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村莊裡的中國讀書筆記精選
2023-10-08 04:02:14 3
《一個村莊裡的中國》,學者熊培雲沉潛數年的心血之作。下面是一個村莊裡的中國讀書筆記,快來圍觀吧。
一個村莊裡的中國讀書筆記【篇一】
《一個村莊裡的中國》翻了一半,在熊培雲先生的筆下的村莊,與我出生的村莊類似。也許是我們這代人共同的記憶吧。
我出生的那一年,正是村裡分田到戶政策實施的那一年,我還記得我村莊的西北角有一塊三四分地,我們稱之為自留地。村裡唯一的拖拉機,是橘黃色的,他最後分在了我家,小時候我還駕駛過它耕過地。
我家最初也有一頭驢,在家境困難的時候,父親想賣了它。我陪著父親一起去了鄉村集市,集市裡還有牙祭這個角色,他們幫別人為牲畜估價。
驢被賣掉,從此我再也沒有騎過驢,旅遊的時候,到了風景區也不願意去騎馬,心裡有一種情結吧。
我家裡,也有一顆棗樹。
奶奶去世的時候,院子裡沒有足夠大的地方作為靈堂,棗樹就被砍掉了。小時候奶奶總是抱著我和弟弟妹妹們,坐在棗樹下,喊著媽媽的名字,哄著我們入睡。奶奶走後,我家搬到了新宅,老宅子荒了。去年回去的時候,看到院子裡有一些棗樹苗從地下生長起來。
奶奶是一個地主家的女兒,上過黑學,信過一個我不知道名字的宗教。在她的踏板床一旁牆壁上貼著一副畫:是一個老虎下山的畫。她整日燒香、上供。
後來奶奶皈依了基督教,成了基督教徒。我時常拉著板車去教堂,那時候她眼睛已經失明,更多的時候我捧著聖經念給她聽。
教堂裡,多數信徒是奶奶一樣年紀大的人,他們的信仰隨著農活忙而中斷,清閒的時候又回到了教堂,但這一切並不妨礙他們的信仰。
奶奶一生教我從善,她相信有天堂,她夢想著化為一隻小羊回到主的身旁。
奶奶去世後,她成了最後一個能夠入祖墳的人,土地承包之後,各家人去世之後,都安葬在自己的墳地裡。
祖墳上,有一塊碑,碑的主人是清朝光緒年間的一個大學士,大學士相當於今天的中央部級官員。碑曾在文革期間被人推倒在地,沒人將它扶起來。
我家是祖墳的主脈,一直沿向東南方向,是爺爺和奶奶的合葬墓。
安葬奶奶時,眾鄉鄰齊心合力將碑樹立起來。
也許很巧合,自從那一年過後,村裡大學生多了起來。
鄉鄰都認為是族上靈了光,而不是覺得大學擴招的原因。
一個村莊裡的中國讀書筆記【篇二】
幾年前讀費孝通《鄉土中國》的時候就耳聞過這本書,當時是想啥時候有時間再找這本書來讀一下,可是不想一晃兩年多過去了。從7月份在家開始,中途在長沙呆了一個星期,之後又來到石家莊,這本書斷斷續續的花了二十多天,變換了兩千公裡的地方才看完。進入研究階段,明顯感覺時間不像本科時期那麼充沛了,讀雜書都基本是睡覺之前,吃飯時候擠出的時間。估計以後也這樣,形上學的東西不能缺少,但是花費過多時間去在這個上,則會影響當前的工作。本書也是直接在平板上看完了,電子書看起來方便,但一些需要反覆讀的書則沒有紙質書的優勢大,看完之後總結起來很麻煩,紙質書隨手一翻很快就能找到要複習回顧的地方,值得反覆讀的書,該買的還是得買。
我自己本身就從村莊裡走出,對村莊裡很多東西看在眼裡。但很早就出來讀書,每次回到家裡,村裡小我一些的小孩幾乎都不認識。村裡發生什麼事,也大多只是耳聞而已,特別是最近幾年,每個假期就回家半個來月,一年在家不足一個月,難免漸漸與故鄉隔離了。
熊的文字開始很不習慣,感覺亂,雜。但是熊描述的鄉村,許多我是深有感觸的。比如鄉村的樹木,在小的時候,在河邊有很多大樹,中午的時候去河裡摸魚,河水清澈見底,走過河邊,高大的柳樹蒼翠欲滴,陽光透過樹葉,斑駁的投下一點一點,清風徐來,好不快活。但是不知什麼時候開始,為了賺點錢,河邊的大樹被賣給了外地的商人,現在的河邊光禿禿的只剩稀稀疏疏的雜草,河裡由於上遊的煤礦汙染,魚幾乎絕跡了,水也總是渾濁的,小時候每到晴天,總有很多人在河邊洗衣服,大家歡聲笑語扯著家常,算是鄉村的一類娛樂了。現在還有一個記憶,母親在河邊洗衣服,我在河裡石頭下摸魚,摸了的魚拿到鄰居家裡串在衣針上串著烤。。。。。
上次回到家鄉,聽說最近當地的煤炭企業全都被勒令關閉了,煤炭曾是當地人經濟的主要來源,煤企一停,許多人沒了工作,天天窩在活動中心打牌,有些則遠走故鄉,去外地打工掙錢。就在從宣威回長沙的車上,遇到幾個去河南鄭州打工的四川人,那個四川人外出打工二十多年,家裡的土地已經很多年不種了,就任它荒下來,因為外出打工掙的錢比在家裡刨地球賺的錢多多了,據他說,在他村裡,家家戶戶都這樣,村裡現在的青壯年不是出去讀書,就是出去打工,幾乎沒有留在本地的。看來這已是中國農村的遍相。
誰人故鄉故鄉不淪陷。。。
當然這只是我記憶裡的鄉村,事實上,鄉村裡的很多事情我是缺乏了解的。比如村莊的長幼秩序,家族傳統,宗譜,鄉村民選政治。宗譜記得高中的時候一位有德望的長輩曾經主持修過家譜,每戶人家發了一份,不知道發譜的時候有沒有熊在書裡寫到的熱鬧。至於鄉村民選,我記得在初中的時候全鎮選舉各辦事處書記,支書。那時候混社會的,做煤生意的紛紛加入,有錢的直接拿錢去買,有的甚至幾百一張選票。去年家鄉一個和我差不多大的年輕人被選舉為支書,聽說找了不少人,花了不少功夫。至於鄉村的麻將政治,那是從小就耳濡目染並且至今經久不衰的。小時候,幾乎每天晚上都有很多人來到我家裡打牌,看電視,這幾年陣地稍微轉變了,但打牌,打麻將是仍然是農村的娛樂主角。聽說家鄉附近,一些人因為賭牌,賭麻將賭得傾家蕩產,負債纍纍。而且從此執迷賭博,不再工作。
即使鄉村正在遭受劫難,環境受到汙染,青壯年人口流失,土地遭到荒廢。。。。但是熊培雲對中國農村的未來還是看好的,他相信,隨著鄉村基礎設施的建設,從鄉村裡走出去的人,會更多的選擇回到農村休養,而且廣袤的農村也蘊藏著巨大的機遇。中國農村的衰落不可避免,但農村絕不會消失。我看到鄉村裡越來越多的人注意生態環境的保護,門前的河裡又恢復了往年的清澈,鄉村的公路正在有條不紊的開展,鄉村的學校越來越高大明亮而不亞於城市,移動電信網絡走入了尋常百姓之家;電腦,冰箱,太陽能,電磁爐成為普通家具;電網得到改造,甚至電價比在城市還便宜。鄉村正在以另一種方式復甦!
在外求學多年,每次回到家裡,總是感覺到放鬆。在鄉村的生活是愜意的,慢節奏的生活是對城市生活的一個補充和治療。或許多年以後隱退江湖時,我也會選擇不時就回到鄉村住上個把月,修生養息。想像間,充滿了期待。
一個村莊裡的中國讀書筆記【篇三】
從《重新發現社會》到《自由到高處》,再到以前的《理想國》,熊培雲的每一本書,我都細細來讀,雖然,由於自己的水平,還有一些東西不能消化,不能深入地理解,只可領會中的隻言片語。但是,從這些言語中,我可體會他那種赤子情懷。《一個村莊裡的中國》,學者熊培雲沉潛數年的心血之作。本書以故鄉村莊為立足點,考察百年來中國鄉村的命運,鄉村的淪陷與希望。其中有作者三十年生活的閱歷與見證,六十年中國農村建設的榮辱與沉浮,並由此折射反映出近代百年中國歷史的若干重要問題與玄機。一部大歷史與小歷史的結合,大時代與小細節的交織,延續著作者明辨,理性,溫暖,悲憫,關乎心靈與真實的寫作之路,堪稱熊培雲迄今為止最重要的一部著作。
1、「在每一個村莊裡都有一個中國,有一個被時代影響又被時代忽略了的國度,一個在大歷史中氣若遊絲的小局部。」
2、「是的,這樣一個村莊不足以成為先進或落後的典型,但正是它的平凡打動了我。曲港跳魚,圓荷瀉露,寂寞無人見。這裡永遠是世界的邊緣、新聞的盲點。生活在這裡的一代代人,他們的生命從不被人注意,他們像草木一樣見證四季,又似屋簷飄雨,小徑風霜,自生自滅。儘管這些人也會迫不得已捲入時代的風潮,然而他們又都是無名氏,具體到每一個人的命運,幸與不幸、恩恩怨怨卻也總是孤零零的,仿佛與世界無關。他們從不曾在自己所處的時代裡呼風喚雨,即使是那徹夜歡笑與啼哭,也難被外人聽見。所謂「芸芸眾生」,還有比這更具代表性的嗎?」
3、「「每個人的家鄉都在淪陷」。我時常為自己生長在杏花春雨的江南鄉下而慶幸,然而不幸的是,當我懷著鄉愁遊學歸來,再次回到我的村莊時,發現我夢中的精神家園近乎無存。」
4、「有些你熟悉的東西再也找不到了……你在家鄉完全成了個陌生人」。
5、「近一百年前的中國,那是一個多麼似曾相識的時代!我常常想,今日中國人若想找到中國的前途,不妨從當年被日軍侵華中斷的諸多時論中去找,去那個開放而真誠的年代裡找,許多觀點足夠自由與深刻。」
6、我實在無法用行話來寫作,正如我過去無法用新華體去寫新聞。現在同樣做不了那種只講枯澀道理而淹沒自己個性,甚至隱藏寫作情感的學問。我只能一如既往,堅持我所堅持,一方面在材料與邏輯上做足工夫;另一方面也要讓讀者看到我的寫作不只是一種理性的思考,還是一種關乎心靈的生活。
7、「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這讓我愛到絕望的十六個字,仿佛濃縮了我在江南鄉下的所有美好記憶,甚至包括一些並不存在的記憶。
8、「帶一本書回家鄉,也算是了卻平生一個心願。願我的故鄉和所有人的故鄉永遠陽光明媚,空氣清新,萬物生長;也願我幾年來的這點思考與寫作,能夠為讀者呈現更多真實的大歷史與小歷史,打開一段溫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
9、「望著童年的老房子,無論在外面的世界有多少挫折困苦,即使失去一切,都有信心從頭再來。又因為,我原本一無所有,或者我並不需要那麼多。不幸的是,2000年以後,當老家的房屋被移民建鎮的風潮徹底淹沒時,我棲居鄉村的信心與驕傲已蕩然無存。曾經生養我的村莊如今變成一片廢墟,我從此成了一個在心靈上既沒有城市又失去了村莊的流浪漢。」10、「我曾經因為自己在鄉間自由無拘的生長而驕傲於世,無論漂泊到怎樣的天涯水涯、異國他鄉,終有一方燈火可以眺望,一片土地可以還鄉。然而,因為這些古樹的逝去,我不得不承認自己時常無限傷感。」
11、「如今每當我在城裡看到哪個地方突然多了一棵古樹,我首先想到的便是——這是誰的故鄉被拐賣到了這個角落?而我的故鄉又被那些唯利是圖的傢伙拐賣到了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