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為什麼稱臘月(農曆的十二月為何又稱)
2023-10-19 11:19:57
農曆的十二月為何又稱「臘月」?
人們在描寫冬季時,常常會用到一個詞,叫「寒冬臘月」。寒冬指的是農曆十一月(又稱冬月,意即入冬了),臘月指的是農曆十二月。那麼,民間為什麼會將農曆的十二月稱為「臘月」(或蜡月)呢?
要想了解「臘月」,我們先得搞懂「臘」的含義,所謂「臘」,指的是古代每逢農曆十二月所要舉行的一種儀式——合祭眾神,「合祭眾神」叫做臘。古人都是因時而動,在什麼時間幹什麼事,進入農曆十二月了,就會從事各種各樣的祭祀儀式。
這點,許多典籍都有詳述——《玉燭寶典》:「臘,一歲之大祭。」《獨斷》:「臘者,歲終大祭。」《荊楚歲時記》:「孔子所以預於臘賓,一歲之中盛於此節。 」漢應劭《風俗通義》謂「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用大蜡,漢改為臘。臘者,獵也,言田獵取禽獸,以祭祀其先祖也。」或曰:「臘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報功也。」不論是打獵後以禽獸祭祖,還是因新舊之交而祀神靈,反正十二都是要搞祭祀活動的,都是與「臘」有關的,所以十二月又有了「臘月」之名。
將十二月稱為臘月,是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傳承的。早在周代時,不論官宦之家還是平民百姓家,年底都要舉行一次「歲終之祭」,規模之盛大隆重為一年中之最,這次祭祀活動的名稱就稱作「臘」。南北朝時期固定在十二月初八日,傳統民間都要獵殺禽獸舉行大祭活動,拜神敬祖,以祈福求壽,避災迎祥。這種祭奠儀式稱為「獵祭」。
因「臘」與「獵」通假,「獵祭」遂寫成了「臘祭」,因而年終的十二月被叫做臘月。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下令制定曆法,將冬末初春新舊交替的十二月稱為「臘月」,十二月初八日叫「臘日」。
人們之所以選擇十二月進行臘祭,因為臘月是年終歲首,冬季田事告竣,農事基本完成,農耕為主的先人們,有了大把的休閒時光。農事上是「閒」了,但人們生活的節律並未因此而放慢,他們便利用這段時間外出狩獵。一以獵物敬神,祈福求壽,避災迎祥;二可多弄些食物,以彌補糧食的不足。
直到現在,一進入臘月,各地沿續下來的傳統民俗仍然很多。比如,進入農曆十二月,許多地有有醃曬臘肉的習慣;比如十二月初八,家家會熬「臘八粥」,有些地方的人還會將「臘八粥」甩灑在門、籬笆、柴垛等上面,以祭祀五穀之神;比如十二月二十三過「小年」,許多地區都會舉行祭「灶神」的儀式,等等。其實,這些做法,都是沿襲了古代「臘祭」的某些習俗。
(圖片來自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