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常識和習俗(專家為你講解清明民俗)
2023-10-19 09:50:19 2
清明節常識和習俗?來源:煙臺日報-大小新聞大小新聞客戶端4月4日訊(YMG全媒體記者 劉晉)「清明節一般在春分後15日左右,是現行傳統節日中唯一一個同節氣合一的節日」魯東大學文學院副教授蘭玲昨日接受YMG全媒體記者採訪時介紹,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大約到唐代,清明與寒食已合二為一,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了清明節的一個習俗,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於清明節常識和習俗?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清明節常識和習俗
來源:煙臺日報-大小新聞
大小新聞客戶端4月4日訊(YMG全媒體記者 劉晉)「清明節一般在春分後15日左右,是現行傳統節日中唯一一個同節氣合一的節日。」魯東大學文學院副教授蘭玲昨日接受YMG全媒體記者採訪時介紹,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大約到唐代,清明與寒食已合二為一,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了清明節的一個習俗。
古時,每年農曆的三月初三為上巳節,清明與寒食的時間也多在農曆的三月初三前後,三個節的節期基本接近或重合,「所以現在的清明節實際上已是三節合一了,雖然只過清明,但三個節日的習俗卻雜糅在了一起。」蘭玲說。
清明與農耕關係密切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因此它首先是一個節氣,與農耕關係密切。」蘭玲說,「『清明』一詞的含義是天清氣明。此時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是開始春耕春種的時候了。膠東就有『清明耕一半,穀雨種一半』的農諺。」
與之相關的習俗有長島、蓬萊一帶說這天是「驢生日」,過去,這一天一定要吃高粱米稠粥。飯熟後先盛一碗餵驢,並有俗語說「打一千罵一萬,忘不了清明吃乾飯」。其他地方的農村,這天也都用小米飯、豆餅或乾飯餵馬、騾、牛、驢等大牲畜,實際就是因為春播春種即將開始,正是這些大牲畜們出力的時候了,給它們一點獎賞好讓它們好好幹活罷了。
清明成祭祀節日與寒食節有關
寒食節在冬至後第一百零五天,又稱「冷節」「禁菸節」。古人取水用火不方便,特別是火,一旦打出來之後,便加以保護。到了寒食節,滅掉舊火,提取新火,以示除舊迎新。
萊州、棲霞、龍口、招遠、蓬萊等地都有蒸面燕子的習俗,稱之為「燕窩窩」「疙瘩燕」,當地人說,小孩吃了不害眼病。
古時在寒食掃墓,後延至清明,所以民間又稱清明節為「鬼節」「冥節」,與七月十五、十月初一總稱「三冥節」。因此,掃墓是清明的一項主要活動。除了給自家先人上墳外,清明節還是全國人民緬懷革命先烈的隆重節日,各機關、團體和學校在這一天會組織到烈士陵園掃墓,祭奠先烈英靈,繼承革命遺志,清明也成為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一個節日。
清明正是郊遊好時光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踏青,即春遊。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踏青實際上是『上巳節』習俗的流傳。」蘭玲表示,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記敘的就是他和朋友三月三日水邊宴飲的盛況。
古時的上巳節也是青年男女固定的歡會時節。杜甫《麗人行》中就有「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的句子。
膠東民間還有清明吃雞蛋的習俗,這與鳥圖騰、與曲水流觴之「曲水浮素卵」有關聯,也可以看成是民間祈孕習俗的變形。
除了踏青,人們還開展一系列的體育活動,如蕩鞦韆、放風箏等,相傳是因為防止寒食冷餐傷了身子,所以大家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過去,人們把風箏放上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到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責任編輯:王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