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朝歷代國號一覽(歷代王朝國號的來歷)
2023-10-22 14:21:55
中國自夏以來就是王朝政治,在神州大地改朝換代、建國開元成了重頭戲,鬧紛紛你方唱罷他登場,演繹著稱王稱霸的歷史壯歌。但是,就像夏、商、周 、秦、漢、晉等這些王朝名號是怎麼來的呢?下面一起來看看。
1、夏朝
關於夏的來源,較為可信的觀點是「夏」為夏族圖騰的象形字。
司馬遷的《史記》記載「夏」是姒姓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彤城氏、褒氏、費氏、杞氏、繒氏、辛氏、冥氏、斟灌氏十二個氏族組成的部落的名號,以「夏後」為首,因此建立夏朝後就以部落名為國號。
唐朝張守節則認為「夏」是大禹受封在陽翟為「夏伯」後而得名。「夏」是從「有夏之居」、「大夏」地名演變為部落名,遂成為國名,這便是不少歷史學家認為的中國世襲王朝的起始。
可以說,夏朝的夏字首先是部落名稱,然後是夏族圖騰的象形字,最後是居住地的地名。可以看出,夏朝名稱的來源有脫胎於原始部落的痕跡。
2、商朝
相傳商的始祖契曾幫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於商,以後就以「商」來稱其部落(或部族)。所以他的後世子孫商湯滅夏後,就以「商」作為國號,定都亳(今河南商丘)。
3、周朝
古公亶父為部族首領時,周人受薰育戎侵襲逼迫,不得不遠徙。他們越過漆、沮和梁山,遷至渭河流域岐山以南之周原。「周」字最初寫法是:上田下口,上下合成,後來演變為周字。
從夏朝的部落圖騰開始,商周兩朝已經與封地掛鈎了。而以後的封建王朝,由於脫胎於周朝的分封制,所以大一統的朝代多以封地為王朝國號。
1、秦朝
秦朝由戰國時期的秦國發展而來。
秦朝的國號來自於地名。早期的秦人由於給周王室養馬有功,被 周孝王封在秦地,秦成了他們的正式族稱。 周幽王時期 犬戎攻入鎬京, 秦襄公因為保衛周王室有功,正式被封為諸侯國, 秦成為國號。而在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前,秦只是一個諸侯國的稱呼,統一以後由諸侯國名變為全中國的王朝稱呼。由於統治者姓贏,又有 贏秦之稱。
2、漢朝
公元前206年劉邦被項羽封為漢王,之後楚漢相爭獲勝建立西漢。
項羽憑藉手中掌握的四十萬軍隊,一方面陽尊懷王為義帝於郴縣,而暗中密令英布、吳芮、共敖將其殺死於南遷途中;另一方面,則自立為西楚霸王,建都彭城,以霸主的身份將全國分成十八個王國,分封給諸侯、部將和降將為王。劉邦被封為漢王。
3、晉朝
晉朝開國皇帝司馬炎的父親司馬昭被魏帝曹奐封晉公。鹹熙元年(264年),加封晉王晉公,這也是晉朝國號的由來。
晉朝(266年-420年),上承三國,下啟五胡十六國和南北朝,因晉朝皇室姓司馬,所以又稱司馬晉。
4、隋、唐兩朝
隋文帝之父楊忠,曾被北周封為「隨國公」。楊堅襲此封爵,即位後立國號為「隨」,但其認為「隨」有走的意思,恐不祥遂改為「隋」。隋朝是五胡亂華後漢族重新建立的大一統王朝。
唐朝的國號是「唐」,曾是晉的古地名。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為西魏八柱國之一,被追封為「唐國公」,其後,爵位傳至李淵。李淵隋朝時行宮居晉陽留守,以尊「隋」為名起兵,每戰必克,直入長安,在隋恭帝楊侑禪讓後便以「唐」為國號。因國君姓李,故而又稱李唐,尊稱為大唐。
5、宋朝
趙匡胤因其發跡在宋州,故國號曰「宋」,因皇室姓趙,故也稱作趙宋,又因五德終始說,宋朝為火德,故又別稱「火宋」、「炎宋」,尊稱為大宋。
從秦朝開始,凡是大一統王朝的建立者,往往以其封地或發跡地為國號,這既是對傳統的尊重,也代表了該地方勢力的崛起,有利於籠絡封地的民心,還有就是建國者對其封號的紀念意義。但是,就像三國、五胡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這些分裂時期的割據政權的國號來源往往就不是封地了,建國者為了表明其正統合法地位,往往採用歷史上某一朝代的名號,表明其復國的宏圖大志,如,蜀漢、北魏、北周、後漢等。
1、元朝
元朝由忽必烈於1271年建立。其前身是成吉思汗所建立的大蒙古國。元朝的正式國號叫大元,取自於《易經·乾篇》的「大哉乾元,萬物資始」這句話。其中大元中的「大」字並非類似大漢,大唐那樣的尊稱,因為統治者是蒙古人所以又叫蒙元或胡元。1368年元廷退居漠北,所以稱呼元廷的殘餘勢力時又叫北元或殘元。
2、明朝
1364年朱元璋被小明王韓林兒封為吳王,建立西吳。1368年朱元璋稱帝,國號為大明。
朱元璋初定天下,建國號意在大中,既而祈天,乃得大明,表示承襲自韓山童、韓林兒父子的「大小明王」之號,又稱皇明,史稱明朝、明代,清朝時稱之為前明。大明國號來源有多種說法,一般認為與宗教有關,吳晗等人認為,大明國號的源頭是明教,此說後來被金庸等作家採用,而胡阿祥等認為此國號出自白蓮教,而源頭則是佛教。
朱元璋手下有一部分明教徒,用「明」作國號以示正統地位,也同時應和明教中的「明王出世」預言。其次,以明喻火,根據五德終始說,表示明朝取代元朝是以火克金。又因皇室姓朱,稱朱明。
3、清朝
1616年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建立後金。1635年,皇太極廢除舊有族名「諸申」(女真),定族名為「滿洲」。1636年,降服漠南蒙古。同年皇太極稱帝且改國號「金」為「大清」,正式建立清朝,改年號為崇德。1637年,降服李氏朝鮮。1644年清軍入關,順治帝遷都北京,從此清朝取代明朝成為全國統治者。
清朝原為金國,而明朝之「明」屬火,火克金,努爾哈赤被袁崇煥打得大敗,「煥」字也屬火。後女真族改「滿族」,金國改大清國,「滿清」二字均屬三點水,水克火(明),最後滅掉明。
元明清三朝,都沒有採用封地做國號,是因為這是三個民族建立的全國統一王朝,互相都不承認封號的原因。而在國號取名上則更多了文化的含義,採用了易經、明教、佛教、五行學說等觀點,更表明了一種精神上的象徵意義,這是對圖騰崇拜的一種超越。
但是,也反映了中原王朝統治的斷代,即分封制的沒落。王朝建立者已有最初愚昧的圖騰崇拜,發展為封地的土地崇拜,最後上升為精神或文化崇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