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蘇軾作文
2023-10-22 06:12:27 1
寫人作文主要是抓住一個人的性格特點或者外貌她點進行描寫,使其讓人印象深刻,突出人物的形象,讓人物的形象躍然紙上。下面是相關的作文範文,希望對你有幫助哦。
我眼中的蘇軾作文【篇一】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蘇東坡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仿佛是一扇古銅色的門。我推門而入,仿佛看到蘇軾站在時空虛空的另一頭向我掂須微笑。
一首《念奴嬌》,將豪放派詩詞藝術推至了頂端。蘇軾泛遊赤壁,留下的是兩篇名賦與一首懷古之詩詞。讀《赤壁賦》,讀到「嘆吾生只須臾」兩句,忍不住啟唇輕誦。當時呈現在東坡面前的應是怎樣一番景象啊,使得那感概遁著千年貫穿古今的線索而來,在我面前停格,打動的是自古而來千萬的文人墨客。在《後赤壁賦》中上下頡頏翻飛的黒雁,不僅入了蘇軾的夢,更是讓我心頭一悸。若不是蘇東坡,北飛的雁兒又怎會名垂千古?蘇軾善文,更善感概啊。
若只是獷野豪放與盪氣迴腸,蘇軾這千年前的男子並不會傾了我的心。你不會不知那悲愴悽痛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裡孤墳,無處話悽涼。」這深情的悼亡詞,是東坡為亡妻王弗所作。那描繪出「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的毛筆,寫起舊人描眉的動作,竟如此深入骨髓。且看那「小軒窗,正梳妝」,那「那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都是無法離世的痛楚與哀愁。遒勁的風吹過荒山野嶺,吹過王弗安眠的地方,你可聽到蘇軾哽咽中念誦的詞句「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
在蘇軾的一生中,烏臺詩案是他徵途日漸消沉,文技每況愈上的轉折點。黃州,一個悽涼的城,囚住了蘇軾的形,卻囚不住他的神。他自比孤鵬,在梧桐樹枝頭飛過,哀鳴,憤懣不平。「誰見幽人獨往來」,東坡不憂亦不惱,甘做幽人,獨來獨往,「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他不攀高枝,不附權貴,氣節讓他不肯擇木而棲。「缺月掛梳桐」他的「庭下如積水空明」;「明月松間照」時,他把酒臨風。任長廊上的清風貫穿春秋,蘇軾不覺苦悶,有詞足矣。
蘇軾,他是古代的學者,他有一往情深和高潔的氣節。千年後的我懂得他,在他的筆鋒間如痴如醉。哪怕今後閱文無數,蘇東坡在我心中的位置,也是無可取代的,我堅定!
我眼中的蘇軾作文【篇二】
我認識蘇東坡並非偶然,從小我就聽當老師的舅舅講蘇東坡的故事。我每次都在他的故事裡沉醉,如沐春風。
他是一個長衫飄飄的士人,有著飄逸的神採和鬍鬚,那麼,慷慨激昂地歌著「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豪情滿懷,激起片片雪白的浪花。在浪濤滾滾間,時光無情的泯滅了一個個意氣風發的容顏,把鮮活的身影淘洗得沒了形跡。他總是嘆惜古人的消逝卻不知自己的身影也在嘆惜中成為人們的記憶,大浪掏盡的人物中,他成了一個代表。
我曾認為,像他那樣的人應該是一個完美的風流才子形象吧。琴棋書畫,他樣樣精通,特別是他的詩詞,文章,一直流傳至今,讓後人們玩賞的數不勝數。縱觀歷史,雖有許多的詞人,世人在歷史上留下了他光輝一生,但又有哪一個如他一樣潔白靈動?當他把豪放與俊逸灑脫得那樣自然時,天地之間,豪放詞成了精品,與婉約形成了對立的兩大流派。
他是豪放派的代表,但他並不排斥婉約。事實上,他也寫過許多有名的婉約詞,「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他也有情意悠長的時候呀!晚越纏綿,與豪放無關,展示了男人柔弱的一面。
他很喜愛竹,「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使人俗」他有了竹,脫離了俗。在他的住所旁,少不了竿竿翠竹,披風拂雲。在他的畫卷中,秀竹姿容俊美,與詩文增輝。
他也像竹一樣,他有像竹一樣的虛心寬闊的胸襟,有和竹一樣的堅韌無懼的意志。他從不向人低下高傲的頭顱,與世無爭看淡生死。有時,我真為他慶幸,他從深愛竹中學會了處世的哲學。如果沒有像竹一樣的品質,他如何應對一生遭貶的處境和失去妻子的遭遇。在黃州、惠州的經歷中,他離京城越來越遠。但他無論貶到哪裡都能造福一方,惠澤他鄉百姓。於是,地方百姓感激的淚水就成就了他的偉大,蘇東坡,你是官員中的強者,智者,仁者!
我眼中的蘇軾作文【篇三】
我的名人是一個北宋文學家、書畫家他的名字叫蘇軾。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人稱其為「蘇東坡」。漢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時為眉山城)人,祖籍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詞人、詩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詞人代表。其詩,詞,賦,散文,均成就極高,且善書法和繪畫,是中國文學藝術史上罕見的全才,也是中國數千年歷史上被公認文學藝術造詣最傑出的大家之一。
一次,蘇母教蘇軾讀《後漢書》時,讀到了《範滂傳》,蘇母為範滂母子不畏暴,為了正義而視死如歸的崇高精神深深地感動,不禁放下書來,喟然嘆息。年幼的蘇軾也深深被感動,他問母親:「如果我長大後,跟範滂一樣,不惜捨身就義,母親會允許嗎?」蘇母肅然答道:「如果你能學範滂的樣,難道我就不能做到像範滂的母親一樣嗎?」
蘇軾從小在母親的教育下成長,二十歲時已經是博通經史,寫起文章來,下筆數千言,毫不費力。1057年考中進士,做過多年地方官,也曾在朝廷中任翰林學士。但因其一身正氣,不阿權貴,所以仕途坎坷。
對蘇東坡的天才世人皆知,就連他的政敵也十分讚佩。然而對蘇東坡天才的成因,歸結為他的天資超人是主流觀點,並沒有多少人了解他的天才同樣離不開勤奮和刻苦。
他三次抄寫《漢書》足見其勤奮。四十七歲被貶黃州時,他的生活是十分艱難的,除了承受極大的精神打擊之外,他還要去東坡開荒種地,維持一家幾十口人的生活。勞動之餘仍舊堅持寫作和學術研究。此間,他又開始了第三次手抄《漢書》的工作。手抄《漢書》,起先他是以三個字為題(即書中敘述某事件,他只抄其中三個字,然後憑此將此事背記於心),後來以兩個字為題,這次只以一個字為題,把《漢書》有關的內容背記下來。
他的朋友朱載上去拜訪他,任意挑選一冊《漢書》,任意抽舉其中一個字,蘇東坡馬上應聲背出幾百字的一大段內容來,無一漏錯。
他經常誦讀杜牧的《阿房官賦》,日子久了,就連侍奉他的老兵也能理解杜牧這篇賦的主旨了。
可見蘇東坡勤奮刻苦之程度。
蘇軾的這種品質值得我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