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費孝通的《鄉土中國》讀書筆記

2023-10-12 04:11:49 3

  《鄉土中國》是費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國基層傳統社會——農村的作品。下面為大家提供了相關的讀書筆記範文,希望你喜歡。

  《鄉土中國》讀書筆記1

  費孝通先生的無訟這篇文章先是分別介紹了都市和鄉土社會對於律師過著說訟師存在的不同看法,也即,都市是法治社會二鄉土是禮治社會。費先生又通過一個足球裁判的例子說明了理想的禮治社會應該是一種什麼情形的。有用兩個例子說明了在鄉村中鄉裡長老主持的調解(評理)是一種教育的過程。隨後闡述了在講個人權利的都市是一種法治秩序,最後解釋了律師在現代都市社會中不可或缺的原因。最後說明了現代司法在鄉土社會中不易推行的原因以及解決的辦法。

  (一)無訟

  費先生用足球裁判的例子說明了鄉土社會對於訟事的看法。我認為,鄉土社會中的人認為訟事是一種丟人的事,不光是你個人的恥辱,還是你父母以及教育你的人的恥辱。因此,他們不希望有訟事。無訟,就是在鄉土社會中沒有訟事或者說極少有訟事,人們不以訴訟作為解決問題的辦法。

  但是鄉土社會的秩序也是要維護的,因此在鄉土社會中人們總是以禮來約束人們的行為。禮治就是人們對於傳統規則的一種認可,有一種流傳的規則讓鄉裡的人都遵守,這種規則雖不是法律,卻和法律有著相似的約束效力。正是這種禮治的存在構成了鄉土社會中無訟的保障因素,也即,無訟是因為有禮治,二維持禮治的是內在的良心。

  理想的禮治是一種無為而治,每個人都非常自覺地遵守著傳統的規則,而不必有外在的強制的監督,就像一句名言「君子慎其獨也。」

  (二)我的觀點:鄉土社會中人的成長經歷了禮治的社會化

  鄉土社會中對於禮治可以說有一種幾乎神聖的尊敬,他們從小就被教育服從一些傳統的規則,而從不問理由。他們認為服從傳統是應當的,這樣人們就經歷了禮治的社會化。長期的教育將外在的傳統規則內化成了內在的傳統和良心。他們一般不去違反規則,違反規則之後接受的調解或是說批評是一種對於禮治的再社會化。這樣,正是禮治、傳統的規則將鄉土社會中的人們都社會化了,才有了那麼多遵從禮治的人。

  (三)禮治社會和法治社會與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

  鄉土社會是一種禮治社會,而現代社會是法治社會。在禮治社會需要用禮來治理,在法治社會需要用法來治理。

  而在我們的國家中,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要結合起來。法律是我們都不能違背的底線,而道德也就是鄉土社會中的禮治就成了高要求。所以,我希望我們都能遵從法律的底線並且都用道德的高標準來要求自己。

  《鄉土中國》讀書筆記2

  費老先生的《鄉土中國》在中國社會學上的地位是不容忽視的。要了解日本文化很多人會去讀本尼迪克特的《菊與刀》,而要了解中國傳統的鄉土社會則離不開這本《鄉土中國》。《鄉土中國》是費老在上個世紀40年代後期,根據他於西南聯大和雲南大學所講的「鄉村社會學」課內容整理出來的書,37年後的1984年由三聯書店重刊。主要依據當時鄉土社會的人際生存現狀、社會結構、交往方式等,運用定性研究的方法完成。該書中的鄉土中國,其實並不是具體的中國社會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體的中國基層傳統社會裡的一種特具的體系,支配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通過理解中國鄉土社會的各種元素,再看三十年改革開放之後的中國,可以發現費老的很多說法如今仍然擁有極強的現實意義。

  文中開篇就指明了鄉土社會中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基本特徵,鄉土性,這也是整篇文章的基礎。正是在鄉土性的基礎之上,作者延伸開來得出了很多結論。鄉村社會的鄉土性導致了不流動性,從而產生了一系列鄉土社會的特性:禮俗社會,文字的相對不重要性,差序格局,無訟無政,家族的基本結構,血緣社會等等。整篇文章是一種橫向思維的視野,將鄉土社會不同部分的不同特性以此剖析。

  我比較感興趣的是費老筆下的鄉土社會差序格局,他認為中國傳統社會中的格局不是一捆一綑紮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每個人都是他社會影響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而這個圈子具有伸縮能力,往往根據自己的需要能放就放,能伸能縮。這是自我主義產生的源泉,也是中國小農意識、自私自利產生的另一種詮釋方式。中國人在國際友人眼中永遠頂著「自私」的帽子,沒有集體、國家意識,永遠想著自己及小家的利益。因此他們只掃自家房前雪,他們為一己之利損害大家的利益,他們目光短促、心胸狹隘,他們不顧天下蒼生只顧自己安樂。

  這讓我想起了魯迅筆下的看客,這些看客在魯迅作品中都以群像出現,是一批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的落後的群眾,居處在偏僻、閉塞、愚昧、落後的中國鄉村,長期以來的封建意識的毒化和侵蝕,已積澱在他們的精神骨髓中,並在他們思想、心理、性格、言行中自然而非自覺地表現出來,於是他們愚昧、麻木、無聊、庸俗,於是他們集中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民的劣根性,以及我們民族精神中的嚴重痼疾甚至於人類某些弱點,即安於命運,麻木順從,既受人愚弄,又愚弄他人的性格特徵。

  不僅以前的文人在批判國民的劣根性,當下也有很多人在反思。昨天和同學看完了姜文的《讓子彈飛》,這是一部很多人期待已久的影片。姜文一改以前懷舊、緩慢、意識流的風格,在這部新片中注入了很多反諷、黑色幽默的東西,使得商業大片的背後也有很多讓人反思的東西。其中之一,就是國民愚昧自私的劣根性。費老先生在開篇就意識到,已經有一種和鄉土基層不完全相同的社會逐漸產生,在這裡可以稱之為城市社會。如今中國城市化進程發展的如火如荼,鄉土社會確實在逐漸土崩瓦解。可儘管如此,鄉土社會中的很多特性卻殘留了下來,並在城市化中畸形發展,這使得中國社會轉型過程中無論是統治者還是基層民眾都面臨了很多困惑。最近「黃山門」事件愈演愈烈,復旦大學面臨著嚴重的公關危機。事情可能不像網絡輿論中所說的這麼簡單,但歸根結底,廣大網民還是在指責國民自私自利的劣根性。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在費老先生筆下屬於鄉土社會的特性,在中國一流大學的學子們(所謂的知識階層)身上出現。中國經濟的崛起大家有目共睹,於是很多人開始稱中國為「大國」,但大國絕對不能只是經濟上的騰飛(中國在這方面也還需要繼續努力),國家軟實力、國民文化素質也是很重要的一塊。大國就應該有大國的風範和氣派,而如今中國依舊充斥著小農意識和小市民意識,整個給人的感覺就是,一鄉下人進城穿了套西裝,腳下卻依舊是雙解放鞋,顯得不倫不類。

  《鄉土中國》後半部分主要剖析了皇權、官僚、紳士的關係。皇權擁有至上的權力,是天下的擁有者;官僚並非天子的家門,並不和皇上分享政權,他們不過是臣僕、是行政機構;而紳士是退任的官員或官員的親戚,他們沒有權力但是有勢力,他們在官僚機構的庇佑下虎虎生威。紳士是士,官僚是大夫。士大夫聯成了中國傳統社會結構中一個重要的層次,就是到現在還是如此。只不過名稱有變而已,「士」變成了政府官員,「紳士」則變成了「官二代們」。官二代文化或許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以人情、禮俗而非法治為基礎的傳統也為官二代文化提供了滋生的溫床。這幾年公務員考試異常火爆,這是個很值得人們反思的現象。首先參加公務員考試人員的心態已經發生了變化。沒有多少人是真正秉著為人民服務,做人民的好公僕的目的從政的,大多數的人是為了混一口飯吃,為了在得到官僚體制的特殊庇佑。當然每個人都是要生存的,有一定程度上追求物質無可厚非。但官員是特殊的職位,他有一定的權威,在一定程度上是整個社會進步的間接領導者。當一個社會上的官員都沒有了責任心而淪為物質的奴隸時,這個世界是可怕的。其次,相比公務員固定的收入外,大家更加看重整個官僚體制的庇護作用。這是社會另一種形式的淪落。如今官員與官員之間已經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相互保護的體系,各種有需求保護自己的勢力都在向官員靠攏,商人表現的尤其明顯。於是出現了官商勾結,出現了貪汙腐敗。

  《鄉土中國》讀書筆記3

  費孝通先生的經典文章《差序格局》先從一個「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屋上霜」的俗語出發,論述了中國的鄉土社會中普遍存在的「私的毛病」。隨後費先生指出私的問題是個群己、人我的界限怎樣劃分的問題。因為中國與西洋關於群己、人我的界限的劃法不相同,所以有引出了中國整個社會結構的格局,也就是差序格局的問題。通過對於差序格局的詳細解釋以及與西洋的社會結構的對比,最終解釋了中國鄉土社會中存在的「私的毛病」。我認為,作者用他的論述說服了我。

  (一)關於「差序格局」

  差序格局就像是把一塊石頭投入水面所產生的一圈圈的波紋,這些同心圓的中心,也就是石頭投入的地方,這個中心就是我們自己,這些波紋一圈圈推出去,而與個人的親密程度也隨著波紋越推越遠。比如說,同心圓的中心是我們自己,離我們最近的圈子就是我們的至親、生死之交,在推及就是與我們關係稍遠一點的親戚和普通朋友,再向外還有同事、趣緣群體中的朋友等等……這就是差序格局。

  我總結差序格局有兩個特點:一是範圍不明確,特別是體現在那些與我們稍遠的圈子上面;另一個就是具有因中心勢力的變化而大小的伸縮能力,在鄉土社會中,家庭可以很小,也可以很大。而正是差序格局以及差序格局的這種特點導致了在中國社會中,人們在辦事情的時候總是在講交情、攀關係。

  (二)中西社會關於人與人關係的不同格局

  (1)中國社會中的差序格局:

  如前文所述,中國的差序格局就像是石子投入水中所形成的一圈圈的波紋。個人是這些關係的中心,與個人的親密程度也隨著波紋越推越遠。

  中國社會中的差序格局的特點是範圍不明確;而且因中心勢力的變化而具有伸縮能力。

  中國的差序格局體現的是一種自我主義,一切價值是以自己為中心的主義,自我主義並不限於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而且還包括了推己及人。

  這種格局導致了人們辦事情的時候總是講交情、攀關係。

  (2)西方社會中的團體格局:

  西方的社會像我們在田裡捆柴,幾根稻草束成一把,幾把束成一紮,幾扎束成一捆,幾捆束成一批。每一根柴在整個挑裡屬於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都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在社會中這些單位就是團體。

  西方的團體範圍極為明確,在團體裡有一定的資格,資格取消了就得走出這個團體。在西方,孩子一旦到了18歲成年了,就意味著父母撫養責任的終結,成年孩子住在家裡都要給父母膳食費。

  西方的團體格局體現的是一種個人主義。在個人主義下,一方面是平等關係,在團體格局中每個人都是平等的,個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權利。另一方面是憲法觀念,也就是團體不能抹煞個人。

  在這種格局下,人人都為自己的權利而鬥爭。

同类文章

《格列佛遊記》讀書筆記

  《格列佛遊記》的藝術特色主要體現在諷刺手法的運用上,尖銳深邃的諷刺是這部作品的靈魂。  當時的英國是作者抨擊和挖苦的對象。格列佛曆險的第一地是小人國。在這個縮微的國度裡,黨派之爭勢不兩立,鄰邦之間不但想戰勝而且要奴役對方。小人國的國王用比賽繩技的方法選拔官員,為獲得國王賞給的幾根彩色絲線

世界因你不同的讀書筆記

  世界因你不同  拿出這本勵志書籍,我立刻被這六個充滿鼓勵的大字所吸引。引文介紹的李開復有著許許多多不平凡的成就: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卡內梅基隆這兩所國際頂尖名校;獲得諸多創新獎項,在蘋果、SGI、微軟、谷歌四大國際網際網路公司擔任重要職位……這些成就鑄造了一個普通人心中成功人士的形象。但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三篇)

  《文化苦旅》是餘秋雨的第一部文化散文合集。作品主要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歷史、文化散文;另一部分是回憶散文。全書的主題是憑藉山水風物以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真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構成。《文化苦旅》獲上海市出版一等獎,上海市文學藝術優秀獎,臺灣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金石堂最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精編

  《三國演義》曹操的狡詐,劉備的謙虛恭謹,孔明的小心,周瑜的胸懷狹小,每獨自一個人物都具備不一樣的性情,筆者塑造的痛快淋漓,細細品嘗,讓讀者似乎進入一種境界。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500字  在高年級,讀原著《三國演義》,它在我心中已是一本飽含人生哲理,有著非凡意義的鴻篇巨作。對裡面的人物也

水滸傳讀書筆記匯總

  水滸傳讀書筆記300字  《水滸傳》為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書中講了宋代的農民起義,揭示了中國封建社會中農民起義的發生。  《水滸傳》中共有一百零八位好漢,他們各有各的技法,而且剛剛英勇無比。殺了好多貪官和壞人,保護正義,寧死不屈,連朝廷都制服不了他們。  如果我是在這一百單八將中的一員,絕

格列佛遊記讀書筆記(匯總)

  《格列佛遊記》是以格列佛船長的口氣敘述週遊四國的經歷。由於暴風雨、上岸找淡水、遭遇海盜、被部下劫持等等種種情況,格列佛共到了四個不同的國度:「小人國」——利立浦特王國,「大人國」——布羅丁奈格王國,有著異想天開卻又不著實際想法人的「飛島國」,最後一個是由一種有智慧的馬管理的「慧駰國」。 

西遊記讀書筆記

  西遊記讀書筆記300字  我看過很多的書,比如:《瞧,這幫壞小子》、《愛的教育》……其中我最喜歡《西遊記》。  《西遊記》講的是唐僧、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和尚去西天取經,途中遇到了九九八十一難,最終他們用自己的智慧戰勝了所有妖魔鬼怪,取上了真經。  《西遊記》這本書有四個主人公,其中我最喜

伊索寓言讀書筆記(精選)

  《伊索寓言》是古代希臘人傳給後世的一部飽含生活智慧的文學作品。相傳,這部寓言集中的寓言為伊索所作,因而稱為《伊索寓言》。伊索是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著名的寓言家。他與克雷洛夫、拉·封丹和萊辛並稱世界四大寓言家。他曾是薩摩斯島雅德蒙家的奴隸,曾被轉賣多次,但因知識淵博,聰穎過人,最後獲得自由。

駱駝祥子讀書筆記

  書中的主人公——一個好強、老實,又富有理想的鄉下人——祥子。來到北平後,幹起了拉車這一行。他的理想就是買上一輛自己的車。為了車,他吃盡了苦頭。被搶、被詐,無奈成親,卻喪了妻,喜歡的人也走了。這一路上起起伏伏,坎坎坷坷。這樣無情的社會就像一瓢冷水,連希望的星火也被澆熄了。曾經向上、不屈的祥

讀《水滸》,品永恆的傳奇

  論古道今說英雄,水滸好漢稱第一。  ——題記  說英雄,說風流倜儻,善良正義;說英雄,說追求勇氣,行俠仗義;說英雄,說肝膽相照,替天行道。  《水滸傳》一部經典之作,是我國首部描寫農民起義的小說。描寫了一群不堪暴政壓迫的好漢揭竿而起的故事。這一百單八將,或身懷絕技,或足智多謀,但他們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