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飛感人事跡真實故事(青山有幸埋忠骨)
2023-10-19 11:48:19 3
杭州嶽王廟,位於杭州西湖畔,坐北朝南,背倚棲霞嶺,面朝西湖。嶽王廟始建於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原為智果觀音院舊址,後改為褒忠衍福禪寺,明景泰年間改名「忠烈廟」。現存建築為清朝康熙五十四年(1715)重建,1979年文革後重新修整。杭州嶽王廟由忠烈廟、啟忠祠、墓園三部分組成。
西湖是婉約的,是詩意的,是人文薈萃的地方,但是西湖也是鐵血的,是錚錚鐵骨的,杭州是南宋都城臨安,是嶽飛被害的地方,也是英雄埋骨的地方。碧血丹心坊,概括了嶽飛的氣節,其鐵血忠魂為西湖這片溫潤之地點染了濃重的一筆。
嶽飛(嶽武穆,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字鵬舉,宋相州湯陰縣(今河南湯陰縣)人,抗金名將,中國歷史上著名軍事家、書法家、抗金英雄,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首。代表詞《滿江紅·怒髮衝冠》。從二十歲起,嶽飛曾先後四次從軍,參與指揮大小戰鬥數百次。紹興十年(1140年),揮師北伐,大敗金軍,逼近北宋故都開封,後被誣陷入獄。1142年1月,嶽飛被宋高宗和秦檜等人以莫須有的罪名,與長子嶽雲和部將張憲一同被殺害。宋孝宗時嶽飛冤獄被平反,改葬於西湖畔棲霞嶺,追諡武穆,後又追諡忠武,封鄂王。自嶽飛被害數百年來,以後的歷朝歷代,嶽飛都是中國人心目中的民族英雄,為眾人景仰,萬世追悼。
嶽王廟正門的楹聯:「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裡路雲和月」,出自嶽飛的《滿江紅》,是原國防部長張愛萍將軍所題寫的。
正門背面是「氣壯山河」匾,是鄧廣銘書,鄧廣銘(1907~1998)中國歷史學家,復旦大學教授,曾撰寫《嶽飛》一書。
忠烈祠兩側的配殿,東廡是祭祀烈文候張憲的烈文候祠,西廡是祭祀牛皋的輔文候祠,二人都是嶽飛愛將,跟隨嶽飛轉戰多年,戰功卓著,也先後被秦檜所害。
因嶽飛拒當年大理寺官吏何鑄等人嚴刑拷打嶽飛,逼他在預先擬定的假供詞上畫押,嶽飛滿腔悲憤之中連書了「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個大字。忠烈祠上的「心昭天日」匾,是1979年重建嶽王廟時葉劍英元帥題寫,沒有落款,大約是葉帥表達對嶽飛的敬仰吧。
1979年由浙江美術學院教授陳長庚等人創作的嶽飛坐像,這尊像高度達4.75米,一改過去的文官形象,這尊嶽飛塑像一身武官裝扮,頭戴紅纓帥盔,身穿紫色蟒袍,臂露金甲,足登武靴,右手握拳,左手按劍,雙目正視,英氣勃勃,令人肅然起敬。
忠烈祠內兩側壁有明代浙江參政洪珠題寫的「盡忠報國」四個大字,和壁畫,有嶽母刺字、朱仙鎮大捷等。
壁畫「被迫班師」。忠烈祠的壁畫是浙江美術學院創作於1981年。
靖康之變後,北宋滅亡,在嶽飛應招參軍前,嶽母為讓兒子牢記國讎家恨,洗雪國恥,在嶽飛背上刺下「盡忠報國」四個字,用來激勵嶽飛抗擊金兵,收復中原。
啟忠祠,原是祀嶽飛父母,現今改作嶽飛抗金史跡陳列室。啟忠祠院內有一水池,南面就是嶽飛墓園區。
這是重建嶽飛墓時,原址出土的南宋石翁仲,說明此處是南宋以禮改葬嶽飛之處。
原西泠印社社長沙孟海所書嶽飛的《滿江紅》詞,這首詞是我最喜歡讀的詞之一。
王曰: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惜死,不患天下不太平。嶽飛這句名言流傳後世,正是他高風亮節的集中展現,是赤膽忠心的愛國英雄,因此為後世人所敬仰。
墓闕後重門旁有對聯一副:「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奸臣」。是說棲霞嶺下嶽飛墓前,鑄有四個奸臣像。相傳當年嶽飛在風波亭遇害後,獄卒隗順感念於嶽氏父子忠勇,私下偷偷背走遺體私下安葬,並掛玉環、種桔樹標記。直到宋孝宗給嶽飛平反後,1162年,嶽飛被害後21年,朝庭以禮改葬,隗順後代才將嶽飛遺骨重新遷葬棲霞嶺現址。
秦檜,王氏、張俊、万俟禼四個陷害嶽飛的奸賊鐵像跪在嶽飛墓前,受萬人唾罵。自明正德8年以來已經歷經8次補毀,9次重鑄。
精忠園埋葬著南宋抗金名將嶽飛及其長子嶽雲,現在的墳塋是1979年檢修時按南宋風格設計的。墓碑刻有「宋嶽鄂王墓」。嶽飛墓的左側是嶽雲墓,墓碑上寫著「宋繼忠侯嶽雲墓」。墓前石望柱上刻有古人的名言:「正邪自古同冰炭,毀譽於今判偽真」,這是著名書法家沙孟海先生重書的。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為嶽飛追贈諡號「武穆」,宋寧宗時追封為「鄂王」,宋理宗時改諡「忠武」。嶽飛被害21年後,宋孝宗下令給嶽飛昭雪, 並以五百貫高價懸賞求索嶽飛遺體,用隆重的儀式遷葬於棲霞嶺下,就是現嶽墳的所在地。宋寧宗嘉泰四年(1204年) 即嶽飛死後63年,朝廷追封為「鄂王」。宋寧宗嘉定四年(1211年)追封嶽云為「繼忠候」,距嶽雲被害已70年。嶽雲是嶽飛長子,12歲隨父參軍,作戰勇猛,數建奇功,最後與張憲一起被害於杭州眾安橋,年僅23歲。
嶽飛一門忠烈,為萬民愛戴,他的愛國愛民精神將流芳千古,萬世旌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