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傳統紡染織技藝(巧手織出畲女情懷)
2023-10-12 10:36:59
N海都記者 林涓/文 梁展豪/圖 通訊員 於豔鋆
她是一名「蠶娘」,也是一名「織女」,從養蠶到編織蠶絲帶,從種薴麻到編織薴布,數十年如一日默默堅守,只為留住傳統技藝——她就是省級非遺畲族薴布織染縫紉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雷妹金。四年前,她在村口種下一大片薴麻,收割、去皮、接麻、加捻……如今,紡車咿呀作響,絲絲麻線紡織成匹匹薴布,亮相各類非遺展會。近日,記者走進了福州羅源縣竹裡村,探尋雷妹金如何用巧手織出「畲女情懷」。
雷妹金
慢工出細活
將嚴謹細緻刻進骨子裡
走進竹裡村村口,映入眼帘的便是一片薴麻地,63歲的雷妹金和她的女兒蘭愛玉正在地裡處理薴麻。「薴布的原材料就是薴麻,薴麻一年可以收割三次。」舊時,畲族群眾生活條件艱苦,服裝都用自製的薴麻布縫製。雷妹金介紹,薴麻從幼苗培養起,待長到一人高左右便可以採摘,然後再進行精細加工,才能製作成薴布。
雷妹金將薴麻的莖挑成絲
雷妹金介紹,讓薴麻變成為薴布長線這一制麻過程操作繁瑣,需要花上五六天的時間。「薴麻採摘後,要先取下薴麻最外面一層的表皮,曬三天左右後儲存起來。待織布的時候,再將其拿出來用開水浸泡,分離成許多根細絲,然後將細絲擰成一股,再捻成長線。」
雷妹金將薴麻的莖揉搓成麻線
制麻結束後,緊接著就是接麻。只見雷妹金將麻線蘸水,待麻線軟化後再頭尾相接。「接麻的過程要非常認真仔細,只要稍不注意,線與線的接口就揉搓得不緊實,一條麻線可能就此毀掉。」隨後,再將接好的長麻線,放到「加捻機」裡來迴轉動。雷妹金腳踩底下一根竹木,左右腳來回快速踩踏,咿呀聲此起彼伏,麻線越變越長、越變越緊實。雷妹金說,加捻後的麻線團還需絡成周長為八九十釐米的線圈,於大晴天在院子裡暴曬防黴,再團成線球加以保存。
雷妹金腳踩繞線機,將散亂的麻線捲成線圈
「我從14歲的時候就開始跟著我媽媽學薴布了。」回憶起第一次接觸織布機,她只覺得好玩,趁母親下地幹活時,便偷偷坐在了織布機前,學著母親的樣子有模有樣地織布,但沒想到竟把布給做壞了。「我母親看到之後,就追著我打,我跑都來不及!後來我就跟著她認真學,到了十五六歲後就懂得織了。」雷妹金告訴記者,薴布的每一個步驟都極為複雜,只要錯了一步,一塊布便算是做壞了,「做好麻線後,要把線牽到織布機上面,一層又一層,一圈又一圈,都不能錯,一定要嚴謹細緻」。
傳承薴布紡織技藝
讓技藝不只是「記憶」
時光流轉,畲服的需求量大大減少,加之手工藝製作繁瑣,雷妹金在27歲左右時,為了謀生選擇外出打工,不得不放棄織布。近幾年,面對漸漸失傳的傳統技藝,雷妹金決心重新騰地種植薴麻,翻出古老的織布機,編織薴麻布。
除此以外,為了讓畲服中的另一重要部分——蠶絲帶,能夠繼續出現在畲家女子的腰間,7年間,雷妹金養蠶數萬隻。
蠶絲
「畲服對每個畲族女子都有非凡的意義。」雷妹金說,畲服腰間的蠶絲腰帶見證著畲女從長成到出嫁,再到為人妻、為人母;雖然改良版的畲服布料漸漸代替了薴布,但畲族女子結婚時還是都要做一個薴布袋,以此來寓意代代相傳。「養蠶、織布其實賺不了多少錢,做這些的過程還很繁瑣,但能讓畲女的心願和情意有可寄託之處,就值得了。」
為了將這門技藝傳承下去,雷妹金還帶動她的女兒,希望通過手把手教學傳遞這門技藝。「只有堅守才能讓傳統技藝保持活力。」雷妹金用雙手紡織出的不僅僅是一匹匹薴布,更是一種不變的傳承。雷妹金堅持參加各個非遺展會,只為將薴布紡織這項古老技藝呈現在大眾面前,她也希望,今後能有更多的「雷妹金」,一起堅守,讓技藝不只停留在大家的記憶中。
編輯:白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