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是誰說的(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
2023-10-07 19:00:09 1
一字之差,多少人能答對?
最近,一句古文在網際網路上引發了三天三夜的爭論。大家不妨來做下這道題:
在我們都學過的中學課文《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有一句話是「故天將降大任於 ___ ___ 也」。
請問空白處的正確答案是「斯人」還是「是人」?
在知乎用戶@採臣老書生 最近發布的一篇文章中,他自己一直認為小時候學的是「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在一個月前,搜狐新聞也曾發起過類似的話題,不論是上千的點讚數還是輸入法自帶的結果,似乎都在告訴我們答案是「斯人」。
但正確答案可能會讓你大吃一驚:不論是在近年來各個版本的語文教科書,還是在最早可追溯的古籍出處(如「四庫全書」刻本《孟子集注》)裡,寫的都是「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
不過,這代表是我們記錯了嗎?並不一定——
事實上,「斯」與「是」孰對孰錯,本就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引馳曾在採訪中提到,「斯」和「是」在文中的意思相同,並不影響大家對原文的理解。或許是因為如此,兩者在日常生活中也容易被混淆:
在2006年,央廣網記者便在《「斯人也」,「是人也」?》一文中指出,不少報刊文章在引用這句話時都出現過錯誤;而市面上流行的一些教輔資料,也的確存在錯寫為「斯人」的情況,還有讀者發現冀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出現過「斯人」的個例。
除了在學生眼中「和教科書一樣專業」的報刊教輔,不少熱門影視劇也出現過這種現象:在《少年包青天》《甄嬛傳》《天外飛仙》中,以及個別知識問答類節目中,都曾出現過「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的表述。
所以嚴格來說,人們的記憶並沒有出錯——你並沒有憑空產生虛構的記憶,只是比起課本上的內容,那個錯誤的版本讓你印象更深刻而已。
想起了《快樂崇拜》中的歌詞:「翻開課本,答案就算仔細找,背也會背不好。」
而這種現象在生活中並不罕見——
2010年,美國作家菲奧娜(Fiona Broome)首先提出了「曼德拉效應」(Mandela Effect):它指的是一大群沒有任何關聯的人,不約而同地對過去發生的某些事情抱有相同的「錯誤記憶」,甚至還能繪聲繪色地回憶起具體細節。
除了「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曼德拉效應」在國內還有很多相似的例子:
杜甫的《絕句》開頭第一句不是「兩隻黃鸝鳴翠柳」,而是「兩個黃鸝鳴翠柳」;宋祖英演唱的《愛我中華》第一句歌詞不是「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而是「五十六個星座,五十六枝花」;
許多人記得1986年版《西遊記》中有過車遲國「羊力大仙下油鍋」的片段,但攝影師王崇秋在後來專門闢謠,稱自己沒有拍攝過這一片段(動畫版倒是出現過這一幕)。
除此之外,國外的一些「曼德拉效應」,也能引發我們的共鳴:米老鼠穿的不是背帶褲,而是短褲;皮卡丘的尾巴也一直是黃色的,沒有任何黑色尖尖。
不過,為什麼大家都會記錯這些事情呢?
其中一種原因,恰恰是大家將生活中已知的常識,套用在了其他事物上——
比如,鳥類的常用修飾量詞是「只」,所以人們在口頭表達上,更容易將「兩隻黃鸝」脫口而出;再比如,在歌曲《愛我中華》中,詞作者是用「星座、花」來作比喻,但人們在生活中聽慣了「12個星座」,一時轉換不過來,也是常有的事。
除了更符合人們的日常用語習慣,「錯誤的版本」得以深入人心,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網際網路的發展,加快了假新聞的傳播:
權威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在2018年刊登的一項研究中,曾經分析過從2006年到2017年期間,社交媒體Twitter上的真假新聞傳播規律。研究結果發現,大約有300萬人參與轉發過假新聞,並對此深信不疑,其中70%的虛假新聞擴散得比真實新聞更廣——
換句話說,在網際網路上衝浪,你第一眼看到的很可能就是「錯誤版本」。
同理,我們很有可能在學習課文之前,就先在電視上記住了「錯誤版本」。
近期熱門的美劇《真相捕捉》,也曾經提出過類似的設想,甚至走向了更科幻的一步——
在未來,科技公司可以通過PS視頻中的內容,來篡改城市街道上的監控數據。即使你認為自己的記憶沒出錯,可「打臉的證據」就擺在眼前,你會相信哪一個?
這也迎來了一個問題——當遇到一件舉棋不定的事情,想知道自己的記憶有無出現偏差,我們往往會在網際網路上搜索求證,尋求答案。但你怎麼確定網際網路上的答案就是正確呢?
所以如果看到這裡,你對「斯人」or「是人」依舊不確定的話,趕緊回家翻翻自己的語文課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