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剃頭死舅舅這句話是真的嗎(正月剃頭死舅舅之由來)
2023-10-21 03:19:59 2
剃頭
「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這一民俗在我國流傳地域很廣,不管這個說法可信度如何,人們大多抱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理,皆不在正月裡理髮,生怕給自己的舅舅招致災禍。
這裡,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民間會有這個風俗呢?這個說法是怎麼來的呢?
剃頭
據《掖縣誌·風俗》載:「聞諸鄉老談前清下薙髮之詔於順治四年正月實行,明朝體質一變,民間以剃髮之故思及舊君,故曰『思舊』。相沿既久,遂誤作『死舅』。」從這段記載來看,可能是清初漢人為逃過「剃髮」,有意將「思舊」說成了「死舅」。或以訛傳訛,將「思舊」誤傳為「死舅」。
剃頭
清順治即位前後,清朝還須依靠歸降的漢人去為他們效力,所以剛開始時,政從寬大,剃髮與否,悉聽民便,明確宣布:「衣冠暫從明制」。順治二年,攝政王多爾袞竟代順治小皇帝頒發了《薙髮詔書》曰:「自發布告之後,京城內外限旬日,直隸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為惜發爭留,決不輕貸。」這是經朝廷文人粉飾後的詔書,實際的「薙髮令」比這要嚴厲得多,怕死的人,哪個敢以頭易發? 「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成為當時誓死效忠和投降變節的真實寫照。
剃頭
縱觀大清三百年,其間的叛亂、造反者大多以「復我大漢衣冠」揭竿而起。期間吳三桂的三藩之亂,公開的口號就是反清復漢,恢復衣冠,散辮留髮。自蓮教,上百萬教眾打開發辮橫行江南數省,攪得乾隆皇帝死不暝目;太平天國北伐撼動京津,歷道光、鹹豐、同治三朝,勢力遍及全國13行省的半數以上,而加入太平軍的首要條件就是不留髮辮,其它起義組織如小刀會、天地會、捻軍、黑旗軍等等都是這樣要求。留髮還是剃頭,束髮還是梳辮,原本是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長期的生活習慣形成,這在當時竟成了各民族文化水火不相容大動千戈的理由。
剃頭
「思舊」也好,「思舅」也罷,但絕不是在正月裡剃頭會給舅舅帶來滅頂之災的,我們不用再去恪守「正月不剃頭的」舊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