侏羅紀世界3細思極恐的細節(侏羅紀世界3史前巨獸回歸)
2023-10-19 18:12:38 2
《侏羅紀世界3》:史前巨獸回歸,卻被人類搶走了風頭,這樣的《侏羅紀》讓人實在愛不起來!
不知不覺,侏羅紀世界也來到了第三部。作為環球影業三個最重量級IP,《速度與激情》系列在經歷了第七部的高峰過後就一直在走下坡路,而《卑鄙的我》雖然接連兩部續集作品全球票房過十億美元(包括《小黃人》),卻仍掩飾不住其口碑的極速下滑。
事實上,《侏羅紀世界》的日子也不好過,2018年的第二部續集作品不僅北美、全球均出現票房倒退,口碑更是被觀眾和影評人群嘲,或許是想保住《侏羅紀》這個金字招牌,也為了能夠更大程度攫取觀眾口袋裡的鈔票,本次第三部在保留前兩部的主要演員陣容外,還破天荒將《侏羅紀公園》老三部曲的主角悉數請來,讓他們與歐文、克萊爾一起並肩作戰,組成龐大主角團,為觀眾帶來一場聲勢浩大、驚險刺激的未知世界旅程。
從最後呈現出的效果來看,環球影業做的還不賴,它並沒有刻意營造和聚焦老演員、老角色的回歸,而是將他們的情節有序納入整個故事體系,對於沒有看過老三部曲的觀眾來說,不會因為他們的突然出現顯得違和和不適,而對於老觀眾,在看到格蘭特博士、塞特勒博士、馬爾科姆等聯袂登場,本身就足夠掀起一波回憶殺。
不過,雖然敘事節奏和場面明顯比第二部有所提升,但作為「世界」三部曲的完結篇,本片仍然呈現出視覺效果出眾與故事主題不匹配等毛病,更遠沒有達到《復仇者聯盟4》那種時代終結篇的高度和讓人熱血沸騰的飽滿情緒。
一、模糊不清的主題
從九十年代開始,侏羅紀這個IP主題就一直非常鮮明,即強調與人類文明對立的那種野蠻而強大的自然法則。
2015年重啟版的《侏羅紀世界》,又加入了人類對科技的開發和濫用,導致傳統自然規律屢屢被打破、從而影響人類自身的擔憂,到了第三部影片則徹底放飛自我,在主創們的設想下,恐龍被重新復活不僅不會危及到人類安全,相反,只要管控得當,它們甚至還可以和人類和平共處,共同創造美好家園。
這種過於聖母心的設定,固然非常符合當今歐美偏「左」的社會主流傾向,也能夠滿足諸多觀眾對美好事物的嚮往,然卻根本經不起推敲。畢竟恐龍不是寵物,當它們的攻擊性和危害性得不到有效控制時,其帶來的後果足可以毀滅人類引以為傲的現代文明,寄期望人類與恐龍和諧共生,這種想法本身就過於童話、不切實際。
其實,如果本片能夠牢牢把握這個主題去發展,雖說有些假大空經不起推敲,但至少還算觀點鮮明,可電影野心卻很大,在恐龍的基礎上,它還加入利用遺傳學去改變物種基因,並為此引發一起波及人類糧食危機的巨型變異蝗蟲災難。
先不說這樣的設定與觀眾期盼看到的恐龍大戰背道而馳,即使影片想進一步擴大自己的世界觀,也不應該在這樣一部類似完結篇的續集中去表現,這樣帶來的後果是「繼承」和「延續」兩者之間均沒有把控好,更讓本片的主題變得四不像,缺少重點。
二、故事線的飄忽不定
本片大多數時間都由兩條主線來推進,一條是新版三部曲兩位主角歐文和卡萊爾的尋親之旅,另外一條則是老版三部曲兩位主角格蘭特博士、塞特勒博士追查變異蝗蟲源頭,誤打誤撞中救下歐文和卡萊爾的養女梅齊,從而徹底改變了兩人之間的關係。
兩條線最後在生物合成公司匯聚到一起,過程中又加入了女飛行員凱拉、博士馬爾科姆等人,使得主角團隊人數為歷代之最。
這樣的好處確實可以增加敘事的趣味性,演員之間的碰撞也能夠擦出足夠火花,但人數太多的直接後果是每個人的戲份均被稀釋,從而出現角色刻畫不夠深刻等問題。
例如老版重要角色馬爾科姆明顯存在感不足,除了關鍵時刻起到調節氣氛作用,並沒有太多實際用途,而性格較為出彩的凱拉又由於鋪墊太少,導致她突然決定放棄賺錢、幫助歐文和克萊爾尋找女兒的動機不夠充分,甚至有些牽強附會。
不過,三位女性角色倒是繼承了系列一貫彪悍的傳統,打怪、奔襲、野外生存一個都不少,危險來臨時不靠男性自己也有能力解決,完全頂起了一片天。
電影的節奏前松後緊,尤其前半部分文戲太多、太長,雖然用意是刻畫歐文、克萊爾與養女之間的感情,為後期的尋親做好鋪墊準備,但對於一部商業大片,尤其主打恐龍的「侏羅紀」系列來說,這樣的節奏實在讓人很難忍受,如果能夠刪減壓縮十幾分鐘,效果可能會好很多。
一直到梅齊被綁架,歐文和克萊爾來到馬其它後,本片才開始漸入佳境。街頭被改造的迅猛龍追擊是影片的第一個高潮,為體現這種追擊的緊張感和壓迫感,影片用兩種道具來襯託,一是凱拉的駕車狂飆,二是歐文騎摩託穿街走巷,由於兩種交通工具適用於不同道路,可呈現出完全不一樣的逃亡方式,再加上之前克萊爾奔跑在臺階和走道時迅猛龍一路跟蹤造成的破壞,強烈的對比讓觀眾有身臨其境、想逃又擺脫不了死亡威脅的渺小和無奈。
作為一部面向家庭觀眾的娛樂大片,電影後期還是未能免俗回歸美式親情的傳統老路。梅齊經歷諸多苦難和生死考驗,認識到養父母對自己真誠而無私的愛,同時揭曉了克隆本體的身世後,也徹底明白了自己來到人世間的意義。
還有格蘭特博士、塞特勒博士兜兜轉轉幾十年終於走到了一起,也算還了觀眾一個長久以來的心願。
只不過,這些老掉牙的雞湯和溫情放到一部主打恐龍的電影中,怎麼也讓人覺得是在拖延和浪費時間。更奇葩的是,作為本片重要人類反派,路易斯.道奇森表現的就像一個小丑,不管行事風格、亦或災難來臨時的反應,以及最後悲催的死亡,不僅讓人看不到他的聰明和狡猾之處,反而有種搞笑和滑稽,堪稱最讓人失望角色。
三、恐龍角色缺乏驚喜
如果問侏羅紀系列最大的看點是什麼,大部分觀眾都會回答看恐龍。確實,對於這個享譽幾十年的IP,觀眾一直對它不離不棄,正在於電影總可以用各種極具特徵和辨識度的恐龍,去滿足人類對未知領域的渴望和探求。
系列第三部新出現的恐龍不多,且大部分時間都是驚鴻一瞥。火盜龍作為侏羅紀世界中第一次出現的帶有豔麗羽毛恐龍,其作用卻不過是為歐文進入生物合成公司山谷製造一點障礙,而微角龍這種體型較小的植食性恐龍,除了賣萌吸引觀眾的眼球外,實際並未對故事發展起到一絲作用。
還有大名鼎鼎的鐮刀龍,雖然出場時給足了鏡頭,並且在霸王龍與南方巨獸龍的對決中起到了關鍵性作用,卻無奈本身特點不夠鮮明,沒辦法轉化成觀眾記憶深刻的點,最後還有讓人極端失望的南方巨獸龍,前面鋪墊許久,以為會如何強悍、不可一世,甚至成為繼霸王龍後又一個童年忘不掉的噩夢,沒料到幾下就被霸王龍和鐮刀龍配合幹掉,死的窩囊至極,而這段本可以成為影片最高潮的三龍大戰,也因為時長太短、不夠激烈草草收場,平淡到還不如主角與恐龍之間的單挑。
侏羅紀系列和怪獸宇宙電影一樣,觀眾真正想看的東西是恐龍如何把人類追的四處逃亡,以及它們之間的各種弱肉強食,人類扮演的角色更多是推進故事發展,不應該喧賓奪主去搶恐龍的風頭,否則,喪失足夠有魅力的恐龍,會讓這個系列變得和其他電影沒有什麼不同,而一旦出現這種情況,侏羅紀系列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
好在電影的結尾並沒有把所有出路都堵死,反更像一個開放式結局,所以,儘管本片號稱《侏羅紀世界》的完結篇,卻完全可以過個幾年又重新軟式重啟,只不過,希望下次再見侏羅紀的時候,環球影業能夠解決好人類與恐龍之間的戲份分配問題,不要重蹈這部的覆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