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地十八省的真實圖(漢民族創世史詩)
2023-10-21 18:47:28
長江日報大武漢客戶端訊(記者朱德華)「歌師發問講先天,先天只有氣一團,黑裡咕咚漫無邊,有位老祖名黑暗,無影無蹤無臉面,怪裡怪古掌江山……」8月4日,當「沿著長江讀懂中國——湖北千裡長江行」探訪團成員來到神農架大九湖國家溼地公園,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陳切松向探訪團成員演唱了一段具有「漢民族創世史詩」之稱的《黑暗傳》,這部原始洪荒時代的神話傳說吸引了探訪團每一個人。
《黑暗傳》打破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斷言中國人沒有自己的史詩的偏見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陳切松向探訪團演唱《黑暗傳》。呂詩文 攝
《黑暗傳》以盤古開天闢地結束混沌黑暗,人們崇敬的諸多文化英雄在原始洪荒時代艱難創世的系列神話傳說為敘述中心,包括「先天」「後天」「泡天」「治世」四大內容。時空背景廣闊、敘事結構宏大,內容古樸神奇。
胡崇峻(已故)搜集的《黑暗傳》手抄本。陳光坤 攝
「先天」以黑暗、混沌、玄黃三位始祖的更替為主線,演繹了地球形成前的宇宙漸變情景;「後天」以盤古故事為主線,演繹了天地形成、日月升空、光明現世的艱辛過程;「泡天」以洪水故事為主,演繹了人類社會形成以前所遭受的幾番劫難;《治世》則以三皇五帝故事為主,演繹了原始文明的創造歷程。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陳切松向探訪團講述《黑暗傳》與神農架的故事。 呂詩文 攝
據陳切松介紹,《黑暗傳》被譽為「漢民族的創世史詩」,其實是長期流傳在神農架及其相鄰地區為亡者守靈時演唱的詩歌。在神農架地區,有人去世了,靈柩停在家中,孝家請歌師「打喪鼓」,歌師們在一起比「講古」(即講歷史故事),最終由德高望重的歌師唱《黑暗傳》,才算完畢。
陳切松(左)和徒弟向遊客演唱《黑暗傳》。 陳切松供圖
由《黑暗傳》的內容可以看出,漢民族的創世史詩和世界許多民族的創世史詩多有相同之處,尤其是「洪水泡天」。這個系統而完整的創世體系故事再一次有力地證明,漢民族不僅是一個富有想像力和敘事傳統的民族,而且是一個擁有包含著創世神話在內的史詩作品的民族。也正是這部《黑暗傳》,再次打破了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斷言中國人沒有自己的史詩的偏見。
不同版本的《黑暗傳》。陳光坤 攝
香港商報記者:《黑暗傳》不僅是一部難得的民間文學作品,更是一部久遠的中華文明史
「漢民族創世史詩為何在神農架地區被發現?」探訪團成員想知道究竟。
據了解,上世紀80年代,神農架林區群眾藝術館胡崇峻等人在民間發現了這種手抄喪歌歌本,於是廣為搜集,後來整理出版《黑暗傳》,引起文化界、學術界的廣泛關注,認為是「漢民族最早的血脈和記憶」。
據陳切松介紹,由於《黑暗傳》在民間流傳的時間很長,受到天災、戰亂諸多因素的衝擊,只是部分分散殘留在湖北、湖南、川東、陝南和江漢平原各縣,多以口頭和手抄本形式在民間流傳。由於時代的變化,《黑暗傳》逐漸退縮到像神農架這樣的大山區,被封存在深山之中得以傳承。
探訪團小成員津津有味地聽《黑暗傳》裡的故事。 呂詩文 攝
而蜚聲中外的神農架不僅是奧秘莫測的「動植物王國」「物種基因庫」,而且是殷商文化、荊楚文化的交會區,同時還是自新石器時代以來黃河流域文明與長江流域文明交相輝映的契合地。《黑暗傳》能在神農架傳承,就因為這裡有其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深厚的文化背景,才得以保存漢民族最原始的文化之魂。
2013年12月,陳切松(左)在國家大劇院向觀眾演唱《黑暗傳》。 陳切松 供圖
2011年,《黑暗傳》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陳切松也成為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黑暗傳》的傳承人。
探訪團成員、香港商報記者吳超然說,《黑暗傳》不僅是一部難得的民間文學作品,更是一部久遠的中華文明史,值得現代人深入學習、研讀。
陳切松介紹,他現在的主要工作就是在神農架地區宣傳、推廣《黑暗傳》。為此,他不僅收了很多徒弟,還把「舞臺」搬到了網上,每天在短視頻平臺向世界各地的網友演唱《黑暗傳》。
「我願意用我的一生,去守護好漢民族的血脈和記憶。」陳切松表示。
【編輯:丁翾】
更多精彩內容,請在各大應用市場下載「大武漢」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