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是幾月幾日哪一年開始的(可不都是一月一)
2023-10-24 06:52:59 1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子繇
又逢一年一度的元旦佳節。雖然今年的元旦只有一天假期,但這並不妨礙我們辭舊迎新的雀躍心情。將陳舊的氣運留在去歲,以美好的憧憬展望今朝,便是如今「元旦」對於我們的意義。現在我們都知道元旦是每年的1月1日,但您可能不知道,古時候的「元旦」可不都是在一月初一。
在古代,「元」即「始」,「旦」即「日」,「元旦」便是一歲初始之日,意味著辭舊啟元,萬象更新。歷朝歷代都十分重視歲初之日,這是一年的開始,喻示著新的希望和新的開端。在這日,舉國上下往往會舉行盛大的典禮儀式,民間還有眾多相應的習俗,到後來便逐漸演化為「春節」。但由於我們如今採用的是西方的公曆紀元,因此古之「元旦」與今之「元旦」在意涵上基本一致,但在實際上卻大有不同。
一、夏商周秦「排排坐」
「元旦」一詞最早見於《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夏朝時採用「夏曆」,夏曆結合月球繞地運行的周期以及物候天象、節氣輪轉來綜合確定曆法。初一為朔,十五為望,月球繞行地球一周即為一個「朔望月」。夏曆以正月為歲首,所以夏朝的「元旦」便是正月初一。值得一提的是,夏朝所定正朔是古人根據自然物候的流轉規律來確定的,在今天看來依然十分具有科學合理性,所以後世不論歷經多少次的朝代改朔最終還是要改回正月為歲首。「夏曆」也是我們如今所採用的「陰曆」的基礎。
商朝的時候,人們開始改用「殷歷」。商代的曆法是「陰陽合曆」,既考慮到月球的運行規律,又考慮到太陽的運行規律,因此商朝的曆法在夏朝的基礎上又進了一步。只是商時人們將十二月定為歲首,比起夏朝來提前了一個月。所以說商朝的「元旦」是十二月初一。
周朝時又有「周曆」,周曆在夏商曆法的基礎上有所損益,在某些方面甚至並不如殷歷精準。周朝以十一月為歲首,故其「元旦」為十一月初一。《史記》《曆書》中說:「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夏、商、周三代曆法一個最顯要的區別即是所定的歲首不同,後世稱為「三正」。
秦朝大一統之後,始皇又「改正朔,易服色」,以「顓頊曆」為曆法,十月為歲首,在秦朝,十月初一才是「元旦」。
二、大漢天子定乾坤
與夏曆相比,商周秦的歲首都分別提早了一月,《尚書大傳》裡說:「夏以孟春月為正,殷以季冬月為正,周以仲冬月為正。夏以十三月為正,色尚黑,以平旦為朔。殷以十二月為正,色尚白,以雞鳴為朔。周以十一月為正,色尚赤,以夜半為朔。以雞鳴為朔。周以十一月為正,色尚赤,以夜半為朔。」既然夏曆正朔的設定已經十分符合物候規律了,那為何每朝都要大改呢?
雖然各代都會對曆法進行不斷的完善和調整是其中一個因素,但最主要還是因為改朝換代強烈的權威「儀式感」的需要。為了彰顯新王朝的新氣象,許多朝代的統治者都有改正朔的習慣,甚至有的只是「為改而改」。比如周朝,忍痛捨棄了商朝時更為完善精準的「殷歷」,偏要用新一代的「周曆」來代替。更有甚者如秦朝,定以十月為歲首,實在偏離太遠,畢竟十月正逢秋風瑟瑟、一片蕭條的氣象,實在不適合作為新年的開端。更何況正朔與農業生產、四時節氣俱為相關,就更不得隨性而為了。唐朝的經學大家孔穎達曾說:「改正朔者,正謂年始,朔謂月初,言王者得政,示從我始,改故用新。」便是揭示了王朝初設之時常喜歡改正朔的緣由。
秦朝的曆法一直沿用到漢,漢初的將近百年間仍是以十月為歲首,直到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才開始啟用太初曆,重新規定了以夏之正月為歲首的舊例。而經過武帝的曆法改革後,在往後的兩千多年間,曆法上的正朔才慢慢固定下來,除卻部分朝代有過短期的改動外,都一直沿用此例。
不論歷代如何改正朔,古時所循皆為陰曆,與現今的公曆不同,而如今的「元旦」既是依公曆而設,那它究竟起於何時呢?
三、元旦節的起源
事實上「元旦」作為我國特定節日的歷史並不算久,公元1912年,中華民國正式成立,民國政府提出「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的提議,自民國元年(1912年)起開始引入西方的公曆,並將公曆1月1日定為「新年」。當時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開會時把公曆1月1日稱為「元旦」,但未正式公布,所以那時的公曆新年並沒有被正式稱作「元旦」。
直到1949年的9月27日,在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決定採用現行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法,並將1949年公曆1月1日正式定為「元旦」。從那時起,我國便有了兩個「新年」,一個是公曆新年的「元旦」,一個是農曆新年的「春節」。
參考資料:《尚書》《晉書》《史記》
董小宛:一生一世一雙人
明朝亡國前,太監們真的很「忠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