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興八首董其昌(為伊消得人憔悴)
2023-09-22 20:42:10 1
秋興八首董其昌?中華聯合保險寧波分公司王珏麟先生一直懷有夙願:可以通過自己努力拍攝一部關於保險文化主題的電影,為此他求索經年不懈,本期「文化副刊」我們傾聽他的心聲,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於秋興八首董其昌?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秋興八首董其昌
中華聯合保險寧波分公司王珏麟先生一直懷有夙願:可以通過自己努力拍攝一部關於保險文化主題的電影,為此他求索經年不懈,本期「文化副刊」我們傾聽他的心聲。
□本報記者 方磊
《太平輪》的保險影視啟示
記者:在您對歷史文化的研究中,您發現歷年影視作品有怎樣的保險內容滲透?
王珏麟:在保險歷史文化研究中,我接觸到的反映保險歷史的影視作品並不鮮見。2008年我在研究浙江寧波人、民安保險公司的創始人盧緒章的時候,了解到在1980年的時候,珠江電影製片廠導演林嵐以盧緒章為原型,曾經拍攝過一部電影,名字叫 《與魔鬼打交道的人》。這部電影主要反映的是1947年,中國共產黨地下黨員於海濤化名張公甫,以榮昌公司總經理的身份活躍於上海經濟界。他利用敵人內部的矛盾,把所購的物資源源不斷地運往蘇北解放區。這部電影張公甫的原型就是盧緒章。電影中的榮昌公司就是廣大華行。1947年盧緒章在做什麼呢?這一年,解放戰爭進入戰略反攻階段,中共上海分局書記劉曉審時度勢,決定把廣大華行的業務重點南移香港。同時「民安保險公司」也派出專員沈日昌到香港籌建分公司,當年即開張營業。1948年, 盧緒章到香港主持廣大華行工作。同年底北上大連,回到解放區,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做出了特殊貢獻,被譽為「與魔鬼打交道的人」。「民安保險公司」也擴股到20萬股,資本總額為2億法幣,擴大了20倍。
記者:保險對於影視文化的影響呈現哪些趨勢?
王珏麟:這個趨勢可以說是從內到外的延展,從內容到外部的投資以及廣告的商業贊助都已經逐漸增多。這些年來,我在看一些電影或電視連續劇的時候,一些電影、電視劇或多或少受某保險公司經費支持,片中出現該保險公司的LOGO。2014年電影《太平輪》的出現再次將保險元素主題嵌入影視文化之中。
《太平輪》這部影片由吳宇森拍攝,是一部講述集戰爭、愛情、災難多位元素於一體的影片。影片以太平輪為線索,講述了從抗日戰爭到內戰時期,國民黨將軍雷義方、護士於真及臺灣醫生顏澤坤三人在戰爭年代的愛情故事。旨在呈現亂世洪流中眾生浮沉的命運,呈現戰爭、和平與愛情之間的關係。當年太平輪的沉沒是一件大事。太平輪是中聯輪船公司的豪華貨輪,1949年1月27日在從上海開往基隆的途中,因超載、夜間航行未開航行燈而被撞沉,導致船上近千人罹難。罹難者大多是國民黨高官、名人、富商。太平輪由中聯企業有限公司以每月7000美元的價格從太平船務公司租賃而來。
記者:《太平輪》似乎對保險的延展留下了很多值得思索的空間?
王珏麟:是這樣的。太平船務公司在華泰、鴻福兩家產物保險公司投保了巨額船殼險。遺憾的是,華泰、鴻福兩家保險公司均未辦理分保,出事後無力賠償,宣告破產。經理黃寅初、畢弗溢等卷攜帳冊憑證潛逃。但最終中聯在上海5月27日解放時。賠償最後只履行了七八成。這些都深深值得我們的深思。
不棄夢想
記者:近年來哪部影視作品使您更確認保險在影響文化中的價值體現?
王珏麟:今年7月8日,在全國保險宣傳日期間,我終於接觸到了國內首部保險題材電影《人在險途》。這是一部講述了當代保險人的人生歷程、生存環境,職場百態和喜怒哀樂,是一個關於親情與友情的故事,關於承擔與關懷的故事,關於事業和夢想的故事,傳播了「保險,讓生活更美好」保險精神。當然我也聽林振榮先生說過,著名電影演員孫道臨先生生前曾有想把胡詠騏先生搬上銀幕的計劃,劇本後來都寫出來了,但由於各方面的原因,最終未能實現。
記者:您認為影視劇中出現保險主題或保險內容說明了什麼?
無論是林嵐先生拍攝的《與魔鬼打交道的人》、還是吳宇森先生拍攝的《太平輪》,及孫道臨先生想把胡詠騏先生搬上銀幕,這更多的還是從大事件中去反映和挖掘人性當中的東西,展示這些前輩為爭取民族利益,新中國的誕生,不顧個人安危的可歌可泣的事跡。這些都充分表明保險根植於歷史又面向未來,保險根植於社會,保險久遠的深入在人們社會生活之中,是生活的血脈。
記者:您的夙願是拍一部保險主題的影視劇,為什麼有這個想法?您心目中理想的保險影視的社會意義和價值何在?
王珏麟:我想拍一部反映保險人的影視劇,已經有13年的歷史了。當然這是我的夢想之一。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呢?一是我看西方電影時,西方電影中常常會出現「保險」的元素。這一方面說明保險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展示西方保險業已經深入到人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二是電視連續劇的魅力。一部電視劇《渴望》讓千家萬戶早早聚在一起,共同為電影中的人物同喜同悲。倘若這部反映保險的電視劇能讓所有觀眾在看劇的過程中,一邊可以了解中國保險的歷史,學到保險知識;一邊還可以推進中國保險行業的發展,這是多好的一件事情呀!三是反映保險人的影視劇很稀少。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更應奮發有為,切切實實拍出這樣一部影視劇出來,傳播中國保險文化,展示中國保險人,特別是現在保險人的形象。讓我們為從事中國保險業發展的700萬員工而感到自豪,感到驕傲。因為,中國保險走過200年的歷程後,已經從「舶來品」發展到中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保險大國。中國的保險文化應該與之相匹配。或許這正是它的價值所在。
記者:您覺得實現這一夢想需要怎樣的努力?您具體在做哪些實踐?
王珏麟:為實現這一夢想,我從2006年就已經開始構思劇本,並寫出了22集的劇本梗概。劇本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反映的是晚清和民國時期4名留學美國學習保險的中國大學生學成歸國後,他們的事業、愛情、婚姻和為中國民族保險業奮鬥的故事。第二部分是新中國建立以及改革開放以後,他們和他們的後代為新中國和改革開放的中國,繼續發展保險事業的故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他們不僅加強和推動了中國各地保險事業的發展,在中國加入WTO後,他們還積極引進外資保險業,學習和借鑑外資保險業發展的管理經營經驗,積極推動中國保險事業的發展,最終把中國保險業帶向了世界的巔峰。後來因為各種原因,我把劇本梗概的事情暫時放了下來。2008年,我被公司總部借調到北京工作一段時間。這段時間裡,我去了一趟海潤影視製作有限公司,就是2005年拍攝電視劇《亮劍》的那家公司。接待人員翻了翻我寫的劇本梗概,對我說:「最好能拿出劇本來,如果劇本過硬,我們就會投資拍的。」那一次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定要拿出好的劇本,優秀的劇本,拍攝電視劇的公司都會願意投資拍攝。但寫劇本,需要深厚的功力,我感覺我還達不到,我需要逐步培養,於是我把這個劇本梗概第二次放了下來。
記者:目前您為自己的保險影視夢想做著哪些準備?
王珏麟:這些年來,我一直在做一件事情。期間我觀看了《喬家大院》、反映錦江飯店創始人董竹君一生的《世紀人生》等電視劇,琢磨怎樣打磨出優秀的保險影視劇本,使其更有魅力。這樣拍出的電視劇或許老百姓才愛看、喜歡看。如果您問我有哪些具體的步驟和方案,我的答案就是:寫出好的劇本、寫出優秀的劇本。再找到一家願意拍攝這個劇本的影視公司,及早能實現我的這一夢想,當然也是我們所有保險人的夢想。
電影「張公甫」的原型盧緒章
中國保險報·中保網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