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都包含哪些(了解我國傳統民俗藝術)
2023-10-22 10:11:24 1
舞中幡是一種傳統民俗藝術,也是健身與娛樂、力量與技巧相結合的體育活動。2006年5月,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幡原名「大督旗」,又叫「大執式」,源於明、清兩朝帝王儀仗隊行軍、打獵時前隊使用的旗杆。在行軍或打獵休息時,旗手們為了給皇上解悶,便揮舞耍動大旗博得皇上的歡心,同時鼓舞軍士鬥志。
清乾隆年間,旗手將龍旗杆上加上傘,耍動起來更加好看。後來加傘的大旗杆被皇宮用做迎接外交使者的儀仗隊,顯得威武莊重。皇宮每年都耍大執事,以慶祝重要慶典。後來這種方式傳到民間,演變成廟會中的表演節目。
中幡按大小分為碩幡、中幡和小幡三類。碩幡比較重也比較高,一般多在12米上下;中幡在9米左右,大多數表演者選用的都是中幡,所以耍中幡這一叫法也就傳開了;而小幡只有3-4米,大多是在較小的場地中表演,比如劇場、茶館等。早期的耍中幡有幢幡、擔幡叫法,清朝中期北海公園到了冬天有「擔幡滑冰」表演,觀者眾多。
中幡的主幹是一根長三丈三(約10米)的竹竿,竿頂懸掛一面寬0.5米、長5.5米的長方型錦旗,旗的正面繡有祝福語句和吉祥圖案,反面多繡著表演團體的名稱,因此又稱標旗。中幡淨重30多斤,下粗上細,由兩根竹竿拼接而成,竹竿的大小、柔韌性也有講究。中幡的製作程序比較複雜,一筒可以舞動的成品大約需要四年時間。
從技藝角度來說,中幡包括手法和腿法。各種動作不僅鍛鍊的是人的膽量、力量和技巧,還需要文武兼備,此外中國式摔跤、氣功等技藝也是練習中幡的基礎。中幡分為單練、雙人對練和集體練,具體動作有50多個。成熟的表演者或頂幡上額,或伸臂託塔,驚險動作接連不斷,但始終幡不離身,竿不落地。只見十餘米高、幾十斤重的中幡在表演者的手中、肩上、腦門、下巴、項背等處,上下飛舞、交替騰挪,精彩連連。
舞動中幡時,表演者將竿子豎起託在手中,耍出許多花樣,其表演動作樣式各有形象名稱。將竿子拋起用腦門接住稱霸王舉鼎,單腿支撐地面用單手託住竹竿叫金雞獨立,此外還有龍抬頭、老虎撅尾、封侯掛印、蘇秦背劍、太公釣魚、擎起一柱等樣式。考究的中幡竿頂上還有一層乃至數層由彩釉、錦緞、響鈴、小旗、流蘇等組成的圓形裝飾物,稱為纓絡寶蓋,舞動起來不僅色彩繽紛,而且發出悅耳的聲音,增加了觀賞效果。
舞動中幡要求穩、準、快,手眼配合一致。在耍動時,表演者用手掌、手背、肩膀、額頭、下顎等部位分別完成舉、頂、牙劍、腦劍、單山等動作,不斷晃動、拋起、落下,驚險連連。中幡表演,以扔得高,立得穩為準則。在表演過程中,幡面彩綢迎風招展,幡頂銅鈴叮咚作響。
發展傳承解放前,在北京天橋以及各地盛大廟會上, 都有「幡會」、「幡行」組織的中幡表演活動。清代的《走會圖》生動地記錄了當年表演舞中幡的熱鬧場面;一位威武有力的練家手託二丈五尺長的大竹竿,直掛一幅巨大的旗幟,上面寫著「萬壽無疆」四個大字,作為整個行列隊伍的標誌。「舞中幡」的主要動作是把「幡」高高拋起,長竿總是垂直落下,藝人以頭額、鼻梁、後 腦、手肘、膝蓋等部位去承接,竿頂上裝有響鈴,發出聲響。每當走會大隊經過街心牌坊時, 因「幡」比牌坊門洞高,技藝高超的持幡者不肯橫幡穿過,而是將「幡」用力拋起,使其從牌坊上面越過,自己從門下快速穿過,然後穩穩接住。這一高難度動作雄健豪放,令人讚嘆。
北京天橋的撂地場中,民國初年就有河北保定人來此「耍中幡」。這人叫王小辮,他是天橋耍中幡的鼻祖。後來傳藝給寶善林,師徒二人久佔天橋。道具是一根長毛竹竿,竿端裝幡傘,傘端有兩串三角型小旗,傘四周掛著一些小鈴鐺,傘下掛著一條上寫「晃動乾坤」的紅布。
1978年,伴隨改革開放大潮的到來,「舞中幡」在老藝術家們的精心挖掘下,才得以重現光明,並被移植到雜技舞臺上。其中的先行者是北方的齊齊哈爾馬戲團,他們表演的「舞中幡」,參加了1987年第二屆全國雜技比賽。之後,又相繼參加了「首屆中國藝術節」、「首屆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第三屆全國雜技大賽東北區賽」、「第三屆全國雜技比賽首場開幕」、「文化部南開杯廣場藝術大賽」、「第19 屆摩納哥蒙特卡洛國際雜技大賽」等。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