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彈一星精神撐起民族不屈的脊梁(精神撐起民族脊梁)
2023-10-19 22:32:50 1
研製「兩彈一星」是新中國成立之初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作出的英明決策。「兩彈一星」中的「兩彈」,其中一彈是指原子彈,後來演變為原子彈加氫彈的核彈,另一彈是指飛彈;「一星」指的是人造地球衛星。
在為「兩彈一星」事業進行的奮鬥中,廣大研製工作者培育和發揚了一種崇高的精神,這就是「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勇於登攀」的「兩彈一星」精神。
上世紀50年代初,剛剛成立的新中國百廢待興。在抗美援朝戰爭期間,美國多次揚言要對中國使用核武器,並進行了針對性的軍事演習。改善國防裝備的落後局面,成為當務之急。
「兩彈」研製,人才為先。在新中國成立前後的幾年間,錢學森、梁思禮等1500多名愛國知識分子從海外歸來,參加祖國的建設。
▲ 1956年2月1日,毛澤東在中南海懷仁堂宴請全國政協委員,將原本坐在第37桌的錢學森請到身邊,交談中,說了那句影響航天事業的話:「新生的、最有生命力的東西,總是在同舊的、衰亡著的東西鬥爭中生長起來的。」
當時,我國工業發展才剛剛起步。面對原材料、元器件、生產設備和人才奇缺的困難,黨中央確定了國防尖端科技發展要堅持「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的方針。
1957年底,蘇聯援助的P-2近程彈道式飛彈秘密運抵中國,「東風一號」的仿製工作隨即展開。然而,隨著中蘇關係的緊張和惡化,蘇聯撤走了全部在華專家,進入衝刺階段的飛彈仿製工作遭遇了極大困難。
變壓力為動力,自力更生、艱苦奮鬥。1960年11月5日,我國仿製蘇聯的近程地地飛彈「東風一號」終於發射成功。
▲ 「東風一號」飛彈發射
1964年6月,我國自行改進設計的中近程飛彈「東風二號」再次成功發射。四個月後,羅布泊上空炸出了一朵巨大的蘑菇雲,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
1966年10月,我國用自行研製的地地飛彈「東風二號甲」,將核彈頭從巴丹吉林沙漠投送到了羅布泊,核彈頭在靶標上空精準爆炸。「兩彈結合」試驗的成功,結束了中國核武器「有彈無槍」的局面,標誌著我國有了可用於實戰的核飛彈。
▲ 「兩彈結合」試驗圓滿成功
研製「東方紅一號」衛星,從設計到材料、製造和試驗,中國航天人完全從零起步。1970年4月24日21時35分,「東方紅一號」準時發射。
▲ 長徵一號運載火箭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
「兩彈一星」的成功研製,打破了帝國主義對中國的核訛詐和核壟斷,提高了我國的國防實力,也奠定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而廣大研製工作者在這一偉大事業中培育和發揚的「兩彈一星」精神,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和科學精神的體現,也是中國人民在20世紀為中華民族創造的新的寶貴精神財富。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我國又獨立自主成功研製了一系列液體、固體飛彈,運載火箭和人造衛星。如今,在「兩彈一星」精神的激勵下,已經走過65載的中國航天,探索的腳步越來越遠,創新的力量層出不窮。
▲ 「東風五號」全程飛行試驗
堅持自主創新,中國航天已闖出了一條自立自強的發展之路。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全箭採用的247項核心關鍵技術全部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核心器部件實現國產化率100%。
▲ 北鬥導航衛星全球組網示意圖
今年5月,「祝融號」火星車成功著陸火星。這標誌著我國火星探測「繞、著、巡」的工程目標圓滿完成,在行星探測領域躋身世界先進行列。
▲ 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發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
自上世紀60年代開始,人類實施著陸火星的任務總共有24次,但只成功了9次。中國的方案是一次實現「繞、著、巡」。舉國協同、集體攻關,最終,「天問一號」著陸巡視器精準著陸於火星烏託邦平原南部預選著陸區。
▲ 「祝融號」火星車
從「兩彈一星」到載人航天,從探月工程到火星探測,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廣大科技工作者在「兩彈一星」精神激勵下,不斷朝著科技強國和航天強國的目標前進。
來源 | 央視網
編輯 | 楊延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