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哪個旅遊景點最有特色(世界遺產主題遊)
2023-10-19 14:34:13 1
多彩貴州網訊(本網記者 王婉)貴州擁有豐富的世界自然遺產、世界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赤水丹霞、荔波大小七孔、施秉雲臺山、銅仁梵淨山、侗族大歌和二十四節氣……想要全方面了解貴州,發現貴州,世界遺產主題遊是個不錯的選擇。
清新暢享之旅
赤水丹霞(大瀑布、佛光巖、赤水竹海)——海龍屯(遵義會議會址)——梵淨山(雲舍村、亞木溝)——施秉雲臺山(杉木河漂流)——肇興侗寨(堂安梯田)——荔波(大小七孔、茂蘭)
赤水丹霞(資料圖)
山水人文之旅
梵淨山(雲舍村、亞木溝)——硃砂古鎮(夜郎谷)——銅仁中南門古城(九龍洞、大明邊城)——肇興侗寨(堂安梯田)——岜沙苗寨(佔裡村、從江鼓樓)——荔波(大小七孔、茂蘭)
荔波小七孔 圖攝/鍾蔚
憶古觀今之旅
中國天眼(甲茶瀑布、掌布)——荔波(大小七孔、茂蘭)——肇興侗寨(堂安梯田)——施秉雲臺山(杉木河漂流)——海龍屯(遵義會議會址)——赤水丹霞(大瀑布、佛光巖、赤水竹海)
海龍屯(資料圖)
丹霞名山之旅
赤水丹霞(大瀑布、佛光巖、赤水竹海)——海龍屯(遵義會議會址)——石阡佛頂山溫泉(夜郎古泉景區)——梵淨山(雲舍村、亞木溝)
梵淨山(資料圖)
雲臺淨水之旅
施秉雲臺山(杉木河漂流)——劍河溫泉城(聖水溫泉、溫泉國際酒店)——鎮遠古城(?陽河)——肇興侗寨(堂安梯田)——荔波(大小七孔、茂蘭)——中國天眼(甲茶瀑布、掌布)
雲臺山(資料圖)
世界文化遺產:海龍屯
2015年,遵義播州海龍屯遺址與湖南永順老司城遺址、湖北唐崖土司城遺址聯合代表「中國土司遺址」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清單,成為貴州第一個世界文化遺產。
航拍海龍屯 圖攝/楊艦
海龍屯作為軍事城堡存在,也在軍事戰役中毀滅。偏處西南一隅,但從羈靡之治到土司制度,再到改土歸流,見證了中國古代少數民族地區政治制度的變遷。
世界自然遺產:荔波喀斯特
荔波喀斯特是貴州高原和廣西盆地過渡地帶錐狀喀斯特的典型代表。200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地,被認為是「中國南方喀斯特」的典型代表,成為貴州第一個世界自然遺產地。
荔波(資料圖)
荔波樟江風景名勝區喀斯特森林,以原始性強,集中連片的森林為特色。中外專家認為其是全球喀斯特地貌上保存完好絕無僅有的綠色寶石,神秘奇特的喀斯特森林。
世界自然遺產:赤水丹霞
赤水丹霞於2010年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與湖南崀山、廣東丹霞山、福建泰寧、江西龍山、浙江江郎山「捆綁」申報「中國丹霞」,列為世界自然遺產。
赤水大瀑布 圖攝/王雪峰
赤水丹霞屬於早期丹霞地貌,還結合了瀑布、溼地、翠林等其他大自然的美景,森林覆蓋率超過90%,被稱為「綠色丹霞」和「覆蓋型丹霞」。
其中,赤水丹霞世界自然遺產核心區內的佛光巖景區被譽為「赤水乃至中國侏羅紀、白堊紀丹霞地貌發育最好,出露最齊,特色最典型的景區之一。」
世界自然遺產:雲臺山
2014年,施秉雲臺山作為「中國南方喀斯特」第二期項目,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施秉雲臺山未受到冰川的浸溼,是原始森林覆蓋的白雲巖喀斯特地貌,從多個方面填補了中國南方喀斯特發育演化中的空白,具有極高的全球意義。
雲臺山(資料圖)
施秉雲臺山景區面積有100多平方公裡,包括雲臺山、杉木河、黑衝等三個景區(點),景區內保存有古老、完整、全球罕見、面積相對較大、世界最美的白雲巖喀斯特,這是之前入選的武隆、石林、荔波三地所沒有的,其獨特性十分明顯。
世界自然遺產:梵淨山
梵淨山位於貴州省銅仁市境內,是武陵山脈主峰,遺產地面積402.75平方公裡,緩衝區面積372.39平方公裡。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認為:梵淨山滿足了世界自然遺產第十條(生物多樣性)標準,展現和保存了中亞熱帶孤島山嶽生態系統和顯著的生物多樣性。
梵淨山 圖攝/吳耀純
梵淨山生態系統保留了大量古老孑遺、珍稀瀕危和特有物種,擁有4394種植物和2767種動物,是東方落葉林生物區域中物種最豐富的熱點區域之一;梵淨山是黔金絲猴和梵淨山冷杉唯一的棲息地和分布地,也是水青岡林在亞洲最重要的保護地,是全球裸子植物最豐富的地區,也是東方落葉林生物區域中苔蘚植物最豐富的地區。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是在中國侗族地區一種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自然合聲的民間合唱形式,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1986年,在法國巴黎金秋藝術節上,貴州黎平侗族大歌一經亮相,技驚四座,被認為是「清泉般閃光的音樂,掠過古夢邊緣的旋律」。2009年10月,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肇興侗寨(資料圖)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石阡說春
2016年,中國「二十四節氣」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石阡說春是「二十四節氣」擴展名錄之一。石阡「說春」始於唐代,是該縣世代流傳的一種綜合性民俗活動。說春有著豐富的文化價值、獨特的地域性以及多樣性的社會功能,其語言、音樂、說唱等方面的特點,對研究當代少數民族社會教育方式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編輯:王曉
編審:王雪峰
審籤:易麗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