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時期華夏文明(時代華夏民族發展歷程全解)
2023-10-19 14:52:01 3
首先講述一下當時的地理狀況。
中石器時代,最後一次全球性冰期的影響,環境產生巨大的變化,在廣大的華南地區(包括整個珠江流水系在內),受氣候環境影響的程度雖然比不上北方地區,但由於大面積的大陸冰川的出現而導致海平面的大幅度下降,海水退到130~145米以下,大片大陸架出現。
這種地形雖然大大方便了古人類和伴生動物群的遷移和輻射,繩文人祖先大約從3.8萬年至1.8萬年前從亞洲大陸來到日本,這一時期,進入日本的老亞洲人分好幾批。
看看這個地圖,也解決的本人困擾多年的問題,就是為何阿伊努人有那麼多南島基因,畢竟幾萬年前就算渡海,也是東北亞過去容易,南島人就那麼精準的利用琉球列島坐船進入日本?
也理解了為何說長江以前的出海口在琉球海底。
言歸正傳,此時華夏也有很多先民在掙扎求生,福建、廣西甚至浙江都有萬年以上的古人類遺蹟,密密麻麻布滿海邊。在雲南還發現了一萬八千年的古人類壁畫遺址。
眾所周知,智人佔領亞洲是分幾波的,C系和D系被稱之為老亞洲人,而N0族系被稱之為新亞洲人。
但新亞洲人進入東亞的時候,在3萬到4萬年間,恰巧就是末次冰川時代,看看那地圖上白皚皚一片,華夏先民在雲貴的崇山峻岭裡艱難求存,盤桓了許久。
其中有一支比較幸運,居住地比較靠海,他們可以順著海岸北上,獲得了先發優勢,這就是O1系的古越族。
以前看百越分布圖的時候,還覺得排列的好整齊,現在也明白,冰川過後,海平面上升,水漲人退,可不就是集中在海邊嘛。
不過留在山中的先民也在苦練內功,為後世的爆發積蓄力量。
在廣東英德考古出土1.4萬年前稻作遺存,學界關於稻作文明起源於百越嶺南地區的說法逐漸得到越來越多實證的支撐。專家認為,英德獅石山牛欄洞出土的非秈非粳水稻矽質體,是稻作文明的實證,可以認定為嶺南稻作文明的一個發祥地。
約2萬-1萬年前,廣西境內古人學會製造和使用鑽孔礫石和磨尖石器。距今1萬-6000年前,當地古人逐步走出巖洞與河谷,向平原和濱海地區發展,今廣西地區出現原始農業、畜牧業和制陶業 。桂林父子巖遺址、大巖遺址、甑皮巖遺址距今7000-10000年。
這些是留在本地的先民,他們的基因以O2為主。
在現代漢族中,無論南北,無論哪個省份,O3系的後裔都佔據了60%以上,只有廣西講平話的漢族,是O2系超過O3系。
中國方言圖
從這上圖可以感受出萬年以前先民的生活對我們後世的影響。
關於華夏起源,有不少人反感非洲起源說,堅持華夏本源。
認為華夏就是30萬年以來起源於中國西南及中南的華夏現代型智人。
對此筆者保持中立,但O系爆發是從西南高原開始,總是沒錯的。
首先是O-F175,包括沿海支(初代百越是O1,後來O2也北上了。)都是它的後代,可以說如果以這個突變來看,基本所有東亞人都是一體的。
至於O-F175的下遊支系2.4萬年突變的O-M122就是通常意義上的O3,後來因為O1和O2合併,2015.4.24後被稱之為O2,本文還是用O3表述。O3系在東亞甚至東南亞各民族中都佔據60%以上的比例,南北漢族都是O3系,毫無疑問的扛把子。
另外還有一點,就是N、O兩系是非常緊密的堂兄弟,他們一起扛過了冰川時代,其中一支N系就是前文講的繩文人,另外一支主流N系更是跟著O3一起北上,一起打天下,只不過這位堂哥的子孫後來沒有O3子孫發展的好罷了。
O-M122突變時末次冰川期,除了有少數棕色人在黃河、長江流域活動,它的O2和N堂兄弟佔據東南沿海,其他地方依然空茫一片。
根據地質學研究,距今1.8萬年地球氣溫回升,植被茂盛,西南地區人口激增、冰川融化導致洪水頻發、地震等次生災害伴發,O3的先民開始強力外遷,形成人口外擴的推力中心。
但是此時因為冰川隔離,在不同山谷的先民,即便都是O3系,也都有了差異,那時候習俗相似,都還是打獵、採集為生,但語言已經產生統稱為藏緬語系。
遷徙的路線有很多,有北上的,有南下的也有進入湘黔的,當然還有一部分走沿海,追隨O2的步伐。
其中K就是NO黃色人種
到底誰先誰後,沒有一個準確的表述,但一般來說,新的沿海支比較早,畢竟海洋的食物來源比較穩定。
而北上沿著橫斷山脈北上的先民也不太晚,在1.5萬年左右,一支先民就佔據了雲貴(估計是O-AM01822)。
在距今12800年到11500年的近1300年裡,發生了一次降溫事件,進入高緯度區(北亞、歐洲)、高原區(青藏高原)的人口和這裡的原住民,遭到了滅頂之災。
盤踞雲貴一帶的先民,出現了分歧,一支北上,一支南下。兩支的後世子孫都很爭氣分別成為漢族和南島的主要成分。
北上的先民一支沿著山脈北行,他們並沒有在巴蜀平原一帶留下太多痕跡,倒是在彝族、獨龍族、景頗族裡有著很強的印記。
他們的行徑路線幾乎跟紅軍長徵的路線不謀而合,比較公認的是,先民並沒有穿過四川盆地,而是從大涼山一直向北,沿著山一直往北,翻山越嶺,很有可能是走草地、跨雪山。
為何會這樣?
其實從彝族的神話古彝文寫的創世史詩《勒俄特依》,漢語譯文《真實的歷史》,裡面對史前的大洪水,有著一段敘述:要放九個海,把地全淹沒,洪水漫天地,四方都遭淹……
世人一談及大洪水,似乎總會想到大禹治水,事實上,用腳指頭想一想,但凡有點歷史的民族,誰沒有經歷過天災,而水災無疑是讓人最記憶深刻的。
這本《勒俄特依》號稱有9000年歷史,那麼顯然它表述的大洪水不是後世常說的大洪水。
一般情況下,一個地方但凡發洪水,田地數年無法耕種,古人只有遷徙,大洪水、大旱以及山火都是古人離開棲息地的主要誘因,也是人類不斷遷徙,不斷擴張的自然原動力。
這支翻過秦嶺的先民最遠到達了新疆南部的崑崙山山腳,然後再折返回了甘肅,被稱之為古羌族。
古羌族暫且先說這麼多。他們的故事在後面才更加精彩。
長白山火山的爆發,對於原始人來說,都是災難,早期進入東部沿海先民無論是C系還是O1系都損失慘重,因為這個時間是長白山火山噴發,火山灰局部厚度達60米。
火山灰以及海嘯,以及火山灰遮蔽太陽之後的降溫,讓沿海先民損失慘重,相比之下,雲貴一帶的先民情況還好一點,他們面臨的主要是降溫。
在冰川隔離下,除了古羌人先祖外,其他山谷的同宗也在考慮出路,有一部分進入了湘黔一帶,但是此時降溫厲害,他們並沒有多做停留,而是度過長江直接北上,進入中原。
在距今11500年後,氣溫再回升,他們才開始漸漸定居下來,發展出了裴李崗文化。(猜測是O-M134),這一支進入中原之後支系才壯大起來。
另外一支O-M7緊隨著0-M134進入湘中,他們來的時間稍稍晚了一些,前輩到此地的時候,溫度還沒那麼高,他們來的時候溫度剛剛好,於是他們就不走了,在此地繁衍生息,他們的後代就是苗蠻集團。
還有一支就比較有趣了,O-002611,他們是O-M134下屬的分支,共祖在13000年前,但是等他們爆發的時候大概在9000年前,而且基因並沒有什麼變化,說明中間這幾千年,他們一直在雲貴某個山谷,生活非常艱辛,人口也極少。
等他們出來的時候苗蠻集團已經佔據了湘中,以為隔離太久,這一支先民,繞開了他們的「堂兄」從湘南經過江西,然後從江西渡過長江,直奔山東,在9000年前定居,人口增長形成了東夷集團。
苗蠻有三批,其中O-M7停在了澧水一帶,才是真苗蠻
備註:雖然圖中表示東夷從先羌族群出關中到中原,然後再到山東的,其實這種說法也不算錯,但是O-002611這一支跟先羌共祖在好一兩萬年,突然從西南就到了山東,中途還西北沒有留下什麼痕跡,也太說不過去了。所以筆者認為,O-002611這一個支系,應該還是走的上圖的苗蠻路線,直奔山東,而且出發比較晚,應該是經過一條沒啥先輩的路線進入山東,最有可能就是在安徽從當地土著(良渚先民)那裡學會了幹欄式木屋,然後在徐州一帶跟早先達到的中原集團先民相會,因為會造木屋被稱之為有巢氏。
當然古人的遷徙路線的確難以琢磨,還有一支N系南支,最早也出現在西南,但是華夏大地他們的痕跡很少,反倒是在貝爾加湖爆發,成為北方的一大有力民族,咱們後人只能感慨世界真奇妙。(也因為太奇妙,所以有很多人懷疑基因圖譜的科學性,筆者表示理解)
不過一萬年前,O3的幾個大的支系基本進入農耕社會,進入農耕社會意味著定居。
單個後代最多的就是O-002611,堪稱人生贏家
在一萬年前,炎黃二帝還未出現,華夏集團也未形成,靠近甘肅的先羌族群,中原一帶的中原族群(稱之為燧人集團)以及南邊的苗蠻族群和東夷族群。然後還有沿海北上進入長江下遊的古越族群,當然還有留在雲貴的百濮族群。
此時荒地極多,剛步入農業社會的先民,尚且不會肥田,依然保持著刀耕火種的原始風貌,因為不會肥田,也不太會灌溉,幾乎都是燒林,種地,然後過幾年,土地養分不夠,又換一處燒林,再種地。
先民人口增長很快,擴張也極快,隨著木屋、農具的出現,小部落和家庭為單位的耕作成為可能,社會也進入了新石器晚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