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ed有望崛起嗎(OLED有望邁入快速成長期)
2023-10-19 04:37:40 1
日韓企業仍然處在第一梯隊,中國在產業鏈的參與主要集中在中下遊,但未來勢必會向薄弱的上遊進擊。
出品|每日財報
作者|劉陽
最近外界傳出消息,華為自研的OLED驅動IC晶片實現了新突破,已經完成流片,今年可實現量產。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驅動IC晶片市場前三位企業都來自韓國,其中僅三星一家獨佔75%的份額,其次是Magnachip,佔據20%。相比之下,國內廠商佔的份額不過1%,華為的突破或將打破韓國在該領域的壟斷地位,引領國產面板問鼎全球頂尖產品行列。
另一方面,《每日財報》注意到,自今年6月開始,電視液晶面板全面漲價,中小尺寸電視液晶面板價格上漲幅度最為迅猛,32英寸至55英寸電視液晶面板價格上漲幅度皆超過40%,其中55英寸價格累計增長51美元,32英寸價格漲幅甚至超過70%。
受到多方利好消息的刺激,二級市場上的OELD板塊的熱度被點燃。
什麼是OLED?
開門見山的說,OLED就是顯示面板的一種,目前常見的顯示技術包括LCD(液晶顯示器)、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OLED)、電泳顯示器、以及新興的Micro LED(微型發光二極體)顯示技術等,各種顯示技術均具有獨特的特點及應用領域,其中LCD和OLED是目前應用最廣的技術。
OLED目前平均尺寸相對較小,應用最大的領域是智慧型手機,佔比69%,其次是可穿戴設備和家用電器及電視,佔比分別為10%、8%。按驅動方式分類,OLED可分為主動式(AMOLED)和被動式(PMOLED),其中應用於顯示屏幕的主要類型為AMOLED,即有源矩陣有機發光二極體。
這裡需要說明一下,雖然PMOLED技術十分成熟,但受限於發光型態與材料特性,大型化與全彩化不易,因此多以Player等小型裝置為主。AMOLED的崛起則在2009年之後,隨著韓國廠商對於AMOLED面板技術的大量投資,特別是Samsung Mobile Display(SMD)大量採用AMOLED面板至旗下自有品牌的手機當中,品牌威力爆發,因此大幅度帶動了AMOLED面板的出貨與營收表現,而且使用OLED可以讓智慧型手機變得更薄、更輕、可摺疊,因此OLED屏幕成為眾多手機廠商的共同選擇。
隨著智慧型手機的不斷普及發展,OLED的市場紅利明顯,OLED在智慧型手機觸控面板上市佔率預計在2020年達到37.7%。Informa Tech發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OLED面板全球發貨量達734百萬片,比2018年上升了近20%,前瞻產業研究院預計2020年全球OLED出貨量按照保守估計的複合增長率也將達到15%,那麼全年出貨量將達到約826億片。
另一方面,作為第三代顯示技術,OLED的應用市場空間還體現在對LCD的替代上,OLED的滲透率與其成本直接相關,而其成本又直接與生產良率相關。如果組件和材料價格合理,生產良率超過80%時, OLED成本將低於LCD,如果這種情況變成事實,那麼OLED將憑藉其性能優勢大規模替代LCD。
差距即目標,挑戰即機遇
從產業鏈的脈絡來看,液晶面板的產業鏈可以分為上遊材料,如玻璃基板、彩色濾光、驅動 IC、偏光片、液晶等;中遊組裝則是電源管理、控制集成電路、液晶面板(陣列、成盒、模組);下遊則是電視、智慧型手機、筆記本等面向用戶的終端產品。
從全球範圍內來看,OLED產業上遊市場仍然以日韓歐美廠商為主,市場集中在日本出光興產、堡土谷化學、美國UDC公司以及一些韓國公司。而產業鏈格局來看,中國OLED行業主要集中於中下遊面板的製造,在上遊材料與設備領域仍是發展短板,但這些領域卻是未來掘金的主要方向,製造設備成本和有機材料成本佔比居第一、二位,分別為35%、23%。
先來看一下設備領域,在雷射、檢測設備和組裝設備領域有多家國內的上市企業正在形成自己的技術優勢,但在一些高端設備領域,本土公司還有明顯的不足。在面板檢測環節,精測電子已成長為國內面板檢測設備龍頭,產品覆蓋LCD、OLED 等各類平板顯示器件,但需要客觀的認識到,壁壘最高的Array 段檢測設備基本還被國外及臺灣廠商壟斷。
國內OLED產線中高端雷射裝備仍由韓國企業主導,大族雷射等本土雷射設備企業持續研發投入,在雷射切割、 雷射修復、雷射剝離等設備領域已滲透入國內面板廠商生產線,但在技術含量最高的ELA設備領域,市場基本被AP Systems、Tera semicon、Viatron 三家韓國企業佔據,中國企業任重而道遠。
驅動晶片在OLED中的地位非常高,無論是 LCD 還是 OLED,都需要驅動晶片(大屏幕可能還需要多個),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屏幕最終的顯示效果和壽命。此外,一些屏幕廠商的特色功能,色準、灰階、色深等表現,都和驅動 IC 有關。文章開頭的時候我們提到了華為對於驅動晶片技術的突破,餘承東表示,現在華為設計的28nm OLED驅動晶片已經成型,並且將會在今年的年末進行批量的生產。
與此同時,我們國內自主研發的光刻機也已經達到了量產28nm的能力。根據外界的消息推斷,華為的這些晶片很可能將被安裝在其明年推出的智慧型手機和電視上。如果晶片可以量產的話,必將在很大程度上緩解我們對於國外驅動晶片的依賴,此前三星、LG等公司斷供華為面板,原因其實就跟驅動IC有關,因為驅動IC使用了ARM的架構,其中有美國的技術限制。
在此之前,韓國公司幾乎壟斷了OLED驅動晶片的全球份額,三星一家就佔據75%的份額,Magnachip佔了20%,而國內廠商佔的份額不到1%,華為此次的技術突破可謂是意義深遠。
我們再來看一下上遊化學材料領域,OLED 材料是 OLED 面板的核心部分,從結構分析,OLED 有機發光材料包括空穴注入層(HIL)、空穴傳輸層(HTL)、有機發光層(EML)、電子傳輸層(ETL)、電子注入層(EIL)。OLED 材料的生成需要經歷化工原料、中間體、粗單體、終端材料四個環節,其中由粗單體到終端材料環節中的升華工藝技術壁壘較高,是國產化推進的主要問題所在。
具體來看,我國企業主要集中在中間體和粗單體領域,在利潤較高的OLED有機發光材料成品(終端材料)領域佔比較低,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的研究數據,空穴層注入/傳輸材料、電子層注入/傳輸材料在國內市場供應佔比 12%左右,而發光層材料供應佔比不足 5%。
但國內有一批正在崛起的公司,科創板上市企業奧來德深耕上遊製造領域,逐步推動國內 OLED 蒸發源設備與終端有機發光材料國產化,目前國內蒸發源市場佔有率達 58%,研發出的OLED材料有500餘種,可量產近70種,公司也是國內面板廠商已招標採購的6代 AMOLED線性蒸發源的唯一國內供應商。此外,萬潤股份、鼎材科技、夏禾科技等企業在化學材料領域也都有斬獲,但目前並不具備和海外企業競爭的實力。
全球面板產業形成了中國、日本、韓國以及中國臺灣地區四足鼎立的格局,日韓面板企業掌握著大多數的上遊基礎原材料和元器件,而中國與中國臺灣地區面板企業更多地則充當了全球面板產業加工者的角色。在面板製造領域,三星在全球範圍內一家獨大,是當之無愧的龍頭企業,作為全球手機第二大生產商,三星自給自足的面板供應仍然佔據市場主導地位。
根據群智諮詢發布的2019年全球OLED面板出貨量排名,三星顯示、京東方、和輝光電顯示屏出貨量位列全球前三名,三星以85.4%的市佔率位列榜首,而排名第二的京東方只佔3.6%。京東方2019年AMOLED智慧型手機面板出貨近1700萬片,同比增長約286%,位列大陸AMOLED面板廠首位,進入2020年,隨著新產品訂單的交付及擴大了客戶結構,開拓了除華為之外的其他品牌客戶,未來可以期待。國內廠商中除京東方外,和輝光電、維信諾和深天馬的表現也相對較好。
目前行業的發展格局相對比較清晰,日韓企業仍然處在第一梯隊,中國在產業鏈的參與主要集中在中下遊,但未來勢必會向薄弱的上遊進擊。像華為傳出的這種利好消息在未來應該會大概率源源不斷的到來,國產替代和產業升級的大趨勢是不會變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