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節的來歷和傳統習俗(寧博講堂臘八節的由來和習俗)
2023-10-19 11:24:56 1
臘八節的由來
臘八節,農曆十二月初八日,中國人簡稱「臘八」。中國遠古時代的一種祭禮稱臘,也就是人們常在冬月用獵獲的禽獸祭祀先人以祈福避災,稱之為「臘月」。獵、臘古時相通。後來便將十二月稱為「臘月」,將舉行冬祭這一天稱為「臘日」。臘日當時並不固定在臘月初八。從先秦起,被當作「年節」歡度。到了漢代,才明確了從冬至過後的第三個戍日為「臘日」,不過在這一天並不吃臘八粥,而只是作為祭祀諸神的日子。直到南北朝時,才將臘月初八日固定為「臘八節」。人們藉此祭祀祖先和天地神靈,並祈求豐收和吉祥。農曆十二月初八,即臘八節,俗稱「臘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吉祥的傳統,一些地區有喝臘八粥的習俗。俗語有云,「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節是過年開始的標誌。
臘八節的習俗
臘八粥
我國喝臘八粥最早開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全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
臘八豆腐
「臘八豆腐」是安徽黔縣民間風味特產,臘八前後,黔縣家家戶戶都要曬制豆腐,民間將這種自然曬制的豆腐稱作「臘八豆腐」。
臘八蒜
臘八蒜,又稱臘八醋,是臘八這天用米醋泡製去皮的蒜辯,保存到除夕啟封,正好可以食用。醋則酸甜香辣,蒜則湛青翠綠,是春節期間的餐桌佳品。古代年關前,是各行各業年終清算結帳的時節,要把一年的盈虧豐欠算出來,但是臨近春節,登門討帳,顯得不近人情,於是借「蒜」、「算」同音,債主們便用送臘八蒜給債務人的方式催債。債務人見到臘八蒜,也就心照不宣,明白債主是在催還債務了。
因此,北京還流傳了這樣一句俗諺:「臘八蒜、臘八蒜,放帳的送信兒,欠債的還錢。」
臘八面
在甘肅慶陽地區臘八節一般是不喝粥的,每年的農曆臘月初八早上,家家戶戶都要吃碗臘八面。這是因為以前中國北方一些地區不產或少產大米,人們不吃臘八粥而吃臘八面。以面和各種豆類(紅豆為主)為原料,面需做成韭葉面(韭菜葉的寬度相等的麵條)備用;紅豆提前泡一晚,臘八這天用來熬湯,待水開時轉小火至紅豆熟透,中火煮麵。同時熟油將蔥花爆香,面煮好後將蔥花油潑入鍋中。
臘酒
民間自古流行在臘月釀製「臘酒」,這種風俗可以追溯到周代,稱為釀製「春酒」。臘月釀酒的這種習俗一直流傳至今,數千年未斷。釀酒所用原料南北不同,南方多以糯米,北方多用雜糧,陝北等地區還有一種用糜子製作的稠酒,過年時用來招待客人,加熱飲用,暖身開胃。因為所釀之酒是在臘月製作,所以名為「臘酒」。陸遊詩中「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描寫的就是這一飲食習俗。
麥仁飯
臘八,青海的很多農村會舉行祭祀和慶祝,大家都吃麥仁飯。青海的老人們流傳著一句話:「吃了麥仁飯,天天忙過年。」傳說,農曆十二月初八是佛祖的成道之日,成道前有牧羊女獻乳糜,用香谷及果實造粥供佛,那粥就是麥仁粥。隨著時間的推移,青海自然條件的特點,後來麥仁粥就演變成了青海的麥仁飯。現在,麥仁飯已成為青海的一道特色美食。
臘八節的傳說
傳說一
臘八節是農曆臘月(十二月)初八,起源於元末明初,據說當年朱元璋落難在牢監裡受苦時,當時正值寒天,又冷又餓的朱元璋竟然從監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紅豆、大米、紅棗等七八種五穀雜糧。朱元璋便把這些東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臘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這鍋雜糧粥為臘八粥。後來朱元璋平定天下,做了皇帝,為了紀念在監牢中那個特殊的日子,他於是把這一天定為臘八節,把自己那天吃的雜糧正式命名為臘八粥。
傳說二
臘八節來自「赤豆打鬼」的風俗。傳說上古五帝之一的顓頊氏,三個兒子死後變成惡鬼,專門出來驚嚇孩子。古代人們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認為大人小孩中風得病、身體不好都是由於惡鬼作祟。這些惡鬼天不怕地不怕,單怕赤紅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說法。所以,在臘月初八這一天以紅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傳說三
臘八節出於人們對忠臣嶽飛的懷念。當年,嶽飛率部抗金於朱仙鎮,正值數九嚴冬,嶽家軍衣食不濟挨餓受凍,眾百姓相繼送粥,嶽家軍飽餐了一頓百姓送的「千家粥」,結果大勝而歸。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嶽飛死後,人民為了紀念他,每到臘月初八,便以雜糧豆果煮粥,終於成俗。
寧縣博物館 王娟
文字、圖片來自網上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