟到這一點,終生難有大成就。」
當巴菲特和比爾·蓋茨第一次見面,並被問到「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是什麼?」
巴菲特和比爾·蓋茨異口同聲:「Focus」。也就是專注。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播出後,章丘鐵鍋為世人所熟知。
一口好的章丘鐵鍋,何止千錘百鍊?手工鍛造需要12道工序,18遍火候,經過1000度高溫錘鍊,經歷36000次捶打。
85歲的王立芳,從16歲就開始打鍋。他說,「36000錘,少一錘都不行,你糊弄它,它就糊弄你。」
專注做一件事,而且專注到每一個細節,精益求精,這就是所謂的工匠精神。
長時間專注一件事,才能把事情做到極致。
著名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成功的秘訣在於深耕,慢慢來才比較快。」這句話被很多人奉為成功的無上心法。當然,慢不是目的,深耕才是。
慢即快,很多有所成就的人,都是專注一個領域深耕。他們下的都是笨功夫,正是這些笨功夫,成就他們一生輝煌的事業。成功沒有捷徑,所謂捷徑,很可能是彎路或絕路。
追求速度,急功近利,反而常常背道而馳,難成大事。
童話大王鄭淵潔的《大灰狼羅克傳》一書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羅克投資建了一條高速公路,他想提高過路費,儘快回本。當他提高過路費後,發現路上的車流更少了。人們寧願多花時間,走旁邊擁擠的小道,也不願意走這條寬闊的高速公路。
迫不得已,羅克把過路費降低一半。當他把過路費降低,高速公路上的車輛迅速變多,比預期提前一年回本,而且賺了許多錢。
後來,羅克有感而發,在高速公路上立了個提示牌,上面寫著:「欲速而不達」。
越急功近利,利益常常越離我們遠去。一口吃不成大胖子,慢慢來,目標就會越來越近。
一名學僧問禪師,憑自己的資質,開悟需要多久?禪師答,十年。
學僧又問,加倍苦修呢?禪師答,二十年。
學僧繼續問,夜以繼日,不休不眠呢?禪師答,永無開悟之日。
學僧迷惑不解,禪師說:「當你只看見結果,就無法靜下心來,也就永遠得不到結果。」
不是你越努力,越下苦功,就越快得到結果。過猶不及。
急於求成,容易迷失自我,急中生亂,欲速則不達。
教皇問米開朗基羅:「請告訴我你才華橫溢的秘密,你是如何創造出《大衛》這一經典雕像的?」
米開朗基羅答道:「很簡單,我把所有不是大衛的大理石都去除,大衛就誕生了。」
世間萬事,莫不如此。
你要的是一塊石頭,而不是所有石頭。那麼,找到它,用上時間這把刻刀,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才會在某一天,看到你一直渴慕的大衛。
每個人只需做好一件事,獲取成就、財富與幸福感,其他的都可以交付他人,安安心心地享受他人的服務即可。
因此,在未來的世界裡,一個人一生也許只應該幹兩件事:一是照顧好身體,讓自己健康、輕盈、高顏值。二是用一生的時光,投入那件最重要的事。
照顧好身體,是為了有更多的機會,去享受財富、榮光、幸福、愛。專注於一件事,是為了能在熙來攘往的時代裡,尋找到一個地方,託付自己的靈魂,並得到存在價值、意義、自由,甚至是信仰。
專注首先要找到自己最喜歡的事,找到自己認為最重要的事。那麼,什麼是最重要的事情呢?
請在一張紙上,列舉出你每天要做的事情,不管什麼事,只要它佔用了你的時間,就把它寫下來。寫完了,審視一下,或者晚上總結一下,你就會發現,天吶,我這一天到晚,連一件正事兒都沒做。
你不用自責。因為大部分都一樣。
八二定律告訴我們:
80%事情是可做可不做的;80%問題是可解決可不解決的;80%人是可見可不見的;80%的時間是可以更有效的。
好,砍掉80%你認為不重要的,比如,不必須的飯局,不重要的約會,不必親力親為的事務,全部打上紅叉。然後將時間與注意力,全部用於剩下的20%的事情上。
一段時間以後,你就會看到,生活忽然變得簡單而清晰,你變得高效而優秀起來,你的業績越來越好了,你的收入越來越高了。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思維模式。這也是區分常人與精英的重要分水嶺。
常人用80%的時間做不重要的事,精英用80%的時間做最重要的事情,長此以後,社會80%的財富都由20%的人獲得。
毫無疑問,我們要成為那20%的人,分配80%的財富。成為這個20%的人,只需將自己一世之命,託付給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