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課本裡的寫作密碼作者介紹(他們的相遇記錄作家在校園裡的故事)
2023-10-19 16:28:06 3
在北京通州潞河中學仁之樓的校園文學館,我遇見了他,遇見了他們。
一位位作家在學生時代的文學創作,建構出一座青春的文學館。校園,不僅是作家成長的搖籃,也是重要的文學場景。那些發黃的報紙、油印的創刊號、工整的手稿,都可能是某位作家的處女作……這裡收藏了文字,也收藏了作家們的成長故事,是青春的鮮活印記。
劉紹棠遇上肖洛霍夫
劉紹棠,「荷花澱派」代表作家之一,當代鄉土文學舉旗人。潞河中學1954屆畢業生,1952年9月,當時正讀高一的他發表成名作《青枝綠葉》,該小說被葉聖陶先生編入高二的語文課本。這一年,他16歲。
他進入武漢大學後,創作上了一個臺階,迎來了一個高峰,他的愛情小說《一路平安,一路平安》,刊登在1988年《寫作》上,受到廣泛關注,當時易中天是武漢大學的老師,以題為「峽谷中低回的綠色旋律」給他寫了這樣的評論:
「是呵,星河漫漫,塵世茫茫,我們在人生的旅途上匆匆趕路,有多少愛與美的機遇失之交臂,終成永生的遺憾。小說《一路平安,一路平安》描寫的正是這樣一個故事……顯然,這類故事由於自身的審美品位,在寫作技巧上,就無須假以文飾,也不可假以文飾。韓非云:『何氏之璧不飾以五採,隋侯之珠不飾以銀黃,其質至美,物不足以飾之』 (《韓非子·解老》)。因此,它只需淡淡敘說,娓娓道來,愈是平淡無奇,就愈有審美魅力,過分的渲染,過多的修飾,華麗的辭藻,誇張的描寫,都會破壞或者衝淡了那故事自身的美。」(原載1988年《寫作》雜誌)
時隔30年,洪燭的這篇小說,現在讀來依然生動詩意。而洪燭也非常珍惜易中天先生對他的鼓勵和指引,在此後的創作中,自然真摯的文風是他鮮明的特色。試想,如果當年沒有中學老師的舉薦、沒有大學老師的指引,詩人的命運、詩人的文字未必是今天我們見到的。
在文字中穿越,那人,那事,但願都一切平安。
「新潮」與「山泉」相遇
1918年,北京大學學生傅斯年、俞平伯、顧頡剛等人,在蔡元培、陳獨秀、胡適等師長的支持下,成立了北大第一個學生社團「新潮社」,並創辦《新潮》雜誌,發表學生們的作品,從此掀開了中國現代校園文學新篇章。
作為鎮館之寶,我看到了在1919年出版的《新潮》第二卷第一號,看到魯迅的《明天》和周作人的《遊日本新村記》,可見周氏兄弟在當時可謂文壇雙雄。在第二卷第二號,我看到葉紹鈞先生的《小學教育的改造》,在那個時代葉老就提出了自己的教育主張。
如果說《新潮》《新青年》對於中國現代文學與文化的革新起到了無與倫比的作用,那麼小的文學社刊同樣也培養了一批文學作者。
當時間過了70年,在中國校園,大大小小的文學社如同雨後春筍般茁壯成長起來。有這麼一個文學社,走出的一位年輕人,與這座文學館有關。
他就是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校園文學委員會常務副會長王世龍,中國校園文學館的創始人。
1989年,山東莒縣大石頭鄉中學的教師王世龍(筆名海生)酷愛文學,先是自己埋頭進行文學閱讀、寫詩寫小說,而後不自覺地帶動起一些青年教師、學生閱讀寫作。於是他創辦並主持了山泉文學社,創辦了油印刊物《山泉》。利用課餘時間開展文學社團活動,在小山村裡,他們把自己的詩歌、小說一個字一個字地用鐵筆鋼板蠟紙刻寫,用手工滾子式的小油印機印出來裝訂成冊,進行交流傳播,和世界對話,用文學構建自己的精神家園。從這個偏僻的山泉文學社走出了一批文學青年,比如現在《詩刊》社做編輯部主任的詩人藍野(當年的山泉文學社副社長)和青島市作家協會副主席、《青島文學》編輯、詩人李林芳(當年的山泉文學社副主編)等。正如詩人藍野所說,山泉文學社和詩歌寫作帶給我們的是:心靈的成長與修復,精神的建構與完善。
山泉文學社的創辦給了王世龍很大的鼓舞,之後,他編雜誌、編書、從事校園文學事業。他認為,文學如大地上樸素而燦爛的穀子,「養著性命」。他願意把文學贈予他的高貴分享出來,「讓所有的眼睛都看見」,讓更多的人愛上文學,從中獲得生命的滋養。
是的,文學本身就是教育。王世龍始終執著於校園文學,把他詩意的情懷全心地投入其中,他希望學校富於文學氣息,師生都具備文學素養。校園因文學而生動,文學因校園而年青。這也是他與百年名校北京潞河中學組建這個館的初衷吧。
「他放下自己的創作,把自己的淺吟低唱演奏成一首壯闊的文學閱讀推廣的『進行曲』,他把人生之詩寫到無數的校園裡,寫到文學的土地裡,並視之為自己人生最燦爛的『花冠』」。
感謝海生,讓我在中國校園文學館遇見。
(作者:黃麗榮,系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校園文學委員會副秘書長。發表作品一百萬餘字,出版報告文學《窗口的春天》《巴山紀事》《回望天路》等。短篇小說《好日子長著呢》《親愛的家》《正月》等被《小說選刊》轉載併入年度選本)
來源:《光明日報》2018年05月25日
圖片來源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