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能承受多長時間心理壓抑(為什麼一個人選擇長期心理壓抑)
2023-10-19 22:40:01 2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奧地利心理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曾說:
Unexpressed emotions will never die. They are buried alive and will come forth later in uglier ways.未表達的情緒永遠不會消亡。它們只是被活埋了,有朝一日,會以更加醜惡的方式湧現。
壓抑,一種心理防禦機制壓,指的是積而不發;抑,指的是約束控制。
壓抑(Suppression),是指人有意識地讓自己不要再去想某個念頭或某種情緒,把自己的內心需求控制住,並告訴自己「我不可以!」。
但是,這份內心需求會因為壓抑而消失嗎?
答案顯而易見:「不會!」
ta會進入我們的潛意識,讓我們的心態和行為逐漸變得消極甚至失控。
因為一直壓抑自己的人會爆發一種「補償心理」,這種補償心理很容易毀掉自己或他人。
情緒壓抑後的釋放好比「節食減肥」,節食到最後會暴飲暴食或是有厭食症。而情緒和想法壓抑到最後,會以自毀或是毀滅他人的方式呈現。
例如:
當我們一項任務沒有完成好,自身已經非常傷心和內疚,渴望得到他人的認同與支持,然而單位可能面對老闆劈頭蓋臉的痛罵、回家可能面臨家人的指責與不理解,而自己怒不敢言,又無法發洩自己的情緒,於是為了補償自己,選擇沉浸虛擬世界來忘記這份不滿和憤怒,或沉寂在酒精、毒品中麻痺自己,希望把所有的情緒壓抑起來。
但這種行為往往適得其反,因為逃避並不能真正解決壓抑的源頭,久而久之形成惡性循環。
就好比1987 美國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家丹尼爾·魏格納進行的白熊理論實驗:
不要在大腦中去想像一頭白熊,然後你會發現,接下來的每分每秒,你的腦海中都會浮現出白熊的影像。
實驗結果說明:通過其他的方式不斷地將不想要的、進攻式的記憶,想方設法地壓下去,爭取放在內心深處最陰暗的角落裡,永遠都不翻出來,這種辦法根本行不通。
為什麼我們會習慣性選擇壓抑?1. 含蓄內斂的東方文化
相比西方文化,東方文化追求含蓄內斂,更傾向於壓抑自己的情緒和想法,而不是直接表達出來。
比如:男兒有淚不輕彈,男兒膝下有黃金等,逢人只說三分話,遇到事情不準哭,要堅強,不允許脆弱,假如脆弱你就是LOSER。
一旦情緒的流露,或任由一些想法充斥在腦海裡,或是體現在行為上,會被標籤化,認為是「弱者」的表現。
沒人願意被當成弱者。因此,壓抑,成為一種習慣性的選擇。
2. 被羞恥感所驅使,對人自身的否定
很少有人會說自己壓抑過想要學習的念頭或壓抑過中獎開心的情緒,我們所壓抑的想法或情緒,往往是負面的、被我們自身否定或他人認為「不應該有」的。
例如:喝酒、抽菸、爆粗、性愛、想哭、抑鬱、焦慮、憤怒……。
很多抑鬱症患者有時背負著家人朋友想讓自己好起來的期望,或是看著他人都很開心,只有自己情緒很低落的時候,便會很自責,對自己的抑鬱情緒感到羞恥,為此拼命壓抑自己的抑鬱情緒,但最終卻讓自己從脫離家人朋友、到脫離某個群體、甚至脫離整個圈子和社會,造成行為上的自我封閉或自殺自殘的過激行為。
當你選擇了長期心理壓抑,表面看顯得無堅不摧,實質上,你所謂的最堅硬的地方,不過如同一個雞蛋殼一般,雖多大的力氣都握不碎,但只要拿個細小東西輕輕一敲,便能輕而易舉的摧毀。
極端的堅強造就了極端脆弱的自己,你就像一根時時刻刻都繃緊的弦,每一步都走的小心翼翼,每一步都可謂步步驚心。
長此以往,容易心力衰竭,不是身體累,而是心累,像個機器一樣,轉啊轉,轉啊轉,唯一能夠停下來的時候,那就是你精神崩潰的時候。
壓抑內心真實需求,做最聽話的孩子,卻把人生活成最沒勁的樣子。
其實,你本就可以心疼你自己!
閉上眼睛,想想你以前的生活,想想那些說出來就會好過很多,但是你依舊把ta壓在心裡自己難過的事情,想想你過得一天不如一天的生活,想想你那麼多忍住沒哭的夜晚。
是不是真的已經太累了,是不是馬上就要堅持不住了,那就救救你自己吧!
我就是想哭,我就是不開心,我就是要說出來,我就是要停下來,我沒有傳播負能量,我只是在救我自己,用我認為對的方式。
人活著是為什麼,自己快樂同時使別人快樂,而不是逼著一個人讓ta按照大多數人所謂的快樂的標準活著。
如果你認同我的觀點,可以點讚mark一下哦,看看 這條「為自己活的路上」除了我,還有你。
希望未來的你不再壓抑,活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