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鄉塘歷史(西鄉塘名字的由來)
2023-10-19 15:51:08 1
在南寧待的時間越久越覺得南寧話很有趣。
有些話如果你用普通話來表達可能得用上三兩句才能說清楚講明白,但是有時候南寧話用一個字就能演繹得淋漓盡致。
舉個例子:說形容一個人老土、沒有見識或者穿衣打扮不夠時尚靚麗,在南寧話裡一個「nen」就概括了以上所有的意思。
體現了漢語言的博大精深又彰顯了地方語言的趣味性。
「nen」可以形容人、事物和一切你認為老土、不入時的東西。
比如我曾經就聽到有老鐵說過:7大城區裡,西鄉塘的名字最「nen」。
有老鐵說西鄉塘「nen」,名字帶有那麼點農村氣息,但是有多少人知道「西鄉塘」三個字背後的故事?
咱們這就走進正文。
南寧七大城區,TA的名字最nen?
老鐵們,問你們個問題,南寧的七大城區中,哪個城區的名字最特別?
我想很多老鐵的答案一定是:西鄉塘。
七大城區,青秀、興寧、江南、邕寧、良慶、武鳴,每個城區名都是倆字兒,三個字的名兒西鄉塘是獨一份。
而且在很多老鐵眼中,西鄉塘的名字還有點泥土氣息,與現代化的城市風貌很不協調。
具體咱們來看看度娘的解釋。
西:
1.方位詞。四個主要方向之一,太陽落下去的一邊。2.(Xī)西洋;內容或形式屬於西洋的。3.姓。
鄉:
1.農村。與「城」相對。2.自己生長的地方或祖籍:家~。故~。3.本地的:~土。4.行政區劃單位。在縣之下。5.古又同「嚮往」的「向(xiàng)」。
塘:
1.堤岸;堤防。2.水池。3.浴池。4.室內生火取暖用的坑。5.姓。
如果按照大眾通常對「西」「鄉」「塘」三個字的理解組合在一起就是:西邊鄉下的水池。
有友仔說,西鄉塘如果用圖片表示,是這樣的。
可是我們眼中的西鄉塘明明是這樣的:
這樣的:
這樣的:
這樣的:
明明是一個好看、人多、接地氣的城區,卻起了這麼一個濃厚鄉土氣息的名字,好比一個大美女名字叫翠花。所以,有人說西鄉塘是一個被名字耽誤的城區。
西鄉塘的名字是這麼來的
其實,以前西鄉塘區並不叫西鄉塘區。
把時針往回撥到18年前,2004年南寧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行政區劃分調整(也是在這一年,邕寧區、良慶區開始登上歷史舞臺,這是後話了。)
這次行政劃分撤銷了南寧市城北區、永新區,成立西鄉塘區,並且把原永新區和城北區(不含原永新區江西鎮的同新等10個村)劃歸西鄉塘區管轄,西鄉塘區人民政府駐大學路。因為城區內有西鄉塘這個老地名而定為城區名。
當年國務院同意南寧城區行政區劃調整的批覆
那麼可能有老鐵要問了,西鄉塘到底是指哪裡?
在老南寧眼裡,西鄉塘特指廣西民族大學一帶。據了解相思湖畔有個西鄉塘村,以前還有一條西鄉塘街。後來,逐漸演變為泛指南寧市的西北部。「城北區」更名「西鄉塘區」本來就是正本清源。
南寧相思湖
然而有不少聲音認為西鄉塘區不如原來的城北區好聽,和其他城區名字比起來顯得土裡土氣的,沒有現代化城市的感覺。
其實,全國不少地方名字中帶「塘」的也不少。比如杭州的錢塘新區、香港的九龍塘豪宅區。這些地名原汁原味地體現當地的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也沒有人嫌棄這些名字有鄉土氣息。
老地名,是一種文化印記,是有當地人的歷史情感在裡面的。
北京的中關村,深圳的蛇口夠土夠村了吧,甚至還有點不吉利(中關村以前是太監的墳地)你看影響到人中關村、蛇口在全國高新技術的領軍地位了嗎?
北京中關村
老地名是一個重要的地理標誌,是城市記憶傳承重要的紐帶。嫌棄西鄉塘名字不好聽的人多半不了解西鄉塘的歷史。
那麼「西鄉塘」三個字,背後有什麼故事?
西鄉塘到底是什麼「塘」?
如果你真的從字面意思去理解西鄉塘是西邊鄉村的水塘,那麼你就大錯特錯了。
相傳,「西鄉塘」三個字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洪武十四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西鄉塘的「塘」字,在這裡可不是水池、魚塘的意思。
關於「塘」的意思,和古代信息傳遞有關。
我們都知道,古代沒有電話、電腦、微信這些通訊工具,信息傳遞,都是靠人力傳送為主。A地發生的事要傳到B地,人騎馬,一切順暢,那兩三天後知道都是正常的,十天半月才知道也不算遲。
畢竟人和馬都有個體能限度,人要吃飯,馬要吃草,要休息,不可能一人一馬從頭跑到尾,這樣的信息傳遞速度,往往就容易誤事了。
為了加快信息傳輸,古人就建立起了驛站傳輸系統,開發了驛道。
A地有事要傳送到B地,派出的人只要沿著各地驛站路線,到了驛站,該換馬換馬,該換人換人,該吃時吃,該休息時休息。人停馬停傳遞的公文信息不停,極大保證信息的時效性。六百裡加急,八百裡加急,實際上就是通過這些驛站一段路一段路的接力傳送。
這些驛站,在歷史發展中,也叫驛遞,塘鋪,駐守的人的就叫驛兵,塘兵,鋪兵,是由官府拿糧餉的人員編制之一,主要就是專職幹送公文、信息的活,小到日常的縣內各級公文公告向各鄉村的傳達,大到這種六百裡,八百裡加急公文的傳送,都是驛兵,塘兵的事。
漢朝時的驛路,每十裡設置一長亭,每五裡設一短亭,供行人休息、話別,所以南寧市有五裡亭、十裡亭。
到了清朝,制定了郵驛單位(也是軍事單位)則以「十裡一塘」設置,而西鄉塘距離五裡亭約為十裡,恰好是一個驛站,又地處南寧西部,因此取名「西鄉塘」。
而這一制度很典型地體現在南寧往賓陽方向的地名上:如二塘,三塘,四塘,五塘,六塘,七塘,八塘,九塘,等等。
舊時南寧地圖
後來這些驛站就開始聚集人,人多了就形成村鎮。
民國時由驛站衍生而來的塘墟,圖為南寧九塘墟
所以「塘」,是古代郵驛制度和軍事建制的單位。也指的是一個距離長度的單位,也是一個行政單位的名稱。
「十裡一塘」的這種說法,現在只有老一輩,老老一輩的人才有體會了。
南寧的地名,應該多保留歷史文化特色
表面上看,西鄉塘三個字的確不夠高大上,老地名往往是城市歷史的記憶的重要一環,一味追求高大上的名字反而失去了原本的韻味。
其實,大學路原名叫西鄉塘路,全長約12公裡,這條路東接北大路西至繞城高速,早在1928年就修建了,一路上有五裡亭、十裡亭、西鄉塘三個重要的驛站節點是南寧向西的重要通道。
在這裡和老鐵們分享一段關於西鄉塘路的歷史故事。
當年張雲逸在領導百色起義前夕指揮「南寧兵變」的第一槍就是在西鄉塘打響的。西鄉塘路留下了革命先輩們為國奔走的足跡,這是一筆寶貴的城市財富。
西鄉塘路一名,在全國也僅此一條。
然而西鄉塘路更名為大學路後,參照民族大道的修復道路、景觀綠化提升、路幅拓寬並且覆蓋了地鐵1號線,大學路成了「廣西書香學府第一路」。
西鄉塘路變成大學路,顏值提升了,叫起來確實大氣、響亮了。但是極具辨識度和歷史特色的名字沒了,大學路一下子就泯然眾人。且不說咱大學路上有幾所大學,就叫一聲「大學路」估計全國有幾十個城市要舉手喊到。
大學路 來源:南國早報
在南寧有很多老地名原本有著豐富的文化傳說和歷史故事,但是這些老地名卻沒能好好傳承下來。名字改變之後,城市的歷史傳承也脫節了。
就比如說在江南有一條圭貝路,老鐵們看到這個名字你們會想到什麼?說實話圭貝二字真的很難讓人一眼就悟出背後的含義。
其實這條路原名叫龜背路。傳說宋朝的時候,南寧修築城牆,被九隻烏龜破壞,留下了「一網九龜」的傳說。
其中有一隻烏龜來到江南亭子附近,被亭子的雷廟尊神聞太師鎮住,烏龜化為石頭,行人踏過龜背此處便得名「龜背路」。
改名圭貝路,雖然音還是這個音,但是文字背後代表的意思卻截然不同。現在江南客運站附近還保留著龜背橋,但是龜背路卻消失在了城市的記憶裡。
在南寧,很多老地名只留存在老南寧人口口相傳之中,比如雙孖井、大樹腳、水塔腳、自治州……知道這些地名的南寧人越來越少。
這段算送的
還在嫌棄西鄉塘名字老土嗎?西鄉塘才是南寧幾大城區中最有歷史厚重感的名字。三個字記錄了南寧城市的發展,有城市的情感和記憶在裡面,這比任何高大上的名字都來得有趣、有意義得到多。
在我看來,西鄉塘的名字不但好聽,而且好記。像四字弟弟一樣,名字足夠特別,別人可能一下子記不住他的臉,但是足夠特別的名字卻能讓人快速記住這個人。
和老鐵們分享一個故事。
我娃剛上幼兒園那會,班上28個小朋友,其中名字叫yì chén的有4位小朋友。老師很容易對著李yì chén去叫張yì chén,如果不帶姓氏點名,一聲yì chén四位小朋友齊刷刷的站起來……
名字包含了父母對孩子的美好祝願,但是千篇一律的名字之下,卻增大了老師去了解孩子、關注孩子的難度,可謂得不償失。
老地名也一樣,其不單單是某一地某一物的地方名稱的符號,還是一種有極其深厚底蘊的根性文化,它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筆價值連城的財富。
還是那句話:你強任你強,我住西鄉塘。
參考資料:
「西鄉塘」與老地名
廣西人文:南寧到崑崙關,一塘到九塘,隱藏著二千餘年的古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