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野農家手繪圖(農家的生活場景與悲歡憂喜猶如一幅農村風俗畫的長卷)
2023-10-19 13:41:04 3
範成大(1126—1193年)是南宋四大詩人之一,與尤袤、楊萬裡、陸遊齊名。他早年四方任職,頗有政績,晚年致仕後閒居蘇州石湖,寫下了《四時田園雜興》六十首,被稱為「田園詩人」。或許是南宋偏安一隅的時局,他對大自然中的山水泉石充滿了熱愛,同時也對升鬥小民的悲歡飽含同情與關懷,因此他的田園詩別具一格。
詩本以情志為主,緣情觸物,寫景抒情,以物言志。但範成大的《四時田園雜興》組詩卻反其道而行,另闢蹊徑運用賦法,以白描的手法展示鄉野風景和農家生活,摹寫出一幅幅農村風俗畫的長卷,在平易淺顯中流露出屬於自然和生活的清新嫵媚。
如《春日田園雜興》其二:「土膏欲動雨頻催,萬草千花一餉開。舍後荒畦猶綠秀,鄰家鞭筍過牆來。」詩人從腳下的土地寫起,生動形象地描繪了春日裡遍地湧來的田園風光:大地解凍,萬物復甦,春雨綿綿,花草發芽,綠畦苗秀,鞭筍生根。「催」字賦予春雨以人格化的特徵,仿佛一位急性子的姑娘在聲聲敦促:春天到了,快點兒開動啦!於是一晌之間花草皆開,這是獨屬於春天的蓬勃生機。萬千花草在春雨的滋潤下,迅速生芽、抽枝、長葉、開花。一眨眼山上、地下、屋後、路邊黑黝黝的土地全都搖身一變,換了鮮嫩的模樣。緊接著詩人筆鋒一轉,由山間鄉野轉到院落一隅:牆角突然冒出幾個探頭探腦的筍尖。園中本無竹,為什麼會有鞭筍出現呢?原來是鄰家的竹根由地下橫穿而來,隔牆帶來了可愛的筍尖。範成大用通俗淺近的筆觸寫出了初春的盎然生機,活潑、清新,讓人讀來不覺莞爾一笑。再如《晚春田園雜興》其十一:「雨後山家起較遲,天窗曉色半熹微。老翁欹枕聽鶯囀,童子開門放燕飛。」詩人起筆先寫山中農家雨後醒轉較遲這樣富有生活情趣的場景,言簡意賅地營造出一種難得忙裡偷閒的農家生活的愜意氛圍。一番及時雨暫緩了澆灌之勞,終日辛苦的田家終於得以多加歇息片刻。晨曦初放、曉色熹微,本是往日起床勞作的時辰,此時農人們卻尚未起身。悠閒的老翁斜靠在枕頭上愜意地聽著窗外鶯兒在鳴囀,孩童則蹦蹦跳跳地開門玩耍,連帶著屋簷下的燕子也一擁而出,飛向了遠處覓食。多麼愜意安適的光景啊!清新活脫之感呼之欲出。
《夏日田園雜興》其一:「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日長籬落無人過,惟有蜻蜓蛺蝶飛。」一樹樹梅子在夏日的陽光中變得金黃,杏子同樣不甘示弱愈加肥美。蕎麥花也正是盛開之時,田野裡一眼望去皆是雪白。花期將盡的油菜花倒顯得有些稀疏,三三兩兩夾雜在大片麥花中間。夏季白晝較長,農家抓緊天光忙活田事,一大早便出門下地,留下空曠寂靜的村莊。因此小院的籬笆旁許久無人經過,只有蜻蜓和蝴蝶繞著籬笆飛來飛去。結句以蜻蜓、蝴蝶的翩飛來襯託村中的安靜,靜中有動,更顯其靜。全詩前兩句以鮮明的色彩給人以視覺上的享受,後兩句則從側面自然表現出農人早出晚歸在田間勞作的忙碌,不著一字,盡得夏日田園風光,讀來很有意味!
《秋日田園雜興》其十二:「新霜徹曉報秋深,染盡青林作纈林。惟有橘園風景異,碧叢叢裡萬黃金。」這首詩寫的是秋天橘園與眾不同的美麗景色。深秋季節,徹夜新霜,層林盡染,原本青綠的楓林一夜之間變成了暗紅色的海洋。只有橘園風景與此迥異,碧綠的葉叢中團團金黃掛滿枝頭,盡顯生機勃然的明媚之色。全詩前兩句先是描繪深秋常見的景色:新霜徹曉,浸染楓林,蕭瑟冷暗之色躍然紙上。第三句以「惟有」二字筆鋒一轉,將視線移向風景迥異的橘園。這叢叢橘樹絲毫沒有霜打衰頹之態,反而是生機勃勃,滿眼碧綠與金黃,美不勝收。全詩通過色彩的對比,用平易的文筆勾勒出一幅紅、黃、綠相間的水彩畫,讀來自然嫵媚。
範成大的以賦為詩,並不僅僅停留在單純使用白描手法摹寫客觀事物上,更是在其中貫注了複雜的人情世態。正如徐復觀所言:「賦所描寫的事物是直接的意象,賦體之詩,之所以成其為詩,只因在這裡的事物,不是純客觀的、死的、冰冷的事物,而是讀起來感到輕輕的、溼溼的,好像有一個看不見的生命在那裡蠕動著的事物。」(《釋詩的比興》)因此,範成大的田園詩中既有田園的安閒恬靜,也有農人的艱苦勞作,既有儒家的世俗關懷之情,也有道家的人文審美之韻,讓人讀來意趣橫生、經久尋味。
《春日田園雜興》其三:「高田二麥接山青,傍水低田綠未耕。桃杏滿村春似錦,踏歌椎鼓過清明。」這首詩著重描寫的是清明節氣的景象,但與眾多描繪清明時節的詩歌不同,範成大寫的是莊稼人的清明。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時節,田裡的大麥、小麥長得一片青蔥,同遠處山上的草色別無二致,仿佛是接到了一起。低處的水田還未耕種插秧,村中桃杏卻早已花開絢爛,如同錦繡一般。農人們趁著插秧之前的清閒時段,踏腳作拍唱歌、敲鑼打鼓來慶祝節日。詩人質樸的筆觸不僅描繪出農人眼中的清明風光,也記錄下那個時代的鄉村民俗。相較於前人如「牧童望村去,獵犬隨人歸」等單調的田園詩句,範成大筆下的田園更為切實具體,也愈加富有生活氣息。
社日,在農村是祈祝豐收的重要節日。《春日田園雜興》其五:「社下燒錢鼓似雷,日斜扶得醉翁回。青枝滿地花狼藉,知是兒孫鬥草來。」詩人用簡潔的文字,先寫祭社的場面:社神廟下燃起祭祀的紙錢,敲響雷動的鑼鼓,向社神表示誠摯的敬意,傳達美好的祝願,到處都是歡騰熱鬧的氣氛。隨後村民們擺開酒席,眾人紛紛入座開懷暢飲,直至太陽西斜方罷,酣醉的老翁被攙扶著慢悠悠地歸家。接下來範成大又轉入一個細節特寫:沿途路上一片狼藉,丟滿了花草殘枝,原來是孩童們趁著社日盡情玩耍,鬧了半天的鬥百草。天晚各自回家後,辛苦尋來的花草就被一股腦兒委棄在地,這種憨傻爛漫讓老翁不覺暗笑。全詩看似無一字特別出彩,但整首詩讀完,卻能讓人感受到悠然不盡的情致。
範成大的田園詩與前人田園詩最不同的地方,在於其詩中充滿儒家的世俗關懷之情。《夏日田園雜興》其十一就描寫了種菱農民被盤剝的苦楚:「採菱辛苦廢犁鉏,血指流丹鬼質枯。無力買田聊種水,近來湖面亦收租。」首句直接點明農民採菱的辛苦。次句對其進行具體描寫:採菱採得指頭流血,血色殷紅如丹砂。身體勞累,疲憊枯瘦狀似鬼形。雖是人間,卻活像地獄一般,令人不寒而慄。後兩句詩人則代可憐的農民發出吶喊與質問:原本是因為沒有能力購買田地耕種,只能靠水種菱為生,哪能想到最近湖面居然也收起了租賦。全詩語言質樸卻飽含同情,讓人讀來滿心悲憤無奈。
《秋日田園雜興》其九:「租船滿載候開倉,粒粒如珠白似霜。不惜兩鍾輸一斛,尚贏糠核飽兒郎。」交租米的船已經滿載,等候著官府開倉收租。一粒粒米圓似珍珠白如雪,卻不能完全屬於親手栽種它們的農民。因為每收穫兩鍾糧,就得忍痛上繳官府一斛,只能把剩下的糠皮搗碎給孩子吃,用以充飢。詩人用樸素的語言和滿腔的悲憫生動地刻畫出官府的賦稅壓迫之重,字字皆是深受其害的百姓血淚化成。可以說,自陶淵明以來至唐王孟詩派等描寫農村自然景物的詩歌傳統,和從《詩經》以來直到唐代「新樂府」反映社會現實的詩歌傳統,兩者在範成大的田園詩中融合為一體,從而為田園詩的發展開拓出新的境界。返璞歸真出神入化
範成大把詩人在山水田園詩中對漁樵隱逸的呈現,還原為一種真實親切的鄉村風物與農人生活。其筆下的鄉野田間雖未像前人那般充滿禪心隱意,卻有一種從泥土中生長出來的天然清新。無論是從四季緩緩走來的百般滋味,還是自生活裡娓娓道出的細微確幸,都可謂是「繁華落盡見真淳」。看似平淡無奇,可對于田園風景以及事物的細膩描寫,卻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讓人於樸素中感受到一種簡簡單單的幸福。
如《春日田園雜興》其十二:「桑下春蔬綠滿畦,菘心青嫩芥苔肥。溪頭洗擇店頭賣,日暮裹鹽沽酒歸。」遠望農家,桑樹下成片蔬菜長得綠油油的,一畦一畦填滿了整塊田地。菘菜青蔥鮮嫩,芥苔青綠肥美,正是最適合採摘的時節。菜農把這些新鮮的菜蔬在溪頭清洗乾淨,拿到前面店頭賣上一賣。日暮時分,伴著售空的好心情,裹鹽沽酒而歸。範成大筆下的田園風光總是樸實的,賣菜換鹽酒的日常幸福就是如此簡單。這首詩雖然只用簡潔的筆觸記錄農人平凡的一天,但是在這份樸素中卻能讓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與溫馨。
《夏日田園雜興》其七:「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初夏時節的田裡雜草叢生,白天男丁下地除草,晚上女人在家搓線織布,農夫農婦們都日夜忙碌,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孩童們雖然不會耕田也不懂紡織,卻並沒有閒著。他們小小年紀就已經在茂盛成蔭的桑樹底下學著種瓜了,可見其天真爛漫和純真樸實。詩人用清新的筆調,對農村初夏時節緊張而又和諧的農家勞作場景進行了細膩的描寫。這種人與人、人與自然間的和諧相處,讀來總是意趣橫生,其樂融融。
《冬日田園雜興》其七:「撥雪挑來踏地菘,味如蜜藕更肥醲。朱門肉食無風味,只作尋常菜把供。」寂靜寒冬裡,鵝毛大雪是唯一的顏色,菜園中也積滿了層層疊疊的厚雪。詩人撥開棉被般的雪層,找尋下面的踏地菘。回家後將踏地菘洗淨清炒,品嘗起來清甜如蜜藕,但較之真正的蜜藕來說更加肥美濃厚,回味悠長。詩人尤愛這踏地菘的美味,因而不覺感嘆:「富貴人家那些吃肉的傢伙哪裡知道踏地菘的真正風味,這麼好吃的踏地菘在他們眼裡不過是尋常蔬菜罷了!」「春初早韭,秋末晚菘」,範成大抖去了菘的酸腐文化氣,將它還原成泥土裡長出來的樣子。回歸到乾淨簡單的事物本身,細品可得生活中的真味。
《冬日田園雜興》其八:「榾柮無煙雪夜長,地爐煨酒暖如湯。莫嗔老婦無盤飣,笑指灰中芋慄香。」漫長寂靜的雪夜,農舍中燃著劈好的柴火取暖。地爐上煨著酒,喝一口暖烘烘的,仿佛熱湯似的。後兩句轉靜為動:不要嗔嘲老婦沒有盤盛的果品食物,你看她笑著指向那爐灰中埋著的幾顆芋慄,已經飄散著香噴噴的味道了。在動靜結合的描寫中,詩人活靈活現地描繪了冬日鄉村常見的一道風景:長夜漫漫中烤火煨酒,再燒上芋頭慄子。場面溫暖,眾人盡歡。爐灰裡的芋慄是冬天特有的味道,它去除了過分講究的精緻,反而收藏了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真摯和幸福,是獨屬於農人的田園生活美。
總而言之,範成大的田園詩突破了以往田園詩清新隱逸的主調,增添了泥土和血汗的氣息。對一年四季中農村勞動和日常生活的書寫,使得範成大的田園詩中瀰漫著生活煙火氣和人文關懷,從而開拓了田園詩的新境地。他的田園詩於簡單中見真諦,於樸素中見幸福,充滿了泥土、季節、人情的味道,讓人讀來頗有滋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