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人的傳說和習俗(長沙人的冠戴風俗)
2023-10-22 03:21:45 1
頭飾包括髮型、帽子、首飾(即頭面部,脖子上,手腕手指上裝飾物)。頭飾男女有別。
清代,長沙縣男子都留長辮,前腦門精光,後腦門扎一撮大辮拖在背後上。男性多戴瓜皮帽、碗帽,或用長布巾裹頭。「瓜皮帽」,雅稱「六合一統帽」,以六塊料面拼制,故稱 。其面料多青絨、青緞,帽沿有寬邊,帽頂飾以紅、藍寶石球,形似瓜蒂,又稱「瓜蒂帽」。小孩戴和尚帽、風帽,帽簷上方繡花,也有的飾以銀質壽星像、銀質福壽字樣或金屬生肖形象,意示吉祥,長命富貴。
民國時期,男性剃光頭、蓄平頭、陸軍頭、西式頭(分頭)的都有。30年代,便帽盛行博士帽、巴拿馬帽和拿破崙帽。博士帽與長袍馬褂配套,俗稱「禮帽」。巴拿馬帽原系巴拿馬草編制而成,類似現在工人用藤製的工作帽。拿破崙帽形似渡船,用硬殼紙型作內襯,帽內有架空圓圈用以通風透氣,外似笨拙,實質輕巧,多為夏季紳士用帽子。貧家子弟戴手工編織的尖頂紗帽,帽頂綴紗球,俗稱「衝天炮」。
從清末到民國年間,婦女盤頭,式樣繁多,有在後腦上盤髻的,有在頭頂上或偏頭頂上盤髻的,還有在前額兩頭盤兩個圓髻的,也有不盤髻全留髮披在肩上的;老年婦女則多挽獨髻。民國年間,姑娘留辮子,一出嫁就把辮子盤起。改革開放後,女子髮型也大大開放,有焗、有染、有燙,花式多樣,不勝枚舉。女嬰孩也剃光頭,為的是讓頭發生得粗壯些。女孩子多扎小辮,有在腦門囟上扎一撮的,有在兩邊直著扎兩撮的,常用紅毛線繩繩扎住,再插上兩朵小花,美滋滋的。
絕大多數婦女不戴帽兒,一來是頭髮長,可禦寒可防曬,二來是為了亮她的髮型,顯露自己梳理的美觀。到冬天,中青年婦女戴毛線帽,老年婦女戴黑色平絨圪筒帽;農村婦女罩毛巾、手巾或戴布帽兒。女孩子戴花式多樣、五顏六色的毛線帽帽。寒冷時女子們大都箍圍巾(俗稱圍脖)頭巾。
漢族民間服飾的歷史記憶大多保留在嬰幼兒和兒童的衣著,尤其是在帽子上。例如,長沙縣民間流行一種「狗頭帽」,即在帽子的兩邊飾有狗耳,帽子的前沿釘有「長命富貴」「金玉滿堂」等字樣的銀飾,或用五彩絲線繡上類似吉祥字樣,帽後還吊著響鈴。此帽男女嬰兒均可戴。俗信以為戴上這種帽子可以像狗兒一樣「賤」。在民間,「賤」有一種特殊涵義,表示哪怕在最低賤艱辛的環境裡都不容易夭折,從而健康成長,靈活敏捷。這是一種特殊的俗信祈福方式。類似的帽子還有「虎頭帽」,是一種用彩色絲線在帽子上繡出老虎眼眶、睫毛、虎鼻、虎嘴、「王字」,並在額頭左右縫上兩隻虎耳的虎形嬰兒帽。俗信以為虎為百獸之王,嬰兒戴上虎頭帽,可以闢百邪、利生長。末端吊有銀鈴、方印等具有闢邪寄寓之裝飾物,上鐫「長命百歲」、「泰山石敢當」等字樣。小孩活動時,鈴鐺發出清脆悅耳的響聲。
新中國成立前,有錢有勢的人,不論男女手上都戴金玉戒指,有的還不止一枚,而是戴的好幾枚。闊太太、嬌小姐耳垂上都墜著大小不同的金銀耳環,腕上帶金鐲、銀鐲或玉鐲,一般平民農婦是沒有這些裝飾的。解放後到六十年代初,時興了一陣鑲金牙的風氣,不論城鄉,大多數的年輕女子和少數的中年婦女及男子喜愛鑲兩顆金黃色的門牙,有「鑲上金牙要笑,穿上皮鞋要跳」的謠歌為證。改革開放後,有了無痛穿耳法。絕大多數的中青年婦女都戴上各式各樣的大小不同的耳環,也有戴耳釘的,脖子上也戴上了價值不等、質地不同的項鍊,不論男女戴金戒指的不在少數。
民國時期,老年人多戴玉鐲,據說可以防止中風,也有的腕上掛一串佛珠,特別是年邁的政客、軍閥常用來表示遁入空門,清淨無為。中老年婦女戴金鐲、銀鐲。鄉下農家在端午節用七把舊禾鐮尖子摻入鐵中,請匠人打成手鐲,鏨上「南無阿彌陀佛」字樣給小孩戴上,傳說可以「驅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