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節氣清明的由來及其習俗(清明節來歷及習俗知多少)
2023-10-24 01:23:19 1
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中第五個節氣,又稱踏青節、三月節,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即冬至後的第106天。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之諺語。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至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它既是自然的節氣點、國家法定假日,也是我國重要的傳統民俗節日,具有緬懷先人、禮敬祖宗的重要意義,那麼你知道清明節的來歷和它的習俗嗎?這還要從寒食節說起……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而隨從介子推一直忠誠守護。19年後,秦國派3000甲士護送重耳回到晉國即位,成為歷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晉文公即位後,介子推卻功成身退,隱居在深山贍養老母。後來晉文公為了逼介子推出來相見,就放火燒山,卻不幸將介子推和其母親燒死在一棵大柳樹下。晉文公後悔不已,為了紀念介子推,就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每年的這一天不能燒火做飯,只能吃冷的事物。由於「清明節」與「寒食節」的日子接近,隨著時間的遷移,人們逐漸把寒食節的習俗移到清明之中,漸漸的,「寒食節」與「清明節」合二為一,寒食節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
清明節習俗清明祭祖
清明節作為傳統祭祀節日之一,最主要的形式就是祭祖掃墓。按照習俗,人們在清明期間將墓園打掃乾淨,若墓地是在山上的,要將墓地裡的雜草清除乾淨,然後將攜帶的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供祭在親人墓前,上香、敬酒,叩頭行禮祭拜,以此表達對先人的尊敬,寄託哀思。
蕩鞦韆
蕩鞦韆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了「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蕩鞦韆不僅可以增強體健,還可以培養勇敢精神。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面是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
踏青
中華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習俗。踏青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即為春日郊遊,也稱「踏春」,是指初春時到郊外散步遊玩,觀賞春色。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
植樹
有人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人們就有了在清明節植樹的習慣,並且一直流傳至今。
放風箏
放風箏是清明節人們最喜愛的活動之一。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將其病況寫或畫於扎制的風箏上,用線繫著風箏在空中放飛,當風箏飛至高空將線剪斷,意味著疾病災難便會隨著風箏一起飛走。後來,風箏亦逐漸發展成廣為流行的郊遊娛樂活動。
清明時節氣溫轉暖,草木萌動,時陰時晴,紅船旅文提醒大家注意天氣變化,為出行和勞作做好準備。
部分圖文源自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