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儷對張藝謀的2個微妙舉動(15歲出道讓張藝謀苦等)
2023-10-22 07:12:12 1
曾經,只要提到「戲紅人不紅」的女演員,楊蓉的名字總會出現在名單中。
比起其他藝人,楊蓉的確像個娛樂圈的「異類」。
經常性「神隱」,偶爾接幾部戲,只留下作品在熒幕上。
前不久,《大山的女兒》播出完結後,她又「消失」了。
不少人好奇,楊蓉不被外界所擾,隨性而活的底氣,究竟是什麼?
當最不火的演員,過最隨性的生活
楊蓉的起點並不低。
15歲就憑藉電影《鴉片戰爭》進入演藝圈。
出道20餘年,參演過不下60部影視作品。
可是楊蓉,依舊「不火」。
雖然錯過幾次爆紅的機會,但是楊蓉一點都不著急。
2004年,《玉觀音》劇組原本想讓雲南出身的楊蓉來飾演女主角。
誰知她不願遠去北京,最終角色被孫儷替代,孫儷因此一戰成名,拿下金鷹獎最佳人氣獎。
粉絲紛紛為她感到惋惜,然而楊蓉對此卻表現得雲淡風輕,輕飄飄說了句「錯過了,就是錯過了」,便不再糾結。
2017年,一場震驚全國的「虐童案」發生,許多公眾人物對此閉口不談。
但是楊蓉卻自揭傷疤,坦誠童年被猥褻的經歷,替被虐兒童發聲。
面對外界的質疑,她說:「當所有人都避而不談的話,對黑暗裡的人其實是一種縱容。」
她不是以女明星的身份發聲,而是從一名普通女性的角度,在曝光這些黑暗。
發完聲,讓這件事得到更多關注,她便在心中將此放下,沒有利用這次機會,給自己炒作。
許多媒體都想第一時間採訪她,都被她拒絕了。
楊蓉通過經紀人表示:「想說的都在微博裡說過了,謝謝大家關心。」
作為楊蓉多年好友,於正想過拉她一把,將她籤在自己公司。
在籌拍《鳳囚凰》的時候,他原本欽定楊蓉作為女主角。
臨開機,楊蓉卻被質疑人氣不夠,慘遭換角。
娛樂圈多少演員因為這些事,老死不相往來,將彼此視為仇人。
面對媒體的挑破離間,她並沒有在這件事上擰巴,只是淡淡回應:「兩個認識快二十年的朋友,是沒什麼事情不能解決的。」
公司建議楊蓉,多分享自己的生活,讓更多人認識她。
她一口回絕:「雖然我是藝人,但是具體到每天吃什麼、做什麼都分享出來,那就不必了吧。」
她當然知道,分享隱私可以增加人氣,得到更多機會。
但是她不願為了所謂的人氣,拋棄自己的原則,按照別人設想而活。
楊蓉曾在採訪中坦言:「希望大家把我當成演員,而不是明星。」
無論外界如何評價她,她一路走來都認準這條準則,堅定自己的態度活著。
林清玄曾說:「一塵不染不是沒有塵埃,而是塵埃任它飛揚,我自做我的陽光。」
楊蓉便是如此。
無論是誰質疑她的「佛系」,她的「不紅」也好,她都能賦予自己信心,讓自己在理想和現實的矛盾中,開闢出一條屬於她的道路來。
哪怕外界不認可,她依舊我行我素,明確自己想要什麼,更知道自己該怎麼做。
所謂佛系,不過是她在按照內心,自洽地活。
不必他人理解,用自洽充盈人生
作家餘華曾說:「生活是屬於每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於任何別人的看法。」
生活中的許多劫難,其實源於我們過於在意他人的看法,學會自洽,便能跟這些劫難和解,找到出路。
如果說楊蓉的自洽,是在回應外界的質疑,讓自己保持初心而活。
那麼下面這位演員的自洽,則是在解決生活的劫難。
就在前段時間,湯唯憑藉電影《分手的決心》,在韓國獲得第43屆青龍獎最佳女演員。
這也是該獎項首位非韓國籍影后。
這幾年,湯唯已然成為韓國的國民女神。
影帝劉亞仁在頒獎時說,能夠叫出湯唯這個名字,是他的榮幸。
當年,一部《色戒》成就了演員湯唯,卻也毀掉湯唯的人生。
業內封殺湯唯,導致她無戲可拍。
當時的男友,因為這些紛爭,選擇跟她分手。
但是在湯唯身上,我們完全看不到她人生跌入谷底的苦。
父親從小教她一句話:「任何時候都不要急躁,不要易怒,反應遲鈍一點沒什麼不好。」
無戲可拍時,她沒有留戀過往榮光,說走就走,選擇到國外留學,深造自己。
因為父母的影響,湯唯的性格一直都是淡然如風。
2014年,她宣布嫁給導演金泰勇,外人皆不看好這段婚姻,甚至用「下嫁」來形容。
金泰勇只是一個小導演,還比湯唯大10歲,有過一段婚姻。
人人都說,她值得更好的男人。
但是湯唯卻認定,金泰勇就是最契合她靈魂的人。
她說:「泰勇對我而言,亦師亦友,亦是兄長,也是愛人。」
婚後,金泰勇在鄉下買了一塊地,帶著湯唯隱居在鄉下。
她像普通人一樣,素麵朝天,下地種田,除了宣傳新片,鮮少露面。
她非常享受這種隨心所欲的生活,有合適的劇本就出來拍戲。
沒有心儀的劇本,就隱居鄉下,陪伴在老公跟女兒身邊。
有人說,她太沒野心。
但是,這就是湯唯心之所向的生活,不用別人理解,不用在意別人的看法。
就像李誕所說:「只有自洽的活法,沒有正當的活法。」
無論楊蓉也好,湯唯也好,她們的「佛系」不是對生活妥協。
而是在夢想與現實中,學會了自洽,與人生和解,遵從內心而活。
在平凡人生中,學會自洽
之前接觸過一位喜歡跟自己較勁,跟生活較勁的來訪者。
她對自己的生活處處都感到不滿意,總覺得生活過得非常不如意。
我問:「不滿意自己什麼地方?」
她說:「全部。」
對於自己,她全都不滿意。
這位來訪者曾這樣形容自己:「我的整個人生都是卑劣的。」
她總是過於敏感,別人一個眼神一句話,都能讓她陷入自我懷疑。
她總覺得現在的生活不如意,常常後悔自己的選擇,想不明白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生活。
她總不滿意自己的性格,因為她喜歡看書不喜歡出門,經常被身邊的人說她無趣。
《道德經》裡有一句話:「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但是這位來訪者認知裡的自己,是糟糕的,挫敗的。
可是事實真的如此嗎?
哈佛心理導師加藤諦三曾經說過:「越是對自己很執著的人,越是沒有自我。」
來訪者本身絕對沒有她所想的那麼糟糕。
而之所以有這種錯覺,是因為她總是用最嚴苛的標準看待自己,導致內耗,無法學會自洽。
自洽,其實就是不自我糾結,明確心中所想,不讓外界因素幹擾自己,按照自己的節奏生活。
那麼,我們要如何在平凡生活中,學會自洽調整自己呢?
首先,我們可以活得「遲鈍」一點:
渡邊淳一曾提過「鈍感力」這個詞。
鈍感力,也就是掌握遲鈍的力量。
為難這位來訪者的最大因素,其實正是那個過度敏感的自己。
以前她無法接受自己身上哪怕微不足道的瑕疵,總會過度反應。
現在,她學會凡事都遲鈍一點,不再什麼都往心裡去。
就像渡邊淳一所說:「頓感就是一種才能,一種能讓人們的才華開花結果、發揚光大的力量。」
如今,她已不會過度敏感,讓自己陷入內耗當中。
哪怕聽到別人不好的評價,她也能在心底打趣自己,一笑置之。
其次,我們要明確心中所想:
在不了解自己的情況下做出的任何選擇,都會成為我們心底的一根刺,讓我們悔恨不已。
總會覺得:「要是當初我不選這條路就好了。」
如果你還不知道自己想要怎樣的生活,那麼不妨先試著給生活做做減法。
聆聽內心的聲音,從生活中,勇敢地剔除那些你不想要的選擇。
利用這種人生排除法,來明確心中所想,真正地去了解你自己,最終做出自己想要的選擇。
即使不被看見,沒人關注,你也能自得其樂,悠然向前。
最後,別讓別人影響到你:
在提到自己因為比較宅而被人說無趣時,我問來訪者:「那你覺得讀書是一件無趣的事嗎?」
她不假思索,立即回答「不是」。
那一刻她才意識到,無趣的,其實並不是她。
與其從別人口中定義自己,不如隨心而行,讓自己成就自己。
當你過於在意別人的目光,就會變成別人目光下的奴隸,行動會陷入他人的支配之中。
把別人的看法從你的生活中踢出去,不用刻意追求外界規定的美好人生。
心理學家西伯裡說:「所謂的活得好,其實是接受原本的人生、接受原本的自己、接受原本的結果,抓住機遇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並滿足其結果。」
隨遇而安,接受看似意外卻又自洽的安排。
願你能夠掌握自洽的力量,活出獨屬於你的平凡人生。
策劃 | Kiwi
編輯 | Kiw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