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所有的縣級市名稱來歷(湖南14個地級市的市名由來)
2023-10-19 23:35:57 2
1、張家界
張家界,原稱「大庸」。
「界」在市域有兩層含義:一是指領屬界限,一是指高山。清代道光版《永定縣誌》載:「無事溪發源於張家界。」民國版《慈利縣誌》載:「索溪上源於張家界。」此處張家界,指的是今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一帶。張家界之名,最早見於明崇禎四年(1631年)《張氏族譜》序言。序言的作者叫張再昌,是永定衛大庸所指揮使張萬聰的第6代孫。明弘治年間(1488-1506年),朝廷見張萬聰鎮守有功,將今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一帶「山林之地」作為封地賞賜給他。他於是舉家上山守業經營。
明崇禎三年(1630年),張萬聰的第6代孫張再弘被賜團官,且設衙署於此。這一帶成為張氏世襲領地,被叫成了「張家界」。截止到20世紀末,張氏子孫在此已歷17代,人口近千人。另一種說法是:相傳西漢留侯張良當年在此隱居,終老後葬在水繞四門,因此很早的時候這裡就叫張家界了。
1958年,這裡建立國營林場,因場址設在張家界農業社的地盤上,林場即取名張家界。1978年,張家界林場最早拉開湖南旅遊開發的序幕。1982年,建立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張姓聚居的張家界村由公園代管。鑑於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自海內外擁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譽度,1994年,經國務院批准,將大庸市更名為張家界市。
2、常德
據考證始稱常德在宋朝。北宋徽宗時期,常德的地理位置處於在沅水下遊,古代為出入滇黔必經之地。素有「西楚唇齒」、「黔川咽喉」之稱的軍事重地。希望不要發生兵荒馬亂的世道因此北宋鼎州設常德軍,後昇州為常德府。
此名取材於《老子》「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和西漢毛氏《詩·常武》序「有常德以立武事,引以為焉。」其義為上行德政,下安本分,謂之常德。和唐朝時期孔穎達《詩經·大雅·常武疏》:"言命譴將帥,修戎兵戎,無所暴虐,民得就業,此事可常為法,是有常德也"。「常德」之名始於此。
3、嶽陽
「嶽陽」一詞組最早出現南朝的顏延之寫於南朝宋元嘉三年(公元426年)的一首詩裡。
梁武帝大通二年(公元528年),在湘陰縣東部建嶽陽縣,同時置嶽陽郡,管轄吳昌縣與嶽陽縣,郡、縣治皆設汩羅長樂鎮長蘭村,但只存在了60餘年。
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嶽陽郡撤消,嶽陽縣併入玉州,吳昌(平江縣)併入羅縣,屬巴陵郡。並改巴陵郡為嶽州,從此平江縣地併入嶽陽市版圖。
開皇十一年(公無591年),玉州與嶽州合併,稱「嶽州」,州治仍設巴陵縣古城。
這樣,「嶽」字南移到了巴陵,「嶽陽」也隨著士宦商紳的遷移,作為俗用地名在巴陵古城漸漸流傳開來。
因此,到了唐代開元年間,宰相州官張說與張均等,便將「嶽陽」作為巴陵古城的別稱用於詩歌題詠,如張說的《嶽陽早霽南樓》。此後,來嶽陽寫《望洞庭湖贈張丞相》的孟浩然,自然稱巴陵古城為「嶽陽城」了。由於約定俗成的俗用地名的廣泛使用,至唐肅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天子呼來不上船」的狂儒李白,始將「嶽陽」這一俗用地名用作巴陵城樓之名,寫下了《與夏十二登嶽陽樓》詩,後經賈至、杜甫等著名詩人反覆詠唱,使嶽陽這一俗用地名日漸彰顯,因此形成了積澱深厚,影響深遠的嶽陽文化。
以致於在宋朝宣和年間,改嶽州軍為嶽陽軍,置節度使。辛亥革命勝利後重新規範地域名稱時,更是將叫了1300多年嶽陽縣的山西省安澤縣恢復原名,而將地處天嶽山西北的巴陵縣正式定名為「嶽陽縣」了。
其實,「嶽陽」作為行政區劃名稱最早屬於山西安澤縣。
因安澤地處太嶽山之南,故隋煬帝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將安澤縣更名為嶽陽縣,一直沿襲至1914年1月,始復原稱。
清代,山西嶽陽縣的縣令王協夢曾在其城門鼓樓的基礎上修築了一座嶽陽樓,落成之日,有人提出異議:「此樓與湖南巴陵郡之嶽陽樓重名,恐為不妥」。王協夢辯曰:「考諸故典記載,『既修太原,至於嶽陽。』斯地已自陶唐得名,巴陵之嶽陽特近傳唐宋間,蓋不知孰古孰今,孰是孰非?」後來,他還請人寫了《嶽陽樓記》。雖說其言有理有據,但離開了長江、洞庭湖、君山這樣的大環境,沒有李白、杜甫、孟浩然、範仲淹這樣的大手筆,焉能爭勝!
1913年重新規範行政區劃名稱時,即將嶽陽之名給予巴陵縣為紀念其曾名嶽陽縣,安澤縣無奈「痛失荊州」。山西省為了紀念在太嶽山之南建過嶽陽縣,1971年在將安澤、浮山兩縣的部分地域劃出來新置古縣時,仍將古縣人民政府駐地定名「嶽陽鎮」,以示紀念。
4、吉首
北宋熙寧三年(1070年)辰州置鎮溪寨。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辰州府盧溪縣設鎮溪千戶所,俗稱所裡。
吉首來源於1952年,乾城縣改名吉首縣。吉首由「所裡」的苗語音譯而來,意為「生養的地方」。
5、懷化
懷化。
《宋史·地理志》:「沅州,下,潭陽郡,軍事。本懿州。熙寧七年收復,以潭陽縣地置盧陽縣,以辰州麻陽、招諭二縣隸州……縣四:盧陽,下,有獎州、西縣、八洲、長宜、回溪、鎮江、龍門、懷化八鋪。」
《元豐九域志·荊湖路》記:沅州潭陽郡,宋熙寧七年(1074)「以辰州銅安、龍門二寨(砦)隸州,尋廢為鋪。」
清光緒《湖南通志·關隘》:「懷化砦,本蠻砦,宋置鋪,今為驛。」這表明宋熙寧七年,已置懷化鋪。
懷化得名,歷有二說。
一說以槐花雅化懷化。民間父老相傳,唐宋時此地多槐樹,每年春時繁花似銀,香氣濃鬱。後有人家住大槐樹下,人口漸多,稱槐花莊。宋初雅化為懷化。
二說「懷柔歸化」說,得名與章惇經略「江南諸蠻」密切相關。今考證以二說為是。懷,思念。《詩·豳風·東山》:「不可畏也,伊可懷也。」《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懷與安,實敗名。」《尚書·大禹謨》:「黎民懷之。」(黎民:百姓)、《說文·心部》:「懷,念思也。」段玉裁註:「念思者,不忘之思也。」古今文中有十幾種釋義,其本義指思念。化,感化。《書·大誥》:「肆予大化誘我友邦君。」《禮記·學記》:「君子如欲化民俗,其必由學乎?」《說文·七部》:「化,教行也。」古今文中有20餘種釋義,其本義指感化,改變人心。懷化,含思念感化之意。
6、益陽
益陽之得名,據東漢時應劭說:「在益水之陽,當為縣名。」清人周樹榮有《益陽賦》云:「益水所經,水北曰陽,縣以此名。」看來,經流益陽之大江資水,古或為益水。街市在江北向,故稱益陽。
7、長沙
說法一:
《史記·天官書》云:「天則有列宿,地則有州域。」二十八宿中軫宿有一附星名為「長沙」,古人按星象分野的理論,將長沙之地以應長沙星,認為長沙地名源於星名,故長沙又有「星沙」之稱。
說法二:
得名於萬裡沙祠
萬裡沙祠一說最早見於晉闞馬因所著《十三州志》:漢「有萬裡沙祠,而西自湘州,至東萊萬裡,故曰長沙。」此後,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縣誌》援引《東方朔記》云:「南郡有萬裡沙祠,自湘州至東萊可萬裡,故曰長沙。」唐杜佑《通典》中潭洲「秦為長沙郡」的自注亦云:「有萬裡沙祠,故曰長沙。」於是以後的各代地方志,多引此說作長沙得名之源,並加以闡發考釋,認為長沙在古代有祭禮沙土之神的活動。
說法三:
得名於「沙土之地」
長沙的地質結構為以石英砂巖、砂礫巖、粉砂巖及頁巖等為基礎,經過長年的外力作用,地層崩塌的巖石,經風化和水流的衝刷,使大量的砂、石都聚積於地表,特別是現長沙市區所在的湘江河谷地帶,分布著大片的沙灘,沙洲等,每當枯水時節,這些洲、灘露出,向人們展現出成片的砂土,尤其是沙粒長大,「白沙如霜雪」,這種景象很是引人注目,故古籍中多有稱長沙為沙鄉或沙土之地。如唐大曆間長沙太守張謂著《長沙土風碑銘》引《遁甲記》云:「沙土之地,雲陽之墟。」又《路史》曰:「沙,為長沙;雲陽,為茶陵。」又《元和郡縣誌》云:「《禹貢》荊州之域,春秋為黔中地,楚之南境。秦並天下,分黔中以南之沙鄉為長沙郡,以統湘川。」
說法四:
得名於長形的沙洲
長沙湘江中的水陸洲,長約5000米,寬約100米,是一較有特色的地理景觀。
說法五:
得名於「蠻越」語「祭禮女神的地方」
在楚國「南平蠻越」之前,長沙居民屬「蠻越」族。在蠻越語中,「長」是「祭壇」的意思,「沙」是「女神」的意思,而不是「沙土之神」。「長沙」在蠻越中的含義就是「祭祀女神的地方」。至今,壯、侗諸民族聚居區還有女神崇拜的風俗,他們的成語中有「未立村塞,先立長沙」之語。
8、婁底
婁底」一名,最早始於宋代,清康熙十二年的《湘鄉縣誌》記載:宋熙寧間,灰箕鋪(今清潭村)臨漣水河一帶建半邊街商埠,逐漸形成集鎮,並初具規模,稱樓底市。之後,其名幾經變遷,由樓底———婁底———婁氐,最後又恢復為婁底。對其名稱的來由,產生了多種說法,最為常見的,綜合起來有以下三種。
一是旅況說。
婁底古為通商要隘,是湘鄉至新化、雙峰至寧鄉大道的交匯之處,商業繁榮。元初,湘鄉縣以民至萬戶,升為州,至正十二年(1352)在婁底街市設立巡檢司衙門,成為湘鄉上裡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為湘鄉縣八大集鎮之一。彼時,來往客商大多數喜歡在這裡打中夥(即吃中飯)或歇宿。那時婁底街上的店鋪多為兩層,底層用於做生意,商鋪、作坊、屠坊、巫公百匠、夥鋪旅店,都設在樓下,客商、旅客也多在樓底下活動,而店主人一般都住樓上,漸漸在旅客和店東家之間約定俗成,樓底下的交易也成了旅客調侃的俗語,流傳開來,「樓底」之名自然而生。
二是星相說。
民國二十五年,本地文人覺地名不雅,也許是天緣巧合,二十八星宿中有婁星和氐星,在婁底交相輝映,由是將「氐宿」(序列第三)、「婁宿」(序列十六)序列顛倒,所謂「婁底者位居婁星、氐星之下也」,故將「婁底」改為婁氐。
按二十八星宿的排列,婁星的位置在西方,屬西方七宿,而氐星則在東方,屬東方七宿,每個星宿在地面都有他們相對應的位置和範圍,據《史記》卷二十七載:角、亢、氐三星對應兗州,奎、婁、胃三星對應徐州,翼、軫二星對應荊州。《晉書天文上》引用陳卓、範蠡、鬼谷子、張良、諸葛亮他們的一致見解:角、亢、氐對應鄭州、兗州、濟陽(山東濟寧市),入氐二度,東平入氐七度;奎、婁、胃、魯對應徐州、高密,入婁一度,城陽主婁九度。 據此,氐、婁二星並未照耀婁底上空。另《天官書》也有記載:軫旁一星名長沙,故郡以星城得名。長沙入軫九度,婁底古屬連道,隸長沙郡,因此星野分屬為軫九度之間。當然,說婁、氐二星交相輝映婁底也並無道理,太陽、月亮兩個天體,地球人看來,也有東邊明月、西邊夕陽同時輝映地球的時候。
三是地形說。
「樓」和「塿」是同音字,古時稱土丘為「塿」,「培塿」就是小土山,「樓底者,土丘之下也」,也就是說樓底,在小山的底下。《左傳》中寫道:「部婁無松楊」,部婁就是培塿的意思。唐代柳宗元在《始得西山宴遊記》說道:「然後知是山之特出,不與培塿為類」,「培塿」即是土丘,而「樓」與「塿」通用。婁底古鎮四面環山,四周丘陵起伏,其周圍用「底」字落腳的地名至少也有八處:機務段東北有「山腳底」,黃泥塘有「嶺背底」,民兵水庫北有「中坪底」,小碧橋北有「沙坪底」,雙江鄉有「坪底」,杉山鎮有「石底」「上石底」,與百畝相鄰有「水洞底」等。鎮址則地勢低洼,在山丘底部,因此得名。
9、湘潭
「湘潭」之名來源於它的地理特徵。一說為此地因處湘江之曲而多「潭」乃得名「湘潭」,另一說則更廣為接受,即得名於昭山下湘江中的湘州潭,即昭潭,此潭實際為湘江中較深的一段,但因為傳說中與周昭王的聯繫而頗為有名,以至於作為一個主要地理特徵自唐朝起賦名其所在的地域為湘潭縣。
10、株洲
株洲古稱建寧,後又名櫧洲,最早見於南宋人文集。「株」字可能取自株田之「株」。株洲、株田相距數裡,五代時株田已較著名。「洲」字取自古人以湘水兩岸為 洲之「洲」。聯綴而成地名。一說因地多櫧木,且「櫧」、「株」同音,故又名「櫧洲」。自南宋紹熙元年(公元1190年)正式定名株洲後,株洲之名沿用至今。
11、邵陽
邵陽古代稱昭陽.別名寶慶。邵陽最開始是零陵北部置的昭陵縣,昭陵又是唐朝皇帝的陵墓,我覺得邵陽的地名還是很模糊,邵陽給人家介紹說是位於邵水之北,所以叫邵陽,
而又說邵字本為昭,司馬炎平定東吳,為避其父司馬昭之諱。司馬昭是三國魏國時期皇帝,改昭陵郡為邵陵郡,昭陵縣改邵陵縣,昭陽縣改邵陽縣(以縣治位於昭水即邵水之北),邵陽之名由此而得。
然而再來看邵字結構,邵是「召」和「邑」組合起來的字,意思據說是召公的封地人太少,所以取了這個名,希望人口聚集,而召伯又是西周的人物,那麼建於春秋時期的白公城最開始應該用的字是邵而不是昭,唯一的解釋就是邵陽這地名避諱避的還不是一次,避諱這玩意兒在夏商就興起了,邵公的封地很大,人卻很少,取了邵這個地名是希望人來多一點,等到人多起來的時候,白公善壘土築城,開始叫白公城,後來想著還是邵公的封地,甘棠布政,築祠以祭之,改城名的時候自然要避邵公諱,改昭字以替之。
12、永州
周武王封江西永新的開國功臣張耳為「永王」,在春秋時期,永王封地被強敵吞併,永王族人為了逃避戰亂,四處流浪,輾轉遷徙到現在的紫金山北麓地區,那時的這裡,還是一片原始森林,正好適合躲避戰亂。
永王族人在這個地方刀耕火種,繁衍生息下來。為了紀念永王,就把這裡的山山水水叫「永山永水」,把這裡當作了以前的「永」地。
隋朝時候,一位大官聯合在朝堂裡當官的永王族人,在一位狀元駙馬(也是永王族人)做靠山的情況下,請求把零陵改為永州…
隋朝時候,零陵正式更名為「永州總管府」,永州之名從此流傳下來,和零陵一樣,共同並存下來…
這就是永州名稱的由來,永州和零陵,一地兩名,也算是很罕見的了!
13、衡陽
衡陽地處在蜿蜒千裡的湘江中遊、五嶽獨秀的衡山之南。因它所處地理溫度氣候,相傳「北雁南飛,至此歇翅停回」,故又雅稱「雁城」。而衡陽又位于衡山之南,山南水北是為陽。 陽古時是「南」的意思。衡陽,就是衡山之南,古時候很多地方的命名都是以位於名山大川旁來命名的。
14、郴州
「郴」字獨屬郴州,最早見於秦朝,為篆體「郴」,由林、邑二字合成,意謂「林中之城」。「郴」字見之於史傳,是漢代司馬遷所寫《史記》,其中記載(項羽)「乃使使徙義帝長沙郴縣」。
隋開皇九年(589年),統為郴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